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待到功成时 ...
-
1.
我是没有爹的孩子。
准确地说,是我爹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我从小和我娘还有我哥生活在一起。
其实我统共也没见过我爹几次,我娘说,我爹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所以他很忙,他有一个国要管。
忙着忙着,就忙死了。
彼时正值他出征在外,我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依我爹的遗命,他被就近葬在了定军山。
那年,我四岁。
年幼的我不知道定军山在哪里,只觉得好远好远,远到中间隔了今生余下所有的日子,我在这头,而我爹在那头。
2.
我们在成都为他举行了丧礼。
丧礼上,我问我娘,厉害的人,也会死吗?
她说我爹只是累了,要好好睡一觉,弥补这些年都没有睡好的那一觉。
可是我看出来,娘大抵是很伤心的,她的眼中似乎蒙上了一层雾,不再像她给我讲古文经典时那样亮晶晶的了。
我哥也很伤心,因为他在哭,我问他为什么哭,他不说话,还是一直哭。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大家都在哭,有人大声哭,有人小声哭,有人无声哭,大臣在哭,将领在哭,外族首领在哭,就连最尊贵的皇帝陛下,也在哭。
我想,我爹应该的确是十分十分厉害的人吧,厉害到,能让那么多人都为他流泪。
3.
我娘长得不是很好看,但是她也很厉害,做饭好吃,弹琴好听,画画好看,最重要的是,她还很有学问。
她从小就亲自教导我和哥哥读诗书,后来哥哥长大了,由专门的夫子传道授业,娘就只教我一人了。
她常会把典章制度、礼法道德编成故事讲给我听。汉书礼记,在我的幼时都只是一本本故事书。
我很喜欢听我娘讲故事,可讲着讲着,她总会谈到我爹,从他还在种地时说起,喜诗书,爱云游,好为梁甫吟,不过耕种也不会落下。
“你父亲很善于耕种,他种的庄稼,常比邻人家的要肥上许多。众人皆以为是他日夜照料,其实不然,是他发明的奇巧农具,有如神助。”
她还说,我爹在南阳还有一块地没有耕完,说好功成身退时要回去再接着种的。
说到这,她笑了,笑得很轻松。
可后来,父亲出山辅佐当时还是皇叔的先帝,一走便是二十多年,这南阳,竟是再未回去过。
而二十多年里,发生太多事了,一环扣一环,像宿命,像老天安排。
我们大汉本不该是这样的。
进取益州后,地跨荆益两州,关将军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吓得曹操都差点想迁都,但是突然他就死了,被孙权所杀。
一代名将,死得并不威风。
先帝因此要东征,要讨伐孙权,要为他的兄弟报仇,父亲拦不住,赵老将军也拦不住。
噩耗接踵而至,再往后,传来了张将军的死讯。先帝怒不可遏,更加坚持要东征。
他败了,大败。人的精气,是可以忽然就没有的,这一战,夺去了先帝的精气,也夺去了大汉最后的国运。
但老天唯一算错的一点是我爹。
我爹不信命,也不服天。他是全才,他凭一己之力,扶住了岌岌可危的汉室。
每每言及此处,我娘总是神色一禀。
我问她何故,她答曰是钦佩,是敬仰。
我又问,你爱他吗?
爱,当然爱,你父亲是我这辈子唯一仰慕依恋的人。
她的眼睛里是神往和尊敬。
那他爱你吗?
娘不答,她牵起我的手走到府门外,抬头遥望万里晴空和远映山河,又转头看了看街市上来往交谈的百姓。
然后她说,爱。
后来我年岁渐长,读了更多书,懂了更多事,才明白,父亲的爱,是大爱,爱国,爱君,爱苍生。他的胆识和才干,是能中兴一国,是能安定万家的。
所以先帝在走之前把大汉和自己的儿子都一并交给了他。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从此成为了父亲一生的夙愿。
可惜了,他拼尽一生,数次北伐,把魏将打到不敢出阵迎战,却还是没能打到长安。
4.
长安,真的是那么好的地方吗?
我不懂,当今皇上也不懂。
“自高祖斩蛇起义至今,大汉绵延国祚四百余年,气数早已亡尽。即使先辈以命相搏,竭力为我大汉续命,也不过数十载罢。朕累了,真的累了。”
这是他酒后说与我的,平日里他绝不会、也绝不能有此言。
酒过三巡,他彻底醉了,甚至醉到把我认做了我爹。
“相父,相父,这些年瞻儿和姜维政见分歧越来越大,朕到底该当如何?”
“相父,还是要坚持北伐吗我们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了啊。”
“相父,我好累,我不想再做皇帝了”
我没有应答,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这分明是他内心深处的魔障。
最后,他拉着我的手,有些慌张地望向我。
“相父,我是不是让你和父亲失望了”
高高在上的帝王,哭得像个小孩子。
原来他是懂的,他姓刘,是昭烈皇帝刘备之子,兴复汉室的责任,本就是他的。
可他已经不想再付出那么多代价了,关将军、张将军、先帝、赵老将军、我爹都死了,死在了兴复汉室的路上。陪他长大的人,都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
他曾说,其实他的愿望一直很简单。
先帝还在时,他希望他的父亲能平安。
我爹还在时,他希望他的相父能平安。
现在,他只希望我和哥哥能平安、满朝文武和全国百姓能平安。
兴复汉室的重担,压死太多人了。
5.
我的哥哥却不这么想,他承袭了父亲的爵位,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
因为武乡侯的头衔和诸葛这个姓氏,太重。
每当有善政佳事,即使不是兄长所倡,百姓们仍说:“葛侯之所为也。”
人常羡慕他名声在外,可为了能有才干与之匹配,他付出的努力只能倍于他人。
他好工画,尤爱山水,我却从未见过他能安心画完一副完整的山水图。
不是自言宴安鸩毒,就是困于朝事繁忙。
一次他在作画,恰逢又有小吏来寻,特别说明不是要事,葛侯可缓些再去。
我看了看他墨迹未干的画作,山烟掩涵草木,江水映照霞辉,水流奔至麓谷却戛然而止,顿觉怅然。
我拉住他:“哥,画完再走吧”
他不肯,抛下一句话就拂袖而去,只余画纸上一片残景。
“你我是忠武侯诸葛亮之子,安能耽于作乐而不思报国”
从小到大,劝勉我兄长时,不需提孔孟之道,无须论屈荀之言,只“忠武侯之子”五字,便能使他心潮起伏,卧而坐起。
旁人说,他是发奋以图强,立志以自振。可我知道他更多的是害怕,怕德不配位,怕让父亲失望,怕让天下人失望。
6.
还有一个人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不过他继承的是父亲对北伐的执着。
姜维,父亲传之以毕生兵法的人。
他经常对我说,你真像老师,长得像,性子也像,奇雅端正,比你兄长还要像许多。
他说这话的时候眼里是闪着光的,也是飘忽不定的。他似乎看得很远又好像只是盯着我看。
我知道,他在藉由我思怀我的父亲,就如同其他见过我的人一样。
即使我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很久很久,人们还是在思悼他,透过我,透过我的兄长,透过他设立的制度,透过他颁布的政令,透过一切与他有联系的人和事物。
也正是这样的联系捆住了我的兄长。
忠武侯之子的身份,让他年纪轻轻就平步青云、身居高位,却也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说来奇怪,人们夸赞他时总要顺带夸一夸父亲,说他不愧是诸葛亮的儿子,而人们指责他时,却只有他自己的事了。
更可笑的是,明明是我的兄长在努力继承父亲的遗志,努力学着父亲的模样为国鞠躬尽瘁,可见过我和他的人,都说我更像父亲。
或许这就是执念吧。当兄长没有达到大家的期望时,他们就把目光转向了我,因为我还小,老让他们觉得有无限可能——我可能会如父亲一样不出则已,出则一鸣惊人,我可能会如父亲一般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比如姜维。
随着这些年国力的不断衰弱,我哥反对他继续一味北伐下去。
于是他总是会在出征前来找我——或许他也并不是毫无动摇的,他想从我这里获得来自我父亲的支持。
姜维看上去不听劝阻、固执己见,但其实他只是不想辜负我父亲对他的知遇之恩罢了。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
我从不表态,我给他倒茶,听他抚琴,让他给我讲一些父亲的旧事。
故事讲到中途,茶已半凉,他没来得及喝,握起一杆银枪就走了。走之前我看到他眼底又燃起了火光。
我不知道我这样做对不对,一次又一次,我看着霜雪逐渐染上了他的头发。
可他还是要北伐。
最后一次,他的对手是前来灭蜀的钟会和邓艾。
7.
很多年前我就隐隐觉得这一天总会到来。错不在任何人,不是谁都能如我父亲一般,以一人之才德就可以为一个王朝强行续命的。
姜维率大军阻击钟会,而邓艾却出奇兵自阴平由景谷道直取成都。
兄长请旨迎敌。
“你一定要照顾好母亲、京儿还有显儿,为兄去矣!”
我很想拦住他,但我忍住了,我知道我拦不住,也不能拦。
家国有难,诸葛武乡侯可以死国死社稷,唯独不能苟且偷生。
哥哥带着他的儿子奔赴战场的那一刻,我好像一瞬间理解了皇上的心愿。
后来,皇上开城投降了,他没能留住陪他长大的人,至少他保住了手下的臣民,也算如愿以偿了吧。
而哥哥和他的儿子战死在了绵竹。又听说姜维说服钟会谋反泄密也被斩杀,敌将甚至剖开了他的肚子,说他的胆像斗一样大。
他们终究还是为兴复汉室而死了。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傻,真傻。
8.
国破后,我带着母亲以及京儿、显儿移居河东。
几经辗转,我找了处和父亲的草庐颇为相似之处住下。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闲时弹琴作画,云游山水,这般简单的日子,却曾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
不知过了多久,闻说司马氏代魏称晋,统一天下,要召录汉代名臣之后为官,我因了我父亲的缘故,亦在其列,后使者果至。
“……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长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现追封亮为武兴王,诏其次子怀入朝为官……”
使者的声音木讷刻板,我的思绪却仍是被他带走了,带到了许多年前,带到了故人身边。
我想起了父亲没有耕完的那块地,想起了兄长还未画完的山水图。
不,我不是忠武侯之子,也不是什么武兴王之子,我只是诸葛怀,一介凡人,一个爱云游好诗书的南阳山人的儿子罢了。
山人回天上做神仙去了,他没有种完的耕地,我来替他种,他没有过够的凡人日子,我来替他过,他没有看过的太平光景,我来替他看。
使者有些不耐烦,欲让我尽快随他而去,我摆摆手,以大礼跪伏在地。
“草民诸葛怀,无才干报国,牧可自供,耕可自给,愿终老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