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白烧。
谢谢大家来捧场啊!求评论!求收藏!求营养液啦!
今天除了科普音乐之外,大家应该也发现了梵高的身影了。
故事中,用了梵高《星空》、《向日葵》和《盛开的杏花》。
白烧美术馆
《星夜》(荷兰语:De sterrennacht)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90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著名油画,是画家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1889年,在与高更一次争吵之后,梵高思觉失调症复发而割下了自己的左耳,并用手帕包起后送与一名妓女。之后于5月8日自愿前往阿尔勒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治疗,在那驻留了108天。在入住精神病院期间,梵高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共计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在此阶段的绘画,梵高的画风开始趋向于表现主义,作品充满忧郁精神和悲剧性幻觉,其中作品《星夜》正是其中代表之一。而作品《星夜》是在医生允许梵高白天可以外出的条件下所创作,而其作品所描述的风景也正是精神病院所在地圣雷米。
有人认为,“油画中的主色调蓝色代表不开心、阴沉的感觉。很粗的笔触代表忧愁。”笔者不想过多地鉴赏这幅作品,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幅作品的美丽就让各位读者自己鉴赏吧。
《向日葵》是荷兰画家梵高绘画的一系列静物油画。当中有2幅绘有15朵向日葵,1幅绘有14朵向日葵,另有两幅绘有12朵向日葵。画家1888年8月在法国南部阿尔勒绘画了第一幅15朵的《向日葵》(藏于英国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和第一幅12朵的《向日葵》(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其余的作品在翌年1月绘成。全部作品都画在93 × 72 公分(37" × 28")的帆布上。1887年他另外在巴黎绘画了一套四幅的向日葵静物画。
在这个系列画作的背后有着一个犹如高山流水的故事。
1888年夏天,梵高试图在阿尔组织一个画家沙龙,向一些画家发了邀请,结果只有保罗·高更答应前往。收到高更准备前往阿尔的消息,梵高很高兴。同年8月,他画了第一幅《向日葵》。他原本想画12幅向日葵来装点他在阿尔租住的小屋,以迎接高更的到来,但刚画完4幅高更就来了,并给梵高带来了新颜料和一种黄麻质材的画布。高更对梵高的这种金黄色的组合十分喜爱,对已挂在小屋的《向日葵》给予了高度评价。在高更的鼓动下,1888年10月,梵高用高更带来的黄麻又画了第5幅向日葵。但是不久,两位艺术家因艺术理念上的差异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情绪过激的梵高,用剃须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高更在惊恐中离开了阿尔,离开了梵高。
1889年1月,梵高在对高更的思念中,画了第6幅向日葵,这一次,他在花瓶里插了15朵向日葵,调整了自己的风格,消除了一切可能带来现实主义联想的细节,以迎合高更的艺术趣向。因为他要把这一幅送给高更。一向固执的梵高为了挽回高更的友情,他愿意在画风上做出妥协。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高更走后再也没与梵高见过面。这第6幅《向日葵》也就成了他与高更的友谊祭礼。
因为对友情的期望过于强烈,对既得的友情过分看重,所以当对方让他失望之后,由此而来的痛苦对梵高来说是致命的。失去高更的梵高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的1890年,他放下画笔,拿起手枪,结束了自己37岁的生命。
可以说,一提到《向日葵》,我们都会直接联想到梵老那生机勃勃的黄色花朵,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是一个系列的作品和那心中崇高的友谊?
《盛开的杏花》是梵高在1888年至1890年间在法国南部阿尔勒和圣雷米地区绘制的一组数幅画作。对于梵高来说,开花的树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们代表着觉醒和希望。他喜欢这些开花的树,并且在绘制它们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这些作品受到印象派、点彩画法及日本木刻的影响。盛开的杏树是作为他新出生的侄子(弟弟提奥与弟媳乔的孩子)的贺礼。
白烧音乐馆
《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
关于这首曲子,流传了两个版本的小故事。
主要流传的版本:在1808-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Therese Marfati)(有的翻译为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之后,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蕾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该钢琴作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
其他流传的版本: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她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而四处求助别人。贝多芬为此非常感动,特地在圣诞夜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听着听着,音乐让老人看见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于是老人满意地合上了双眼,不再有孤独和悲怜。之后,贝多芬便将这个曲子献给善良的姑娘爱丽丝。
该作品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虽然这首曲子比较短,也不似贝老其他作品那样宏大,但是这首《致爱丽丝》把那种温柔的呢喃,体现得淋漓尽致。每当开头响起,大家都会特别熟悉,但是若不是有音乐演奏的经历或者音乐修养,可能大家都没有听完整一首曲目。为了咱们可爱的休,笔者也跑去把整首歌听全。一开始笔者对于后面插部二那种风格完全不同的低音是稍微有点不适的,但是看完背景之后,也就大致理解了。
以上的科普,来自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