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5、中国古代文人学子首服形制研究 ...

  •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首服的考察,结合文献文物资料对中国古代文人学子所戴首服形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首服;形制;研究

      首服是人类文明开始的标志,无论它起源于御寒、装饰、遮阳、礼仪都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产物。在中国的服饰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华夏民族自古都有“束发”的习俗,汉代刘熙《释名》:“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 不仅如此它还是区分等级的重要标志之一,明代王璿:在《大学衍义补》中云:“服莫重于冠。必欲尽善。其必考古而立制。”足见不同身份的人他所戴的冠饰是不同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首服的式样繁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冠类、巾类、帽类。在这三种类型中,究竟那些是中国古代文人学子所戴的首服?它的形制又是如何呢?将是我们这篇文章研究的课题。

      一、冠类
      冠早期只是一种束发的发罩,即不能挡风也不能御寒。它的主要功能在礼仪上,《晏子春秋》云:“冠足以修敬”就说明这一点。冠的名目式样繁多,有帝王戴的通天冠、远游冠;执法者戴的法冠;武士戴的武冠、却敌冠;在众多的冠中文人学子所戴的冠为进贤冠也称梁冠。

      进贤冠

      青釉对坐书写俑

      进贤冠始于汉代,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是历代文人学子所喜爱的冠饰之一。这种冠饰历经五个朝代而不衰,足见它的生命力,它的形制在历代沿革的同时,随着历朝审美和政治的需要而有所改变。

      汉代的进贤冠《续汉书·舆服志》这样描述进贤冠的形制:“进贤冠文儒者之服也。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上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汉代的博士不同于现代的博士,它是一种官名,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把掌管古今史事及书籍典守的文官称为博士。足见这种冠是当时是文人所戴的冠式。进贤冠是由“颜题”、“介帻”、“梁”、“展筩”、“耳”、“缨”六部分组成。黄能馥在在《中国服饰史》中这样写道:“帻类似帕首的样子,开始只把鬓发包裹,不使下垂,汉代在额前加了一个帽圈,其名称为‘颜题’,与后脑三角状耳相接。巾是覆在顶上,使原来的空项变成了‘屋’后来高起部分呈介字形屋顶状的称为‘介帻’”。“梁”位于“颜题”之上的高耸部分,这是显示等级的关键部分,“梁”与“耳”相接的斜俎形为“展筩”;“缨”是固定于冠上系于脖颈上的绳线。进贤冠的这种形制可以在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南北朝戴汉式进贤冠的《青釉对坐书写俑》中可以看到 ,图中两个对坐书写的文人所戴的冠饰就是进贤冠,流线型的帽圈设计给人一种快捷利落、顺畅自然的视觉效果;高高耸起的“粱”,给人以威严和秩序的感觉,展筩的斜线设计增添了几分活泼轻松之感;“缨” 的质感与曲线,柔和了“粱”的生硬,犹如流动的音符涌现出了生命感,体现出了冠与人体结合时特有的感情色彩。整体的组合与设计尽显出了进贤冠的优雅与威严同时充满了美感。成都青杠坡出土的《讲学图画像砖》图中描绘了西汉秦博士“伏生传经”的故事。图中的经师和三位弟子戴的就是进贤冠。在山东沂南山汉墓出土的《簪笔奏事官吏石刻画像》中有戴进贤冠耳插簪笔的官吏形象。对这种进贤冠插簪笔的形制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写道:“戴梁冠,衣大袖袍服,腰间縏个带鞘的小削,近汉代常见的簪笔奏事官吏石刻画像

      式样。惟耳间簪笔特别明确,是目前仅见的材料。簪笔是 《李勣墓出土的的进贤冠》

      《客使图》

      汉代一种制度,官吏奏事必须书写于奏牍上,笔无搁处即插头上耳边一侧,本出于实际应用,后来才成为官制具文,限于御史或文官才用。”簪笔图像的出现,又为进贤冠的搭配多了一种方式。

      《侍臣头像》

      魏晋南北朝进贤冠基本承袭了汉遗制,仍为儒冠。在形制上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冠耳急剧升高。至唐代进贤冠仍是文人儒生所戴冠饰,但标志等级的“梁数”与汉代有所不同《旧唐书·舆服志》记载:“进贤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一梁。皆三公、太子三师三少、五等爵、尚书省、秘书省、诸寺监学、太子詹事府、三寺及散官,亲王师友、文学、国官,若诸州县关津岳渎等流内九品以上服之。”形制与汉代有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多种样式。黄能馥在《中国服饰史》中这样写道:“至唐代,冠耳急剧扩大,并由尖角变成圆弧形,而展筩则逐渐降低缩小,把进贤冠的展筩融成一体,形成了一种由颜题、帽屋及帽耳组合的新冠帽。”这种式样在西安唐天宝七载吴寿中墓出土的陶俑中所戴冠饰就是这种式样。另有出土的实物为证,陕西礼泉唐代李勣墓出土的进贤冠为三梁冠,虽然冠体织物已经腐朽,但冠体的结构依然清晰可辨。从图上看唐代的进贤冠与汉代的进贤冠相比,在设计上少了直线而多了弧线,造型更为整体。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优雅与亲切。李贤墓《客使图》此图描绘了三个外族使节在唐朝官员的引导下进谒的场面,图中的唐朝官员进贤冠的戴法与上述有所不同,所戴进贤冠上加戴了笼冠,形成了一种新的形制。这样的戴法,也许是因为冠饰威严不足,不过高高的笼冠的确增添了几分威严。莫高窟唐代220窟《侍臣头像》所戴的冠饰也为进贤冠,但与上述不同的是冠上多了一个簪子,这种形制在《旧唐书·舆服志》有这样的记载:“进贤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犀簪导。九品以上一梁,牛角簪导。”因为年代的久远,壁画已经变色脱落,我们无法考证它是什么质地的簪子,但是进贤冠上别簪导,却是事实。这样粗大的簪子,与粱交叉,给人一种向心力,加之白色与黑色的对比,产生了一个色彩强调中心,突现了“粱”的等级。

      宋代进贤冠为朝服,“梁数”与前朝相比有所增加,等级的划分也有所不同,其形制亦有所变化,《宋史·舆服志》这样记载“进贤冠以漆布为之,上缕纸为额花,金涂银铜饰,后有纳言。以梁数为差,凡七等,以罗为缨结之:第一等七梁,加貂蝉笼巾、貂鼠尾、立笔;第二等无貂蝉笼巾;第三等六梁,第四等五梁,第五等四梁,第六等三梁,第七等二梁,并如旧制,服同。” 又云:“三梁冠,诸司三品…文明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三司使,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殿学士,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侍讲学士,龙图阁学士,枢密直学士,龙图、天章阁直学士,次中书侍郎;”宋代学士不同于现代的学士,它是一种官名,专负责编纂撰述的官称,旧时也称学士为学者。足见仍是文人选择的一种冠饰。这种冠饰我们从李公麟《九歌图》中可以看到,这是戴七梁冠的形象,很显然是七梁二等,无貂蝉笼巾的式样,这种式样与唐朝不同的是,不仅梁数增加,在冠顶加入了立笔的形象。这时的进贤冠形状更为美观华丽,“粱”已经由威严直线 《北京宫城图》

      转化成了柔美的弧线,镶嵌在冠顶上。“粱”的重复排列,不仅强调了“粱”的重要性,同时也产生了秩序美,“立笔”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秩序,产生了一种变化与威严。我们知道只有秩序,会显得呆板,只有变化会显得凌乱,这种秩序与变化的统一形象,是美的最高境界。

      《越中三不朽图赞》

      明代的进贤冠形象与宋朝冠饰几乎一样,显然是明朝沿袭了宋制。《明史·舆服志》这样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用梁冠…一品至九品,以冠上梁数为差。公冠八梁,加笼巾貂蝉,立笔五折,四柱,香草五段,前后玉蝉。侯七梁,笼巾貂蝉,立笔四折,四柱,香草四段,前后金蝉。伯七梁,笼巾貂蝉,立笔二折,四柱,香草二段,前后玳瑁蝉。俱插雉尾。驸马与侯同,不用雉尾。一品,冠七梁,不用笼巾貂蝉……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另有记载:“状元及诸进士冠服:状元冠二梁,绯罗圆领,白绢中单,锦绶,蔽膝,纱帽,槐木笏,光银带,药玉佩,朝靴,氈袜,皆御前颁赐,上表谢恩日服之。”梁冠的形制我们可以在明代《北京宫城图》中看到六七品官员所戴二梁冠的形象;另有在《越中三不朽图赞》中戴七梁冠的翰林院侍讲画像;足见在明代进贤冠仍是文人所戴冠饰之一。形制沿袭了宋制,但多了一些装饰。“颜体”、“耳”上都绘有花纹,显得更为华丽与繁复。

      二、巾类
      巾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最初是贫民百姓的首服。《释名·释首饰》:“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到了宋代,才成为文人儒士喜欢的一种首服。宋米芾《画吏》说:“士子国初皆顶鹿皮冠,弁遗址也,更无头巾,谓之额子,犹不敢习庶人巾。其后举人始以紫纱罗为长项头巾,垂至背,以别庶人、黔首。今则士人皆戴。”宋代巾饰名目繁多,但文人学子多戴东坡巾和长项头巾。明代的巾饰也很流行,但这时的巾子不同于秦汉,它由一块裹头布,演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形状,由专门的店铺裁制而成,用时直接戴在头上无须系裹,非常方便。因此,各阶层男子皆戴。其中最流行的有网巾、汉巾、四方平定巾、儒巾、凌云巾、浩然巾、纯阳巾、飘飘巾等。文人学子多戴四方平定巾、儒巾、飘飘巾。

      1、 东坡巾、长项头巾

      《会昌九老图》

      东坡巾顾名思义是以苏轼的名字命名的一种巾子。由于苏轼的名人效应,很快在文人中流行起来,《东坡居士集》有“父老争看乌交巾”之句。戴争《中国古代服装简史》写道:“东坡巾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中尤受喜尚。”足见当时文人喜欢东坡巾的程度。东坡巾从外形上看是一种高状巾子,此巾分两层,巾子前后呈锐角,两侧呈圆弧形,外层高度是内层高度的三分之二,外层前额中央,呈V字形开口,形成了横向与纵向的分割,产生了层次,把原本巾身高耸的不舒服感,在这一瞬间给化解了。外层不仅有装饰的效果,还有实用的功能,天冷时将外层放下,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东坡巾的形制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南宋·刘松年绘《会昌九老图》中可以看到,虽然画的是白居易等唐代诗人,但服饰却是宋人的服饰。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这样写道:“原画藏于故宫博物院,或提《香山九老图》,内容相同。画唐诗人白居易等于唐代会昌年间在洛阳宅中集会赋诗故事,衣则全属宋式退隐间居官僚常服式样。”另有宋·马远《西园雅集图》此图描绘了米芾、李公麟、黄庭坚、苏轼等六人于驸马王诜宅邸西园集会情景,图中有一人戴东坡巾,其形制与上图一致,此人应该是苏东坡。宋·张激《白莲社图》图中描绘了高僧慧远在庐山虎溪东村寺结盟白莲社的故事。图中高僧左侧跪地的男子,头上戴的也是东坡巾。

      《韩熙载夜宴图》

      还有一种长项头巾,初看起来与东坡巾,有近似之处,但仔细看来却是不同的。宋·米芾《画吏》记载:“士子国初皆顶鹿皮冠,弁遗址也,更无头巾,谓之额子,犹不敢习庶人巾。其后举人始以紫纱罗为长项头巾,垂至背,以别庶人、黔首。今则士人皆戴。”指的就是这种头巾,这种头巾最早在唐代已经出现,但成为文人学子喜爱的一种巾式,应该是在宋代。这种巾子的形制我们可以在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可以看到,此图描绘了五代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图中坐在床上的男子戴的就是长项头巾,这种巾子的形制呈圆桶状,且分内外两层,内层比外层高三分之一,与东坡巾不同的是,东坡巾上丰而下窄,此巾下丰而上窄,内外层巾后分割处,多了两个垂角。这样的造型,给人以高耸而挺拔的感觉,彰显了文人的矜持与儒雅。脑后的垂角打破了巾子线形的单调,同时平衡了巾的高度,充分体现以中国传统艺术以虚代实,以静育动的法则。

      2、四方平定巾、漂漂巾、儒巾

      《听琴图》

      四方平定巾在明朝是读书人和平民所的戴的一种巾子,《明史·舆服志》这样记载:“儒士、生员、监生巾服:洪武三年,令士人戴四方平定巾。”又云:“洪武三年,庶人初戴四带巾,改四方平定巾,杂色盘领衣,不许用黄。”四方平定巾原名叫“方巾”,之所以改名,据明·王圻《三才图会》云:“方巾即古所角巾也,相传国初(明初)服此,取四方平定之意”。又传是杨维桢进见朱元璋时所戴:上问:“此巾何名,”对曰:“此四方平定巾。”朱元璋非常高兴,此巾蕴含了四方平定,国泰民安之意,于是颁行天下。四方平定巾以黑色纱罗制成,可以折叠,展开时四角皆方。此巾的形制我们可以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曾鲸《葛一龙像》中可以看到,图中的葛一龙是作者同时代的文人。他头戴巾子从正面看呈倒梯形,正中有纵向分割线,顶部呈四方形,以前高后低的斜面形状,置于顶上,巾子后面有两条长至背部的软角。四方平定巾的侧面和后部可以在现藏于柏林东亚美术馆明·张路《听琴图》中可以看到。四方平定巾从正面看高耸的倒梯形表面,给人一种庄重儒雅的感觉,顶部的四方形增添了平稳感,但前高后低的斜面打破了这种平稳感,给人一种流动的感觉,加之巾后的飘带,增添了几分随意,并将这种流动延续到了后部,与服饰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整体给人一种洒脱随意的感觉。

      《张卿子像》

      飘飘巾在明代是儒士中非常流行的一种巾式。缪良云:《衣经》中这样写到:“明代儒生戴的一种巾式,巾项尖如屋顶,前后各披一片,前片上缀有玉质帽花,后垂两条带。”飘飘巾的这种形制我们可以从明·曾鲸《张卿子像》中可以看到,此画描绘的是诗人兼医生的张卿子肖像,画中张卿子身着广袖白袍衫,手捻胡须,头戴飘飘巾,巾子紧裹前额,巾顶像三角形屋顶、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长方形布披,走起路来随风飘动,十分洒脱。巾身的圆形与帽顶的方形形成了廓形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外观效果,巾身的紧与巾顶的松而随意,加强了巾顶的运动感,起到了强化设计的作用。巾后的两条飘带,随风摇曳与巾顶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更加强化了飘飘巾的洒脱与浪漫。

      《儒巾》

      儒巾是明代儒生所代的一种巾式,居《三才图会》记载“儒巾,古者士衣逢掖之衣,冠章甫之冠,此今之士冠也。凡举人未第者皆服之。”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儒巾国朝所制,今国子生所戴是也。”它的形制我们在江苏杨州西郊明火金墓出土的明代《儒巾》中可以看到。圆形的帽围,巾身由四片布帛缝制而成,顶部四角隆起,呈方形,后有两条长长的垂带。整体设计简单而随意,形制原本有些平板,但隆起的四角增添了变化,长长的垂带,给巾式增添了流动之美。这种形制与唐代的幞头非常相似,也许是由幞头演变而来的吧。

      三、帽类

      帽的概念现代人和古代人是一致的,就是有圆顶的头盖物。它是由布帛裁制而成的,《通典》注:“古者冠下有纚,以缯为之,后世施帻于冠,因裁纚为帽。自乘舆宴聚,下至庶人,无爵者皆得服之。” 帽以它的经济实用性,被各阶层人士所喜欢。帽的式样很多,其中乌纱帽是文人学子佩戴的帽子。

      乌纱帽

      《历代帝王图》

      乌纱帽起于南北朝,当时是士庶男女皆可带的帽子《晋书·舆服志》记载:“又,二宫直官著乌纱。然则往往士人宴居皆著矣。而江左时野人已著帽,人士亦往往而然,但其顶圆耳,后乃高其屋云。”到了唐代乌纱帽在一般的儒生隐士中广泛流行,张籍《答元八遗纱帽》“黑纱方帽君边得,对称山前坐竹床。唯恐被人偷剪样,不曾闲戴出书堂。”《旧唐书·舆服志》记载:“书算学生,州县学生则乌纱帽。白裙、襦、青领。”又《新唐书·舆服志》“书算律学生、州县学生朝参,则服乌纱帽,白裙、襦、青领。”足见乌纱帽是文人学子所戴的帽子。唐代的乌纱帽不同与明代的乌纱帽,孙机《古舆服论丛》:“南北朝时士大夫多戴乌纱帽,皇帝燕私之时戴白纱帽。乌纱帽又名乌纱高屋帽,唐代称黑纱高屋帽,其形制与宋代的桶顶纱帽相近;”缪良云《衣经》“乌纱帽又名漆沙笼冠。”这种帽子我们可以在现藏于美国波斯顿博物馆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看到,此图内容描画的是十三个帝王肖像。帝王身边的臣子戴的就是乌纱帽,乌纱帽形制如桶状扣于头上,两护耳紧裹两侧,耳下有缨固定纱帽,纱帽通体为黑色透明状,隐约可见里面的冠式。帽式高高的耸立,给人以威严的感觉。就形制而论乌纱帽有一点单调,但透明的材质与内层发髻、冠式所产生透叠,形成的朦胧美,补充了纱帽形制的单调感。

      上海肇家浜潘允端墓出土《乌纱帽》

      《步辇图》

      明代的乌纱帽和唐代乌纱帽有所不同,不仅形制上不同,用途上有所区别。乌纱帽在明代是百官的常服,也是进士所戴的帽子。《明史·舆服志》记载“状元及诸进士冠服:状元冠二梁,……进士巾如乌纱帽,顶微平,展角阔寸馀,长五寸许,系以垂带,皁纱为之。深蓝罗袍,缘以青罗,袖广而不杀。”这种乌纱帽的形制是由唐代的幞头演变而来的,唐代的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黑色巾帛。缪良云《衣经》:“幞头的四角经裁制后皆成为带状,裹发时将前面两带包过前额,再绕至脑后系结下垂,远远看去,背后似有两条飘带;另外两带由后朝前,后曲折上系于项,故幞头有被称为‘折上巾’。”这种幞头的具体形制我们可以在唐阎立本《步辇图》中看到,图中手拿“笏”的礼官戴的就是这种幞头。幞头的形制与明乌纱帽确实有几分相像,但制作方法以及角的处理与幞头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乌纱帽分上下两层,制作时用铁丝编织成框,然后在外表蒙以黑色漆纱,制成后,在帽后插以左右各一的双翅。这种形制我们可以在明·佚名《徐光启》像中可以看到。另有明代上海肇家浜潘允端墓出土的实物为证。明代的乌纱帽给人以端庄丰满的视觉效果,帽冠与插在两耳的双翅,形成了虚实对比,同时还扩大了视觉的空间感。给人以平衡中求变化的视觉效果。

      综上所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冠式是国家礼制的一部分。历朝历代在款式、色彩、花纹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明代王璿在《大学衍义补》中云:“服莫重于冠。必欲尽善,其必考古而立制。”进贤冠、乌纱帽正是这种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客观上也增添了冠式形制的多样性,同时也是文人学子身份的一种象征。与冠帽同为首服的巾是民间的一种风俗,更是士人喜欢的一种装束,历代的沿用,使其形成多种式样。巾的流行与士人中盛行的田园理想密切相关,这种生活态度影响到了人们的审美风尚。东坡巾、长项头巾、四方平定巾、儒巾、飘飘巾这些款式形制在文人中的流行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5章 中国古代文人学子首服形制研究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