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6 ...
-
带着占了小便宜的轻松愉悦的心情,王韬清理思绪认真的看起桌面的那两份报告来。王韬是一个集团的总裁,这就意味着他要比别人承担更大的责任。如果他的下属能看到五步以内的话,那么做为一个舵手,他至少应该看到百步以外,否则,他所掌控的这条大船就会有搁浅甚至翻船的可能。
龙腾集团在王韬的外公王国栋时代就已经在房地产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王国栋就出于最朴实的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居”必将成为民生大事,因而早早的就进军房地产市场,并且取得了相当可观的业绩。龙腾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房地产业功不可没。
然而,在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王韬却对房地产的明天产生了一些不安的忧虑。在他看来,今天的兴旺已经有点过了,所谓月有阴晴圆缺,水满则溢——越是这样热火朝天的局面下,决策者就越要有冷静理性的判断。所以,对于外公要求更进一步扩大房地产的开发这件事,王韬保持住了理性的冷静。
也许,龙腾是该转型了。在房地产开发成本越来越高,投资风险越来越大的时候,是该给龙腾另外确定一个战略目标了。
在衣食无忧,安居乐业以后,健康无疑将成为人们的首选。王韬想到了生物制药这一块。
早些年在国有企业纷纷下马破产的时候,王国栋出于房地产开发的考虑买下了一个濒临倒闭的国有制药厂。以前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很容易的就拥有今天人们花大价钱都未必能得到的优质地块。那个制药厂地块也是相当的理想,而且价格还不错。买下厂子到现在一直没有开发是想等到周边的开发环境达到最有利的时候,为此,龙腾每年都注资维持厂子半死不活的状态。
现在,在房地产如火如荼的时候,王国栋要求王韬尽快的开发制药厂的地块了,那种高额的回报是能够让人从睡梦中笑醒的。王国栋虽然在名义上已经退休,只是个挂名的名誉董事会主席,可是,做为开国霸主,王国栋仍然是龙腾的实际控制者,他的话仍然是有很多的拥护者的。
不过,现在翅膀一天天变硬的王韬正在竭力的缩小外公的这种影响力,没有人愿意当提线木偶的。王国栋是有着很浓郁的传统色彩的人物,笃信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传统观念,因而将龙腾构建成一个由盘根错节的血缘关系支撑起来的家族企业。可是,这些血缘形成的紧密性在强大的利益分配面前逐渐衰弱,当初能让龙腾充满动力的血缘关系现在反而成了龙腾自由飞翔的最大障碍。而且,因为王国栋的影响力犹在,很多居功自傲的亲戚们是不太买王韬这个二世祖的帐的。
因而,入主龙腾以来的这么些年,早就意识到这一点的王韬不动声色的不间断的实施着他的清除计划。龙腾公开在社会上招聘能人贤士的数量和次数每年都在呈几何倍数的增长着。借着跟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以及各种考核和评比的数据,许多沾亲带故的人被王韬理直气壮的踢出了龙腾。
王国栋很敏锐的察觉到这样的变化,虽然暗地里他也曾指着鼻子骂王韬在“屠杀”开国功臣,但是,却没有真正阻止王韬的清除计划!一朝天子一朝臣,尽管也不太满意王韬现在推行的“非家族化”,但是王国栋还是默认了王韬的做法,毕竟,龙腾早晚都是王韬的,而且,不可否认的,王韬是正确的。
因为外公的默许,王韬在中高层进行的 “非家族化”还算是顺利,可是,董事会仍然成了他的一大障碍。董事会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盘根错节的利益,这些都让王韬大感头疼。而且,他现在只有从母亲处继承的龙腾的百分之二十的股权,算是大股东,但不是控股者,控股的仍然是他的外公,王国栋拥有百分之三十的股权。然而,由于平衡和协调的需要,即使是他的外公也不好在董事会这样的公开场合总是给予他一贯的支持,这就使得王韬更是倍觉举步的艰辛。
王韬虽然挺烦这些关系的,但是,烦归烦,他仍然是应付自如的。比如,现在,他就要争一争了。他想要为龙腾找一条国际化的道路,而制药无疑是具有相当的优势的。为此,一周前,他让旗下的投资公司给拿出几个项目的投资前景评估报告来,他需要在董事会上更有说服力。
然而,只是粗略的看了看这些报告,王韬就有些上火了,他拿起电话直接就打到了投资公司的老总的电话上,尽管他很想骂娘,但是,他还是得克制自己,因为,他还需要他们办事:“方文,跟你说过多少次啦?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说明问题,要深入浅出……报告不光是我看的,还有董事会的那帮子老家伙们……他们看不懂你的英文引用,也看不懂你的财经术语,难道你还打算让我在董事会上进行财经知识普及?你还想让我充当翻译——拜托,用大白话写你们的报告好不好?……我不是现在不是要八股考试,我只要你能将问题说明清楚,什么时候卖菜的大婶也能听懂啦,那就通过了,懂吗?!二十四小时内再拿报告给我!”
气哼哼的将电话砸在话机上,王韬按了按太阳穴,头疼!这个投资顾问公司是他创办的,说白了也就是他的一个智囊团,当中网罗了不少高端人才,然而,他现在觉得有点不太可靠了——太学究了!一份报告兴之所至,索性来上大段的英文叙述,或者一个又一个的专业术语,一份报告看得人头晕眼花。行文的确是相当的专业和高水准,可是,问题是行文的关键是要让人看得懂呀。他王韬能看得懂,他的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班子能看得懂,然而他那个还连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都搞不清楚的外公可是看不懂,还有董事会那些跟他外公一路走来的很多股东也是看不懂的。
难道他还要在每季一次的董事会上做翻译兼学术普及吗?妈的,一帮酸秀才!
骂归骂,他还是重新翻开那两份已经被他枪毙的报告看了起来,至少,他还是能看懂的。
抛开那些拽文,报告讲的马马虎虎,理论上的东西,可操作性不强,但是总算是符合要求的,或者说是符合他的需要的。他现在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放大房地产业的弊端突出生物制药的优势。舆论其实也是可以指导的,王韬现在就是要营造出自己需要的舆论环境来,为此,他还专门找了几家发行面很广的报纸,出钱在上边刊登了一些自己需要的评论来,也都是探讨房地产业的弊端以及新兴行业的发展前景等等,老家伙们不一定听他的话,却很容易为舆论所左右。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王韬在商战中学习商战。
王韬是在西方教育的熏陶下长大的人,然而他的案头却常年的放着一本《□□选集》。有一天他在哈佛旁边的书店里看到一本英文版的《□□选集》,出于乡音的亲切感,他随手拿起来翻了翻,然后立刻被“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句话给吸引住了,于是他立刻找来中文版的《□□选集》通宵达旦的阅读起来。比起他在哈佛学到的那些财经知识来,他觉得□□思想更切合中国的国情,在用人在做事上更具有指导性。必须承认□□的很多思想使得他在回国后能迅速的找到了工作的切入点,而不至于因为西方教育导致水土不服。
商场如战场,王韬是一军的统帅,只不过他的沙场没有硝烟。因为了解人性和中国的实际,在最初的几次碰壁之后,现在的王韬已经知道怎么样去影响习惯于倚老卖老的董事们——对付这些人直截了当是不行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迂回,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希望的影响。
方法虽然复杂一点,但是很有效。
中秋之后又是开董事会的时间。龙腾的董事会是因事而开的,如果没有什么急迫的事情通常是一个季度开一次,不过即使是这样一个季度一次的例会也是不定时的,只要分红照旧,一切如常,好像董事们也就没什么事了。王韬积极准备着要让这个季度的董事例会按照他希望的那样来进行。这次是他的第一次独立的重大的战略决策,他不想输。
当王韬再次从报告上抬起头来的时候,窗外已经是华灯齐放了。都市的不眠夜已经到来。
下班铃声已经响过,王韬居然没听见。办公室外边空荡荡的,人们早就下班了,而朱玲也已经悄然离开。这很正常的,总得有个人去关心一下孩子。
富二代通常走的是两条路,一条就是作为纨绔子弟躺在祖荫上腐烂,一条就是象王韬这样奋发图强在责任和重压下艰难的前行——没错,是重压,是艰难的前行。都知道站在巨人的肩上可以看得更远爬得更高,可是,站在巨人肩上没有人会拿你当成巨人,大家都知道你不过是沾光一族罢了。前人八十分就可以得到一个优秀,后人不到一百分就是很难得到优秀的。然而,超越又谈何容易?个中的艰辛也就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了。
王韬自己工作起来就是废寝忘食的,就像今天一样,他的晚餐又要胡乱的找个地方解决了。只是,九点钟的晚餐也许说成是宵夜更恰当些。
王韬拉开套房里冰箱的门,翻出一包饼干,给自己冲了杯牛奶,这就算是对付了。他在套房的冰箱里总是储备着这些东西的。
正就着牛奶吃着苏打饼干,来了封电子邮件,是他哈佛同学哈森发来的。哈森现在供职于一家挺不错的猎头公司,是王韬的同道中人。不过,王韬找他倒不是为了叙旧,而是让哈森帮忙物色一下理想的生物制药人才。不管董事会是否同意他的策略,他都要着力促成他看中的项目,因为,他一定会最终说服董事会的,那时候再起步就有些晚了。
哈森没辜负王韬的托付,还真是给王韬物色了几个研究所和几个相关人才。这些人有老的有少的,有黑人有白人有黄种人,每一个人的照片下都罗列出了详细的个人简介,连人家的性取向都说得清清楚楚。这显然是哈森故意的。
王韬不由得失笑,王八蛋!你不是号称人权卫士的美国公民吗?怎么尽干些损害人家人权的事情呢?这么详细的资料,王韬都有点怀疑这个哈森真是去什么猎手吗?不会是去做什么中情局特工或者联邦探员了吧?
一大块饼干全给塞进嘴里,心不在焉的王韬终于被噎住了,于是他赶紧将剩下的牛奶全都倒进的嘴里,没想到这一来就更痛苦了,因为牛奶烫得他浑身直冒汗。好不容易的咽下嘴里的东西,王韬捋着火辣辣的喉咙苦恼的想什么时候才有人想着给他送送饭呀?朱玲指望不上,如果没有交待说要回去吃饭,那是连汤都喝不上的,送饭?做梦去吧!
他一个身家几十个亿的大老总,竟然躲在办公室里吃卡喉的饼干,喝烫人的牛奶,他容易吗?
电脑屏幕上一张英俊的东方人的脸跟他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