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初见 ...
-
李子衿第一次见到陆羽清,是在民国八年。
那时她和弟弟总爱在正阳门大街的几条胡同里跑着玩耍。她看到他站在一条漆深的巷子里,白衣,白帽,白皂靴,执着一把白色的纸扇在唱着:
乍暖风烟满江乡,
花里行厨携着玉缸;
笛声吹乱客中肠,
莫过乌衣巷是别姓人家新画梁。
他生得可真好看。
李子衿不觉怔住了,痴痴地望着他。直到弟弟唤了她好多声,吵闹着要吃糖葫芦,她才回过神来,匆匆忙忙地拉着弟弟就往巷子外头走。
“姐?你干嘛去?我要吃糖葫芦!”弟弟掰开她的手,不解地问道。
李子衿回过头,这才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卖糖葫芦的妇女。于是从衣襟里摸出几枚铜子,数了数,刚够买一根糖葫芦。
李子适如愿以偿:
“姐,我们回家吧。”
她家在正阳门大街西侧背后的一条小巷子里。
正阳门大街平日里很热闹。大街两侧尽是茶馆、饭馆和商铺,来来往往许多穿着华丽衣裳的贵人,他们常常在这条街上的茶馆和酒楼里商谈或是聚会。而附近的商铺更是卖着这一片地区里最时兴的东西。除了那些个看着外观便知道寻常人家消费不起的商铺,这里的大街两侧还聚集着各地来的小商贩,卖什么日常东西的都有。白天的时候,人们都在这条街上行走着买卖东西,等到了傍晚,各个酒楼和商铺的灯火都亮了起来,这条街更是热闹非凡,忙了一天的人们会选择此时出门散散步,在街上闲逛着买些吃食或是小玩意儿。贵人们若是选择晚上来这里,那多半是要去各个戏楼酒馆里花天酒地一番,或是去八大胡同里穿花蛱蝶也是常事。
此时此刻,大街上的人们不少,来往还有汽车和黄包车。李子衿牵着李子适走上这条繁华的南北大街,穿过大街上的人群,终于走到了大街的西侧。
大街西侧的一条巷子口前的墙壁上钉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西街 217巷”,这铜牌子看上去也有些年代了。
从这条老巷子里进去,便是另一番景象了。首先进入眼中的是一条笔直的砖石路,路的左边随意地停着许多人力车和板车,右边则有四户人家。此时这几家门内都飘出了饭菜的香味。往前看去是一堵石墙,转个弯,拐角处有一户开日常用品店的人家,此时这家正开着大门,从里面跑出了一个男孩,身后跟着他娘。他娘开口骂道:“小兔崽子,不吃饭你给我跑哪儿去!你等我抓着你,有你好受的!”
李子衿笑着和妇人打了招呼:“乔姨。”然后转头和正对他娘吐舌头的小男孩说道:“成哥儿,快回家吃饭,吃完了下午来找我们玩!”
脑袋上光光着、只留了一小揪头发的成哥儿,认真地想了想,然后乖乖地朝他娘走去。
乔姨露出了笑容:“成哥儿谁的话都不听,还是你最有法子!”
李子衿笑着和乔姨告别,然后领弟弟向前走去。
再往前,是一片不大的空地。空地中央长着一棵上了年纪的大叶女贞树,枝繁叶茂的。树底下,老爷子们围着一个磨损得厉害的石头棋盘下棋,他们手里都捧着个烟袋,没轮着下棋的老爷子们就吸着烟袋,立在旁边,对着棋盘指指点点。老太太们在树边的石阶上坐着,分享着从这里那里听来的新奇事件,或者是弄堂里哪一户人家的家长里短。眼见着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不少老人被家里人唤回去吃饭。剩下的还没被催着回家的老人们,该下棋的下棋,想说话的也正说得热火朝天。
“听说巷子8号新搬进来一家人,姓商!”
“我前日里看见了他家闺女,那模样俊得很!”
“怎么呢,想给你孙子留意媳妇呀?”
几个老太太都笑起来。
这会儿,她们都看见了李子衿和李子适。乔老太太笑道:“刚刚你娘来寻过你们,估摸是家里的饭做好了。”
“适儿,你这是从哪儿买来的糖葫芦啊?”张家老太太摸了摸李子适的脑袋,笑着问道。李子适只顾着吃糖葫芦,嘴里支支吾吾地说出几句,大家也都听不清楚。
老太太们被李子适可爱的模样逗笑了。
“我们这就回去啦。”李子衿笑嘻嘻地给几个老人打了招呼,又让李子适和邻居长辈们一一问好。
这时一扇门里出来个相貌慈善的妇人,手上端着一盆东西:“衿儿,你等一下。
“这是我刚做好的油饼,你给你娘拿去,中午吃饭记得吃喽!”
“好嘞,谢谢沈姨!”
李子衿一手接过盆,另一只手牵着弟弟,往弄堂里头走去。又走了一百多米,转进了右边一户开着门的人家。这户人家除了门外挂着的晒干的辣椒和萝卜,没有别的装饰。
“娘,我们回来了!”
李子适跑向里屋,扑进他娘刘氏怀里。
“饿了没有?”刘氏宠爱地摸了摸李子适的脑袋,接过李子衿手里的盆,“去洗手,我们吃饭。”
“这油饼是沈姨给的。”李子衿说道,走去院子一角。拿起一个盆,从摆放着的水缸里舀出一些水,拿着皂角洗干净手。又拉着李子适,把他被糖葫芦糊得黏兮兮的手也洗干净了。
李子衿的爹李承德的主业是拉黄包车,中午的时候生意多,所以每天中午就不回家。她娘每天清早给他爹备好午饭,他爹就等到没生意的时候,拿出饭一吃。
姐弟俩洗完手,他们娘已经把几盘菜端到了一个小木桌上。他们在板凳上坐下,桌上有一盘炒豆芽,一盘土豆丝,还有一盘酱菜,还有粥。刘氏把盆子里的油饼拿出来放在盘里端上桌,然后对李子衿说道:“一会儿把盆子给你沈姨拿回去。”
李子衿应道:“好。”
李子衿和刘氏说着今天外头听来的新鲜事,比如肉市街新开的丝绸店的衣服特别漂亮,还有这条巷子里新搬进来一家姓商的人家,还有高老太太家前日里遭了小偷,还好东西没丢多少……刘氏温和地听着女儿讲,时不时给她和弟弟碗里夹点菜。
等李子衿终于把各种“大事”和“小事”说完,突然想起一件事,问道:“娘,洗过的衣服我一会儿就送回去吧。”
刘氏平时在家,除了给丈夫和孩子做饭,还接下了洗衣服和做针线的活儿,补贴家用。洗的衣服是每天都要送还到洗衣店里去的,然后再带一些需要洗的衣服回来。李子衿一直想在家帮她娘洗衣服,刘氏却始终不愿孩子做这些活儿,拗不过李子衿,便把每天送衣服的活儿交给了她。
午饭后,李子适被他娘带进屋午睡。李子衿抱着洗好且晾晒好的衣服,脚踩着午后的阳光,走出了家门。
她要送去的洗衣铺子在对街的前门肉市。把衣服送去后,老板娘反复检查过衣物,数了几枚铜子,放到李子衿手里。李子衿将钱装好,从洗衣铺子里走了出来。她抬头看到,就在这条街的不远处的胡同口,上边立着一个铁招牌,上面有三个红底黄字:“广和楼”。
此时她停下脚步,站在不远处,静静地打量着这栋戏楼。戏楼旁边有许多饭馆,天福堂、全聚德,还有正阳门烤涮肉,都在这里。这里再往上走,便是八大胡同的声色之地了。这家戏楼是很有名的,可李子衿原先并没有注意过,原因是这里的一切和她的生活天壤之别,且毫无关联。
广和楼戏楼从外面看起来十分普通,然而它的名声可并不普通。这个戏楼有段很长的历史。原先是明末大盐商查家的花园,后来改为茶园,初名查家楼,后改称广和查楼。康熙曾经到此看戏,并赐台联:“日月灯,江海油,风雷鼓板,天地间一番戏场;尧舜旦,文武末,莽操丑净,古今来许多角色。”
乾隆年间又修建了一个小戏台,只供演唱曲艺。
庚子以后,北京“白薯王”王静斋开始经营这家茶园,修建了新的广和茶园,能容纳八九百人,戏台也扩建许多,算是京城比较大的戏园,起名广和楼戏园。喜连成、富连成科班长年在此演出,就连梅兰芳、周信芳等名角都常常在此登台献艺。李子衿从前听说过,梅兰芳的第一次登台便是在广和楼。
李子衿记得:那日见那位素衣男子正是在广和楼背后的巷子。他,应该也在这里演出吧?
这天晚上睡觉前,李子衿头一回破天荒的没有倒头就睡着,那位清雅俊秀的男子唱戏时的神态不时进入李子衿的脑海。她睁着眼睛,望着房顶,不断回想着白日里的事情。
第二天一大早,李子衿吃过早饭就跑出了们。李子适在后边大声叫她,她转头让他找成哥儿玩去。
李子衿跑去了前一天遇到素衣男子的那条僻静的巷子。这条巷子早已荒废,旁边的屋子都没有人居住。平日里就几乎没有什么人来这条巷子,此时自然也是没有一个人。她环顾四周,看到巷子一侧的房子旁有一棵女贞树,树高过房顶一些。她卷起袖子,费了好大力气爬到了树上,然后看准旁边那户人家的房顶,猫着腰爬到上面。
她趴在房顶的一侧,面朝着巷子。她旁边的那棵树的枝叶正好能遮掩住她的头,她相信,等那个男子一来,定是发现不了她的。
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屋顶上有些热,李子衿想着:他今日是不是……不来了?
突然底下“吱嘎”一声,有扇门打开了,有脚步声传来。她小心地探出头去,终于看到了那位清雅如谪仙般的男子。李子衿的心里瞬间被惊喜所占据:果然,她的猜测是没错的,他常来此练戏。
于是,这条巷子里便有这样一道风景。
巷子中那位像是画中走出来一样的男子,执着白色纸扇,唱着:
暮春三月好风景,
桃红柳绿草青青。
又只见曲江头似锦。
而在巷子一侧的一户没有人家居住的屋顶上,一个扎着辫儿的瘦小的姑娘趴在上头,一脸认真模样,痴痴地听着他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