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浅评《盈月潋滟》 ...
-
点开此文,点过几章,已经发现几处较大的问题。
先说说人物方面的问题。主角的性格倒还算分明,看文的时候也不会让人觉得混乱,但是作者在人物的对话上安排稍弱。比如皇后发疯的那一段回忆式自述,写得更像文言,而不是对话,文章的真实感大打折扣,也导致人物的形象被反带的略显模糊。皇子的形象塑造是问题最大的。除了刚出场的时候还比较鲜明外,倒后面就逐渐淡化掉了。在这里建议可以从如皇后死后大皇子的反映,其舅舅和他对话的部分,对于宫中的反应,之类的地方去展开来写,更多围绕这个人物的心理情绪和成长来写。
其他几个人物,像作为反派的柳妃,在描写的时候如再加些细节的动作,其实能写的更好.像她在威胁苏太医的部分,把玩茶杯的细节就用得很好。而“满脸不屑”最好也能换成由一个动作来表达出来,这样更能突出她一个反派的形象和味道。
苏太医的形象也很模糊。他作为一个慈父、一个丈夫,和家庭成员的互动部分写得太少,到了将死之时时,也都只是寥寥几笔就带过了,导致这个人物格外平淡,也导致这一部分本应强烈表述出的无奈沉痛和宫廷的阴谋气息都完全没有展现出来。而后文对苏夫人见到亡夫时的描写,更是显得太过敷衍,没有很好的表达出来,于是显得苏夫人的形象有点空洞,丰满不足。对于她当时的状态无论是神态还是心理上的描述都还不够到位,应该用上更多的笔墨,去渲染出那种悲伤沉痛的气氛。
其实这也就是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不足的关系。作者对人物的情绪描写仅仅停留在了表情上,却没有更深入的、更多的在心理部分和动作部分叙述。心理的描写能很大程度上的加深文章的深度,强化情节中的感情渲染力度,而动作的描写则是更能鲜明人物形象,所以建议在这方面要多多注意,多下笔墨。
再说说情节部分的问题。作者在每一章的最后部分都显得太弱。做为要留住读者继续看文的重点部分,结尾处更应留有余味或是制造悬念。你可以是在关键处停笔,也可以是铺设伏笔,可以是将上面情节的情绪进一步深化,也可以用景带过。这一点上,作者还把握的并不到位,以致于整文看起来过于平淡,简单,做为大背景的宫廷气氛也没有带出来。
而在节奏掌握方面,不重要的地方描写太多,显得累赘,而该详细的部分,却写得稍嫌少了,还需要更加铺开来写。既然这是宫廷文,就要努力去给人一种宫闱莫深,处处人情淡,算计深的感觉。在这一点上,作者并没有着力描写,使得这一层的背景非常模糊。
另,在下面女主一家的欢乐场景也应适当的扩写,突显和乐氛围的同时也能与上文显成对比。其实,对这方面的描写应该在全文都做多处插叙。因为女主最后总会和皇子扯上关系吧?那么这一部分的描写就更能使全文两种氛围的错杂,使宫廷和家这两个场景的分化更大,加强无奈、以及悲凉的感觉,使文章看起来更有层次。到女主父亲被逼死的部分,也就使前面的描写更有了伏笔的意思在里面.。
同时,在文章的节奏方面,文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不必要的,作者在场景上花的力气过多了。比如第一章中对寺庙的大量描写,其实并不必要,只要几笔带过就好,毕竟这只是个场景而已,没有太大用处,不需要交代的这样详细。场景的描写可以用来渲染气氛、转折剧情,但这样过量的写只会显得烦琐,如果真的要删的话,只怕文中的大半场景都可以砍掉不要。只有详略得当,疏中有密,才会让文章的节奏更松而不散,也更容易把需要重点突出的部分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是作者在节奏掌控上的缺陷。
最后再说一说文笔。你的文字乍一看很细腻,但仔细看就会觉得过于浮华。看得出来你在词汇的运用上下了不小的工夫,但遗憾的是,过度的注重于这一点,反而让整篇文看起来文艺有余而总体情节不足,于是反成了一处败笔。而且虽然你的词汇用量很大,很多地方却用得并不恰当。如对法空师丈的言行描写,这一句“法空师丈听得这小丫头的口不择言,便将佛家所说海纳百川的超大气度发挥出来”。口不择言指的是错口,后面那句更是有语病,发挥也不该用在这里。这些词句的运用不当,让整段乃至整章都非常别扭。
总结而言,在词汇句子的运用上,在人物刻画及伏笔埋设和节奏把握上都还存在问题,导致全文的感情不够突出,空间背景模糊,累赘部分过多,人物不够鲜明,发展的空间还较大,仍要多多注意.
不过在整个情节的发展和过度上还是很自然很不错的,希望能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