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0、99、太平时代容易养赵括 ...

  •   99、太平时代容易养赵括
      周成王干了二十多三十年以后,做出了许多成绩,基本上在历史上得到的是正面好评,所以也算得不错了。人总有一死,姬诵临死,传位给太子姬钊继位,是为周康王。
      我们知道商朝所流传下来的帝王称谓,是从祖甲开始为了祭祀方便,而以天干轮番排列。但是周王朝这些成王、康王之类的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是从周王朝开始的谥号制,它用的时间很长,一直贯穿三千多年,用到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帝王将相都用得到。
      那么什么是谥号,它又是怎么来的呢?
      根据《逸周书》以及《史记》上的解释是:“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也就是说,谥号是用来表明一个人生平为人功业的,它的特点就是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的,也就是说——盖棺论定。 而且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子谥父,臣谥君”。
      因为它是盖棺论定的东西,不受活人权势的影响,所以在一定程度内还算比较靠谱。我们一般看看这个人的谥号,就可以猜出他这一辈子的评价是什么。
      所以在帝制的年代里,许多握有权力的人对这个谥号相当在意,为了不至于给自己死后弄个难听的谥号,因此对他们在世时的行为多少也有所克制。当然,这只是一定限度内,并不万能。
      喜欢立标杆的行为,并非今人始,古人久已有之。比如说,上古的各种发明,大家都喜欢归于黄帝;帝王们的血统,都喜欢归于帝喾;而在制度方面的建立,又都是喜欢归于周公。根据这个原则,所以一般古人把谥法的起源也归于周公。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古人说法是起源于三皇五帝,这个太不靠谱,因为夏商两朝就没有发现谥法的记录。
      而根据近代的考古发现,又有新的解说,一种说是西周周孝王时代开始,另一种则说是春秋战国开始,还有一种说是殷商交替时代开始。
      我们根据大部份人的说法,就当是从西周开始。
      周朝的开国之王,应该算是姬发,但是因为姬发在刚造反的时候,打的还是他父亲姬昌的旗号,所以周王朝的王谥是从姬昌开始。
      因为姬昌的毕生努力,使得商王朝时代就“三分天下二分归周”,给姬发奠定了争霸天下的基础。根据宋苏洵所撰之《谥法》条目解释:“经纬天地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姬昌的谥号,为文王。
      然后是姬发,姬发灭商建周,谥号为武王。谥法曰:“克有天下曰武”。
      姬发的儿子姬诵,谥号为成王。谥法曰:“安民立政曰成“,说明姬诵这一辈子的功业,在安民立政方面。
      我们回过头来看姬钊,姬钊的谥号是康王。谥法曰:“合民安乐曰康。”我们现在讲的小康社会,这个康的内容也是奔着“合民安乐”而来的。
      在姬诵死的时候,姬钊这孩子这会儿估计也得三十多岁了,照古人来说也得是一个成年人了。但不知道怎么回事,不招他爹放心,于是临死前,还得拉着召公奭和毕公高这些老叔老臣们的手,恳切嘱咐说:“俺这孩子就交给叔叔们了,你们可要好好地管着他,别让来胡来,当然更重要的是,别让别人也胡来,包括你们自己啊!”
      咱们扳扳指头算算,召公奭和毕公高这些都是武王姬发时代的重臣了,要算上周公旦时期,再加周成王这几十年,怎么也得七十多快八十了吧,在周朝那个普通寿命低下的情况下,可真算是人瑞了。可问题是这把年纪了,以前又没有什么脑白金盖中盖的,居然还可以不退休,还能够继续为革命站好最后一班岗,还能帮着姬诵看孩子(四十来岁的孩子),这实在是令人惊叹。莫不是老人政治打从周朝那会儿就开始了,这真是历史悠久啊!
      我觉得要么就是写周朝历史那些人,数学不好,遇到人统统把年纪乘上一倍,比如什么姜子牙八十四岁遇文王,文王百岁生百子之类的;要么,人家真是超级人瑞。保健品商家开心了,努力挖掘一下周朝的什么秘方吧,以后也可以拿出来忽悠大众,什么姜子牙脑抽金,周文王伟哥之类的,估计会很有市场。
      因为有召公毕公以及他奶奶姜邑这批老人在,周康王在位的统治期间,基本上都是很乖的孩子,以维持原状保守政治为主。但是因为这批老将在,如果遇上打仗那也上不含糊的。
      据说周康王时期,西边的鬼方很猖狂,有几次都骚扰到岐山,让周朝的旧都丰镐二京都有些不安全了。
      因为打从管蔡之乱以后,周朝的重心都在打东夷上头去了,于是西戎鬼方那边就抱着有便宜就占的心理来趁火打劫。
      但是等周王朝收拾完了东夷,又把自己内部事务处理掉,楚国也臣服了,于是就开始转头收拾鬼方了。从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盂鼎记载来看,说的就是在周康王二十五年,周军打败了鬼方,俘虏了一万三千多人,于是周康王就把一千七百多俘虏赏给了参战的将领孟,于是盂就把这件事记在了鼎上。这只鼎上面一共记载了三件事,对研究西周的一些具体情况很有用。第一就是康王对盂讲述西周开国的经验,说他的祖先文王、武王灭商有天命的原因,就是因办事和祭祀的时候都不敢酗酒,恭敬而认真。殷商之所以亡国,在于沉湎于酒。他自己愿意以文王为典范,告诫盂也要以其祖父南公作榜样。第二就是康王命盂帮助他掌管军事和统治人民,并且赏赐给盂香酒、礼服、车马、仪仗和奴隶1726个,并叮嘱盂要恭敬办事,不要废弃王命。第三就是盂为什么造这个鼎,就是说我得了周王的赏,我得把这件事告诉我爷爷南公。这只鼎在清朝中期出土,据说一共大小两只,只不过大盂鼎还留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而小盂鼎现在不见了,只有拓片存在,而打鬼方这件事,则记载在小盂鼎里。
      虽然当周康王后期,那批老人们都不在了,但是基于姬钊本人年纪也已经大了,所以政还是以保守为主。
      但是姬钊死后,传位于儿子姬瑕,也就是周昭王,则情势又是一变。
      因为那时候那些老臣们都已经去世了。虽然继任的都是他们的子孙们,但是此时周朝已经立国五十多年,这些孩子们打小没见过战争,生活在物质丰足的时代,听到的是老一辈们战无不胜的历史,于是就喜欢意淫自己的国家天下无敌。他们唯一的遗憾也许就是迟生了几十年,要不然某场某场的战役,我肯定打得比我爷爷他们更好;那场那场的战役,我绝对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太平时代,容易养就一批纸上谈兵的赵括。其实这并不能全怪周昭王姬瑕没脑子,一个人的思想形成,一定是跟他的时代背景有关,也是跟他周围的人影响有关的。
      任何人的思想行为,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他的时代,他的历史,他的周围影响所综合形成的。
      由于孔夫子作《春秋》的时候,为了表示“警示后人”的目地,于是通常会把一个总体评价正分多于负分的人,在记录的时候,把他的负分方面就压缩掉,正分方面大肆煽情拨高;而在把一个总体评价负分多于正分的人时,则反之而行,正分方面压缩了,负分方面就大肆夸大。于是一个人就要么白的雪雪白,要么黑的墨墨黑。
      而周昭王的命运也跟商纣王差不多,就是因为军事决策的错误而打入墨墨黑这一块。他虽然没有成为亡国之君,但却在成为了周朝由盛转衰的标杆。

  • 作者有话要说:  继续偷偷外放中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