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出国念头 ...

  •   “这——”奕誴斟酌着回道,“出去见见世面也是好的,但外派使臣本无前例,朝野恐有非议。”
      “我也知道这个,京都丢了、园子烧了、先帝没了、地割了、款赔了,朝中多少人还放不下天朝上国的架子,教他们出去不是摆威风的,他们要虚怀若谷的去做学生!我冷眼旁观,老九年纪轻一些,素日行事,比哥哥们伶俐许多,他又是皇帝的亲叔叔,不怕在外头压不住场子有失大清国的体面。”钮祜禄氏顿了一顿,“还有一件,我们的事儿,洋人都知道,洋人的事儿,我们是睁眼瞎子,孙武子还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连洋人的老家都摸不透底细,好意思说光复报仇的话么?”
      奕誴大是惭愧:“皇太后想的周到,似奴才见识短浅,再也想不了如此周全的。”
      “大清病入沉珂,单靠我一介妇人难有作为,只要本家爷儿们体察我的苦衷,愿意为我撑腰,我就什么也不怕了!”钮祜禄氏眉宇稍霁,“老九,你怎么说?”
      奕譓笑道:“臣弟但听四嫂差遣。”
      “话不絮烦,你去外国,带着脑袋、眼睛、口舌和耳朵,多听、多看、多问、多想,不许摆天潢贵胄的架子,等你回来,我要按照你的建议选派使节常驻西洋!”钮祜禄氏先画大饼,“我深知你有一腔抱负,一个禁内统管司的指挥不足以让你大展拳脚,经了我的考校,先在内阁添你一把椅子,若是徒耗人钱物力,两辈子的体面也就没了。”
      奕譓肃然答应:“臣弟谨遵懿训!”
      禁内统管司是得罪人的地界,奕譓也没想把指挥使干到老,尤其在副指挥使是陈玉成的前提之下——
      派团留洋的议题还是遭遇了一定阻力,帮助钮祜禄氏进行肃清的却是年仅十岁的同治皇帝。
      “朕有惑不列颠、法兰西等西洋国家民俗风情,今既派遣使团,正可趁机随行周游列国,如春秋霸主晋文公故事,请两宫皇太后允准。”钮祜禄氏正就遣派使臣一节与朝臣进行争论,同治帝石破天惊地丢出了这样一枚炸弹。
      “你怎么会有这样的念头——”钮祜禄氏自己都有些傻眼:本心来讲,她不觉得是坏事,但那样做的阻力不亚于自己法效武皇临朝称帝,有基于此,除了增加洋学课程,钮祜禄氏只能亲力亲为的激发载淳“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潜在意识,许是最近类似“坐井观天”的感慨抒发的多了一点儿,无意中伤害了小皇帝的自尊心(同治帝的心里话:皇额娘这样见多识广还自愧见识浅薄,朕较皇额娘远远不如,应当用尽一切办法增长见闻才好),又有外务部计划遣生留学事宜,很多预备人选都是他的童子军好友,如果没有出洋,堂堂大清天子的见地学问难免输给昔日同窗旧友,自尊心作祟之下,显露出渴望留洋的意愿就算不得十分突兀了。
      同治帝也能掰道理,什么“taizu、太宗马上得天下,朕不愿做温室娇花;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朕为天子,该当增加见闻;师夷长技以制夷是现行的国策,朕要率先垂范;朕未亲政,还有时间远行学习,再过几年更加难以脱身——”
      “皇帝,我不跟你多讲道理,朝野传言,东太后是媚洋的头儿,这话不算虚妄,我不守旧,你若不是文宗皇帝的独苗,抑或将来大婚亲政生下七八个皇子,任了性跑去天边也不管你,现在是什么景象?你若有个好歹,我们是为哪个辛苦忙活呢?”钮祜禄氏定一定神思,因向同治帝劝说道,“父母在不远游,你收了这份心思,好好留在宫学读书方是正经。”
      同治帝较起劲儿来:“儿臣心意已决,请皇额娘成全。”
      钮祜禄氏已经站直身子:“我不与你多言,满朝文武,从你额娘算起,要有一个人觉得你该去,当娘的再不会有半个不字说出口来。”
      母后皇太后撂了狠话,谁会拿着自家九族作赌注给十岁的小皇帝帮腔?从议政王到顺天府尹,众口一词的表达了反对意见,惹得同治帝很是不悦。
      接下来几天,同治帝往钟粹宫跑的愈发勤快,钮祜禄氏咬死不松口,小皇帝怏怏愤懑,认真与嫡母赌起气来。
      按照常理,敌人反对的自己一定要支持,换成旁的事,那拉氏一准儿站到儿子一边,要是漂洋出国,那是万万不能答应的,那拉氏当面埋怨钮祜禄氏:“姐姐向来主张皇帝多习洋学,这才招惹得他分心旁骛、难以在圣人教化之下多加用功。!”
      同治小皇帝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继续向两个娘搬出自己的论据:“西周穆天子亦曾寻访西王母圣地,前明定制,除非亲征,天子难出京畿地方,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本朝圣祖、高宗都曾六下江南,圣祖之前未有出京天子,朕何妨做一个首出国门的中国之主?”
      “你额娘说的对,是我惯坏了你,向洋人学习,不是把咱们的圣人教化丢到脑后去!”钮祜禄氏冷声说道,“传旨,即日起命皇帝退居南书房学习,内廷外朝,无本宫旨意,一概不许请安打扰,退朝!”
      天下离开谁都能正常运转,哪怕这个人是未曾亲政的小皇帝!小皇帝被禁足,朝堂上升起的异样声音逐渐平息了下来。
      除了“凤权天授”的舆论,钮祜禄氏具有现在的威望还要归功于在她领导下的大清朝在同治元年以后取得了远胜道咸两朝的瞩目成就,随着太平军余孽和捻军在同治四年被先后剿灭,慈安皇太后获得了“救时国母”的美誉。
      捻军被迅速剿灭,石达开编练的绿营新军功不可没,或者说,太平天国的翼王出现在平叛的第一线,本身就对敌军心理构成了极大的瓦解效应。
      同治四年八月,美国在打开日本门户后企图入侵台湾,被当地军民两番挫败后钮祜禄氏一改之前的“容洋”政策,不顾朝野反对取缔了美利坚在华特权,又以宣战为要挟,照会美方就台湾之事进行道歉,承认清政府对台主权,美国刚从南北内战的泥潭中走出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力组织一场针对大清朝的跨洋战争,只得发布照会表示出和解之意。
      钮祜禄氏见好就收,因向曾国藩问道:“我记得李鸿章部下有个叫刘铭传的悍将,以定捻之功恩赐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他如今现在何处?”
      曾国藩躬身说道:“回母后皇太后的话,刘铭传积劳成疾,现已告假回乡养病。”
      钮祜禄氏微微一笑:“怕是心病吧?”
      刘铭传所以告假,概因不满朝廷封赏,这才赌气卸职,从征捻一线隐退下来,其后东捻军告危,西捻军闻讯驰援、直逼天津,朝廷因此震动,奕请以严旨催促刘铭传率军护卫,钟粹宫不允,另派石达开率新军引捻军至黄河、运河、徒骇河地带,与李鸿章对其进行合围决战,这才获得了平捻的最终胜利。
      曾国藩慌忙打千下跪,求情的话一个字也不敢多说。
      钮祜禄氏不以为意:“传旨,封刘铭传为福建布政使,兼领台湾知府事务,总管台湾防务,钦此!”
      “嗻!”曾国藩代谢恩典,“母后皇太后圣明,皇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随后不久,以“寸土不让”为原则,在钮祜禄氏的支持下,肃顺无视俄罗斯的开战威胁,成功抵制了沙俄进一步侵占北方疆土的企图。
      连续的外交胜利使得母后皇太后的威望与日俱增,其每发一旨必定内外称颂,那拉氏愈发失色,钮祜禄氏基本上达成了独断朝纲的初衷。
      “臣瞧着西太后不是省油的灯,现在不做打算,将来怕是蛇咬一口入骨三分——教您防不胜防的。”陈玉成臂背脑后,语气十分慵懒。
      “不急。”钮祜禄氏望了镜中影像一眼,淡淡说道,“你等着瞧吧。”
      陈玉成故意问道:“今天遇到恭亲王,他刻意提起张易之兄弟的下场,臣是不是该给自己留条后路了?”
      陈玉成宿卫内廷,他与钟粹宫的关系,瞒得了一时、瞒不过一世,早先畏惧流言稍有遮掩,如今根基已固,像奕这样位高权重的近派宗亲,听到风声也是早晚的事儿罢了。
      “随你!”钮祜禄氏淡淡一笑,“只一条,离了我的床,你要管好自己的嘴,如果有不好听的话传到我的耳中,纵然没有张柬之,张易之也是难以善终的。”
      陈玉成十分尴尬:“臣不敢!”
      “外头对我重用太平军降将颇有非议,石达开还算争气,你是占了赶早归降的便宜,李秀成和洪仁玕是我硬做保山从曾国藩手下讨出的人情,虽是如此,你们得拿出像样的功业来,不能让我在朝堂上丢了该有的体面才是正理!”
      正如留下肃顺敲打奕,太平军四降将的一大功用是制衡平叛的汉将势力,对于这一点,曾国藩、李鸿章、石达开、陈玉成心照不宣,但他们终究不是旗人,除了甘做棋子,并没有别的选择!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9章 出国念头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