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9、雨水-间奏2 ...
-
五百米左右的距离,三个人随便说上几句话,边走边说只需几分钟就到了。
这是一条小巷,有四车道那么宽,二三十米长;左右两侧是两排小楼,小巷用围墙与民居隔开。沿着巷子継续往里走,就是菜市场。高大的钢(铁)柱撑起一片彩钢瓦棚,棚底下是一排排整齐的水泥台面。台面被从里到外划分成几个区,活禽、水产、水果蔬菜、衣服鞋子,分门别类,互不打搅。
小巷两边也摆满了商品。各式各样的商品靠墙摆放,这里不似菜市场里头那么讲究,没有水泥台面,只是人们自觉的简单的分了几个区。巷口是生鲜区,往里是水果蔬菜饼干糕点,再往后是鞋子衣服。卖鱼的自备盆和水桶,卖蔬菜的往地上铺上一层塑料薄膜或者薄木板,上面蔬菜堆的很高却整整齐齐,不带一点烂叶子和泥水。水果摆放的要更精致一些,盛放在白色的塑料框里;娇贵一些的安置在泡沫箱里头,都稳妥的很。鞋子一双双摆放在鞋盒上,衣服挂在靠墙搭的架子上,横竖几根手臂粗的竹竿呈井字型捆绑,再配上晾衣架,低成本有大效果。
巷子两边的人家一楼都做了门面卖早点。左边卖蒸包、大饼、油条、混沌、面条;右边卖煎包、煎饺、八宝粥、豆浆、糍粑。各个门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李翠香和孙大妈熟门熟路的在巷口对面的马路牙子前站停,把竹篮放下,蔬菜摆开。田甜跟着站到后边的路沿上。除了李翠香三人,旁边也或蹲或站,有着四五个人,相似的竹篮里放着同样的粉皮鸡蛋。有一个老太太的脚边,还有一只双爪双翅用布条绑着的公鸡,鸡毛鲜亮,鸡冠鲜红,鸡爪尖利。
“甜甜啊,你去买包子吧。”李翠香从怀里掏出一个钱包拉开拉链,摸出一张10块钱纸币,“他们家好多样呢,你仔细瞧瞧,想吃什么就买什么。”
“不用了奶奶,我有钱。”田甜摇头,哪能让奶奶出钱。
“拿着,”李翠香脸一板,“你的钱是你的钱,自己留着以后花。吃早饭的钱奶奶给,是不是嫌钱少?”10块钱纸币被放回去,换成一张50的,“剩下的买糖食吃。”
“够了,够了。10块钱够够的了。”推辞不掉,田甜飞快的抽走那张10块的纸币,蹦蹦跳跳跑去对面包子铺。李翠香在后边喊:“去右边那家,门口有大铁锅煎包子的。”
“知道了。”
田甜攥着钱穿过人群,来到煎包铺。这是一栋典型的自建房,二层小楼带阁楼(仓库),一层门面,二层自住。门面房里边摆满了八仙桌和长条凳。桌上摆着筷筒、调料瓶。大门对面的水泥地上摆放着炉具,一溜排4个大铁桶一字排开;靠边放着一张小方桌,上头搁着几摞菜碟。
铁桶有大半个人高,后头开口用来塞松针放柴火;侧面开几个小口通风;上头架上一口平底大锅。一个老奶奶坐在小板凳上烧火,穿着围裙烫一头卷发的大婶揭开锅盖,持一把铲,把白胖的包子翻了个面。原本朝上的变成朝下,接触到滚烫的锅底,立刻“呲呲”作响。原本朝下的一面被调了个,露出煎的金黄的底来。很明显,这是出壳了。贴着锅沿的是一圈月牙形的饺子,铲个底以免粘锅就行,倒是不用翻面,以免破坏形状。
乡下的煎包并不同于生煎包,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生煎包捏褶,煎包无褶,一个面团包上馅料捏合拍平就妥了。这样的包子两面光滑,可以靠翻面煎至两面金黄,喷香酥脆,别有一番粗犷风味。
卷发大婶身后围着好几层人群,拿着钱的、拎着碟子的,个个都捍卫着自己的领地顺序,丝毫不让。
田甜瞅准空位,赶紧健步上前站稳。身后有新来的人问:“老板娘,这一锅还有吗?”
“有,”老板娘大声应答,那人才找地站稳,等包子出锅。
灶里的柴火熊熊燃烧,锅里的油呲呲作响,老板娘熟练的给包子翻面,锅里加油,前后左右的人群叽喳作响,身后的巷子里人声车声喇叭声此起彼伏。
“真热闹啊!”
有位妇人从孙大妈面前走过,又停下来,“你这鸡蛋怎么卖?”
李翠香闻声望去,妇人一身大红色大衣,大衣长至小腿,漏出一截黑色打底裤,脚上一双高跟皮靴。一头小卷发,弯月眉、吊梢眼、塌鼻梁、厚嘴唇,脸涂的雪白,嘴唇殷红。手腕间挎着个巴掌大的包,左手拎着一袋子猪肉,看起来得有两三斤。
妇人:“你这鸡蛋不大啊?怎么卖的?”
即使是在高跟面前,孙大妈也略高一点,她声音高昂:“老价钱,一块五一个,包你好吃。”
妇人皱眉,眉眼间透露出一股子嫌弃:“你这鸡蛋有点小,一块五有点贵,一块三我全要了。”
一块三?孙大妈不高兴了,语气也跟着不大好。“一块三哪里能买到正宗土鸡蛋?一块五我还是便宜卖了。一块七八我都卖过,你光说那大鸡蛋,你也不想想那大鸡蛋正宗吗!菜市场那饲料喂的洋鸡蛋倒是大,也便宜,论斤称呢。你要多少都有。”这就是买方市场的底气了,买的多卖的少,不怕卖不掉。再不济还能挎回家自己吃,也不是漫天要价,但是绝不贱卖是底线。
妇人蹲下身子,嘴里嘀咕道:“洋鸡蛋有什么好吃的,没营养的。”一边说一边用手去翻篮子里的鸡蛋,好像要在里边挑出骨头来。“一块四吧,今个卖鸡蛋的那么多,你这鸡蛋个头也就中等。一口价一块四,我全要了。我早买了你也早回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