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8、第二十八章 《鹿鼎记》思想性和文学性分析 ...

  •   笔者认为,和其他一些爽文小说不同的是,《鹿鼎记》还算是带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而在这里面,给人直观的感受是,读完这篇小说以后,是否可以留下某些值得思考和令人启迪的东西。比如说对于某些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于人性的某些思考,都无法用好与坏,赞同与否定这样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尤其是对于人性的评价。在现实生活中,人就是一个矛盾体,没有人天生只做一辈子好事,也没有人一辈子只做坏事。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是一个矛盾体,如果自己内心坚守某些信仰原则,而其行为在某些群体人的眼中是善念,是慈悲,而在另一部分人眼中是见利忘义,甚至是大逆不道,而评价主人公行为的不同群体,他们的画像本身也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总是以自己的正义行为,义气行为来标榜自己,而另一方在做某些事情时又开始不择手段。哪怕在文学作品中,看起来绝对是十恶不赦的反面形象,如果深究他的出身来历和历史背景,在某些方面也是立过赫赫战功的,这些都会给读者们留下许多值得思考的空间。笔者文学水平粗浅,只是依据自己对金庸小说的认知简单点评几句,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读者谅解。
      首先,笔者认为,《鹿鼎记》这部小说非常充分的表现了康熙亲政初期复杂的历史环境,以及各方政治势力在当时历史环境下的处境和对当时环境的看法和行动的意向。而在这个历史大环境下各方势力相互之间的斗争,都被韦小宝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人物的江湖经历串联起来,展示他们之间的角力关系和角力过程,从而也反映了当时真正历史环境下的各方的真实关系与真实的处境。当时各方的政治势力中,从大的矛盾关系来讲,分为满清的统治势力和以台湾郑家、天地会和沐王府为首的南明残余势力之间的斗争,一方试图不断的巩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发誓去除鞑子,恢复汉人统治。可以说,两方斗得你死我活,但是对于双方的皇权乃至演变成为的军事斗争,孰对孰错,谁是争议,谁是邪恶,是应该支持改朝换代,还是坚守以明为正统的汉人统治,身为主人公的韦小宝,却始终都没有给出过一个明确的答案。如果对比以往的金庸小说,某种程度上来说实在有些匪夷所思,在金庸以往的金庸小说中,主人公都有着明确的爱国立场,郭靖也好,杨过也好,张无忌也好都是带有强烈的民族主意情感。萧峰也是一样,当乔峰身为汉人时,他视契丹人为敌人,不惜杀契丹人而后快。但是当他得知自己为契丹人时,又把契丹人视为朋友,甚至不惜和契丹人结为兄弟,这不能不让人觉得唏嘘,只能说萧峰他在一系列金庸先生设置的机缘巧合之下跨越了两个民族,在这两个民族中略微产生了一些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而不以民族主义为本的思想倾向。但是不管怎么说,萧峰这样的民本思想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局限,试想如果再出现第三国,例如蒙古国前来进攻,那么萧峰对待蒙古人是否还具有这样的人本主义思想就不得而知了。在《天龙八部》之后,主人公这种人本主义思想变得更加强烈,虽在《笑傲江湖》中,并没有设定什么真实的历史环境作为背景,但是以“五岳剑派”为首的正义一派和以日月神教为首的邪派,其实就是在映射了这种关系,其实作者通读《笑傲江湖》之后才会恍然大悟,什么正教邪教,完全都是开篇作者给硬扣上的帽子。所谓正教,也有互相残杀,争权夺势,且不择手段;而所谓邪教,也有正义良知的教徒,所谓是正是邪,全由自我贴上的标签而已,而这与教派带头首领的思想和行为做法有着强烈的关联。而我们发现,作为《笑傲江湖》的主人公令狐冲,他本人嬉笑怒骂,放荡不羁,却至始至终都没有什么所谓的教派的正邪之分,他只看人,而不看这个人被江湖所定义的标签。这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对比天龙八部的乔峰有着很大的进步。比如说,即使是采花盗贼田伯光,只要对方能够改邪归正,他仍然能够以朋友相待,他甚至还勇敢的娶了所谓邪教教主任我行的女儿任盈盈,几乎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是当任盈盈统治日月神教之后,在江湖之中日月神教的名声也是大为改观。
      而反观以正教自居的“五岳剑派”,在整个《笑傲江湖》故事的发展脉络中,简直可以让读者大跌眼镜,他们很多人打着正教和正人君子的招牌,行争权夺利之实,其内部的勾当和残忍的手段甚至令人发指。为了一本僻邪剑谱,所谓这些正教搞得林平之一家家破人亡,所谓正教江湖表面上清正廉洁,其内部早已经是污浊不堪,而令狐冲却能跨越这种民族思想意识的边界,可以说是金庸先生表达其主旨思想的一个重要的进步。
      而在《鹿鼎记》中,金庸先生将其跨越民族主义思想又进一步的延伸,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批判。在《鹿鼎记》中,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思想的主要是郑家、天地会和沐王府,而对于台湾郑家来说,其真实的目的更是打着恢复汉人统治的民族主义幌子来招揽天下英雄来实现自己夺取权力的私欲,这在郑克爽与九难师太的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明白。
      九难师太:“看来郑公子这次踏足中原,是想有一番作为。”
      郑克爽:“不敢当,不过实不相瞒,延平郡王这次除了要诛杀吴三桂这个逆贼之外,也部署了如何反扑中原,既然我们退守台湾多年,但是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可谓是兵多粮足,光是战船就有五百艘,我们郑家统帅群雄,驱除鞑虏,一统天下的日子,可谓是指日可待。”
      九难师太:“由郑家统帅?看来郑公子是忘了大明江山一向是由朱家统治的。”
      冯锡范:“姓郑也好,姓朱也好,只要可以驱除鞑虏,恢复汉人江山,由谁统治又有什么关系呢。”
      韦小宝:“我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是我也知道台湾向来是打正旗号,以唐王之名起义的,就算是天地会,也以反清复明为口号,你这么改法,好像不太好吧。”
      郑克爽:“有什么不好,这叫有能者居之,试问历朝的开国君主,有多少是皇族血统,朱元璋,什么出身,只是个和尚嘛,我们郑家怎么也说是个郡王。”
      韦小宝:“这跟做完法事不要和尚有什么区别,说是说得好听,反清复明,其实是你自己想当皇帝吧。”
      郑克爽:“正所谓物先腐而后虫生,朱家治国无方,气数已尽,忘国已经是必然的事情,将来赶走鞑子之日,姓朱的还要感谢我们姓郑的。”
      从以上这段对话中,郑克爽想要表达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以反清复明,恢复汉人统治为幌子,行的却是郑家自身的私利,而这里最最可怜的是陈近南与天地会还有沐王府,沐王府供天地会驱策,而天地会效忠于台湾郑家,天地会和沐王府都是冲在反清复明的第一线,他们被郑家所利用却全然不知,还傻乎乎的为唐王还是桂王登基争得你死我活,最终却只能在郑家内部的政治斗争中牺牲掉。可怜被称为“为人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的”陈近南,到死都还要维护郑家的血脉,到死还要托付韦小宝实现反清复明的政治理想,真可谓是愚蠢至极,他们终生为之奋斗终生的反清复明,到头来如果真的实现了,也只是为台湾郑家做了嫁衣,变为反清为郑。纵使他现在不死,将来也一定不会善终吧,这是陈近南的悲剧,是天地会的悲剧,也是中国大地有着“反清复明”理想的所有冲在第一线拼杀的仁人志士的悲剧。狭隘的民族主意思想不但救不了大明却反而害了自己。相反,满清攻破台湾之后,郑克爽和冯锡范归顺,其生活也算得上是锦衣玉食,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所谓反清,恢复汉人统治早就抛在了九霄云外。
      而具有鲜明对比的韦小宝,他本人基本上没有什么民族主义的意识,无论满人也好,还是汉族人也好,都有他的朋友。韦小宝交往朋友,只看为人处世是否明快爽朗,是否耿直真诚,也就是这个人是否讲义气,至于这个人是什么民族身份,是多大的官职,甚至是否贪污腐败,他个人却是完全的不在意。当然韦小宝还是比较在意纲常伦理,以下犯上,卖国求荣也不在他个人的价值观理念之内,所以像鳌拜这样的强人他是不屑的,多次向他送礼行贿的吴应熊和吴三桂,他们的汉奸身份和虚伪的人品韦小宝也是看不起的。反而,即使对方是敌对势力,只要对方很讲义气,也很爽快真诚,韦小宝仍然将他们视为朋友,韦小宝并没有什么大是大非的观念,更没有什么民族的观念,他对别人的评价全看个人,哪怕是台湾郑家的公子,他依然可以做到敢爱敢恨,这也是体现金庸先生在刻画韦小宝这个人物时,所体现的后期形成的人本主义思想吧。
      可能有的读者会问道,九难师太本人其实也非常的虚伪,她为了报自己的私仇,不惜将年幼的阿珂抢夺过来,抚养长大之后命令其刺杀自己的生身之父,这样恶毒虚伪的人,韦小宝为什么仍然对她尊重有加,毕恭毕敬呢?九难师太的例子确实非常的具有代表性,我们看到当阿珂亲生父母死掉以后,她看到阿珂的悲痛欲绝,这时的九难师太已经开始心生悔意,她从内心感到这样做实在对不起阿珂,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后果让她开始幡然醒悟,她在语言中也表示了对阿珂的忏悔,并且彻底的放弃了反清复明的想法,应该说九难师太的彻底悔过是韦小宝继续把她当成恩师的重要前提,从这一点来理解就顺理成章了。
      在《鹿鼎记》所发生的历史背景中,两大敌对阵营的矛盾我们就说到这里,下面我们来说说满清阵营中的内部关系,康熙与大臣们之间的关系。有的了解真实历史的读者可能会提出,大臣们的描写有些过于娱乐化,在康熙早年,朝廷之中的忠臣良将也是比比皆是,索尔图,明珠都是立下功勋的朝廷重臣,而《鹿鼎记》中的朝臣,除了苏克萨哈这个铁骨铮铮的大臣以外,其余的贴身臣子无一不是谨小慎微、阿谀奉承、浑水摸鱼、明哲保身、贪污受贿,吃里爬外,左右摇摆,见风使舵,无时无刻不在算计自己的小算盘,实在是虚伪至极。笔者认为,是否定义成虚假,还真不好说,但是有些描述过于夸张确实不容置疑,但是这种手法,主要是突出康熙皇帝自身的英明伟略,突出康熙皇帝在艰难危机之中力挽狂澜的主体地位,这也是金庸先生希望表现得清朝庙堂的一大重要特征。
      不知道各位读者是否意识到过一个问题,就是明清两朝的庙堂之众,明朝时臣强君弱,而清朝却是君强臣弱。在明朝,名臣如云,先不说常遇春、徐达、蓝玉这样的开国功臣,后期像王守仁、于谦、张居正、方孝孺、孙承宗、袁崇焕、杨涟、左光斗、铁铉、三杨、徐阶、高拱、戚继光、史可法、郑和、海瑞、史可法、杨嗣昌,解缙,文臣武将数不胜数,真正可以做到文臣死谏,武臣死战。这些人或中兴明室,或力挽狂澜,或英勇就义,或开疆拓土,或文采飞扬,或政绩卓著,很多人的正面形象远超当时的皇帝。而反观清朝,除了晚清饱受争议的曾国藩和李鸿章以外,能拿得出手的名臣实在屈指可数,名气最大的当属和珅,即便是纪晓岚之流也只能舞文弄墨,但是其水准很难说得上超越解缙、杨慎和徐渭等人。而论气节,清朝将近三百年历史中,是否有一位能和杨涟、左光斗这样的铮铮铁骨的肱骨之臣相比呢?反观当朝皇帝,不得不说,清朝的皇帝,无论从人品才学,治国理政,都要明显好于明朝。满清十二位皇帝,有庸君,但是从来没有昏君和暴君(慈禧算是一个),即使到了清朝末年,还有像光绪这样想要励精图治,光复中华的皇帝,虽然他最后失败了,但是这不是他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大清腐朽王朝的失败。
      其实这点也可以从明清两朝为题材的电视剧看得出来,除了开国元勋以外,清朝的电视剧主要有“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戏说乾隆”、“孝庄秘史”(主要围绕着皇太极、多尔衮、顺治皇帝展开故事情节);而明代的电视剧有“万历首辅张居正”、“大明王朝1566”(主要还是以臣子为主要的描述对象)、“郑和下西洋”等等,可见一斑。
      而在这样的对比之下,金庸先生利用了这种较为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康熙的个人能力与绝断,而其他臣子都只是当配角。事实上,在康熙年间,以索尔图和明珠为代表的两大势力一直党争不断,即使三番作乱,二人仍然互相攻击,相互拆台,最后二人锒铛入狱,《鹿鼎记》对他们的形象略有丑化,但是总体来说,也不算是太冤枉他们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韦小宝的中庸思想。所谓的中庸思想,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具体指做事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刚好合适,分寸能够拿捏到极致。有的读者可能会提出质疑,韦小宝同志连一天的书都没读过,连打字都不识一个,怎么会突然具备了儒家文化的思想。在《鹿鼎记》中,不乏饱读诗书者,不乏武功绝伦者,王侯将相、贵族公子,哪一个不比韦小宝更具才华,更加学识渊博,为何金庸先生偏偏夸赞韦小宝具备这样的儒家思想呢。而韦小宝本就贪财好色,这本身就与儒家“仁”的思想背道而驰,说韦小宝具备中庸思想实在可笑。读者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不奇怪,只是笔者认为,儒家思想描述的是人的某种人格品质和精神内核,诚然通过读书能够获得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但是儒家思想却恰恰来自底层民众的淳朴、善良的本性和自我的反省,相反那些所谓的英勇侠士和达官贵人,虽然身为社会上流,其行为思想也有龌龊不堪者,甚至比不上一个出身底层,有着基本道义良知的普通老百姓。韦春花本人的身份十分低贱,出身只是一名青楼妓女,而且后期年老色衰,基本无法通过出卖身体赚到太多的钱。但是即使如此,她仍然能够恪守做人本分,教导韦小宝不要偷人钱财。反而像明珠、索尔图这样的王公贵族,贪污受贿,吃拿卡要屡见不鲜。二者一对比,从《鹿鼎记》中能够看到,是否具有儒家经典的精神品质和读书多少,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并无强烈的关联,而与是否有着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底线原则有着重要的关系。而韦小宝的中庸思想到底是什么,他的中庸思想到底体现在哪里,我们可以将韦小宝与另外两个金庸人物做对比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这两个人物就是《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和乔峰,我们通过对比他们之间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的不同来解释他们的人生结局为何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差异。
      我们先来说说慕容复。慕容复,鲜卑族人士,五代时期燕国后裔,一直具有矢志复国的理想,从《天龙八部》中可以看出,他本人并没有什么强烈的的民族主义思想,而完全是来自于自身对皇权的向往与渴望。这种对当皇帝,爬到权力顶峰的梦想和向往,牢牢的锁住了慕容复的思想与灵魂,它像鸦片一样,完全侵蚀和控制了慕容复的精神。慕容复在这种思想控制之下,产生了极大的个人权力欲望,而这种极端的权力欲望让他产生了两种思维或行动的模式,一是当他的权力的欲望与他的个人能力极端不匹配时,他的内心会产生巨大的反差与痛苦,这种痛苦无时无刻不在强烈的折磨着他,甚至导致他产生了想要了断自己的念头。慕容复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受到了非常大的挫折。在《天龙八部》中,慕容复屡次与鸠摩智对战,在每次的对战中都败得一塌糊涂,要不是段誉、乔峰、慕容博及时出手相救,估计他可能早就已经一命呜呼了。而在少林寺举行的武林大会上,他更是在天下群雄面前被段誉打得失魂落魄、披头散发。若不是王语嫣在旁边求情,恐怕慕容复早已经被段誉的六脉神剑打得筋骨断裂,死无葬身之地。此时的慕容复,不禁意欲含辱自杀,幸得他的老爹及时出手制止。那么慕容复本人极端的权力思想导致的第二个思想和行为模式就是为了自己的欲望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亲情、友情、爱情,害得别人妻离子散,放弃自己的道义良知。在慕容复于燕子坞与段誉初次相见时,他得知段誉为大理的世子,又看出段誉对王语嫣有倾慕之情,他为了想要拉拢段誉,想要借助大理国力,日后为自己起兵复燕助一臂之力,不惜将深爱自己的王语嫣主动推向段誉;而为了能够窥视王家琅环□□中的武学秘籍,慕容复可以向王夫人求娶王语嫣;为了能够获得西夏驸马的位置,从而以后可以借助西夏兵力光复大燕,慕容复将段誉打进井底,不惜看到王语嫣跳井自杀而自知不理。王语嫣本身冰雪聪明,人见人爱,对慕容复更是痴心一片,但是在慕容复眼中,王语嫣也只是他权力欲望的一个工具而已,美好的爱情在他的眼中,和权力欲望相比,几乎一文不值。
      在少林寺武林大会之中,慕容复为了拉拢江湖势力,不惜违背江湖道义与乔峰为敌,几乎放弃了所有江湖义气的底线,为人所不耻。而与慕容复有着相同强烈权力欲望的慕容博,为了能够实现自己顺利起兵,不惜假传消息给带头大哥,挑起大宋和大辽开战,在混乱中得到渔人之利,结果害得萧远山妻离子散,凄惨之极。在燕子坞,慕容复不惜自己的慕容家身份拜段延庆为义父,引得自己的家将包不同和风波恶的不满,他不惜杀死包不同,驱走风波恶,断了自己与他们多年的友情来换取对段延庆的忠心。为了能够迫使段正淳交出大理皇位,他不惜一个一个的将段正淳的情人杀死,就连带有亲人关系的姑母王夫人也不放过。可以说,慕容复的手段实在是残忍至极,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慕容复也只能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精神分裂的下场。
      可以说,欲望是人类共同具有的本性,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如佛祖一般的六根清净,有了欲望并不可怕,但是过度的欲望却只能够让人失去理智,遭受灾难。和慕容复相比,韦小宝也有自己的欲望,他贪财好色,当康熙皇帝将他的官职爵位不断提升,他也显得兴高采烈,喜不自胜。但是相对慕容复,韦小宝的欲望却有着大大的节制,更不会做出任何有违兄弟情谊的事情去满足自己的欲望。相反,他甚至愿意放弃财富和放弃官职来保证天地会的周全和康熙皇帝大清的龙脉,从这一点来讲,至少在控制欲望上面,韦小宝要比慕容复更加节制,处理欲望也算作不走极端,拿捏的非常有度。
      我们再来说说乔峰,可以说,相比韦小宝,乔峰的思维也在走向极端。有的读者可能不太认同,乔峰可是为义薄云天、气概过人的大英雄,他能够为国为民,舍生取义,怎么能说也很偏执,又怎么能和慕容复那个小人相提并论呢。请听笔者慢慢阐述,和慕容复过于看重权力欲望有所不同,乔峰更看重的是具有正统意义上的义气,这个义气包括对待自己的民族身份,对待自己的父母,对待自己的兄弟。当然,看重这个所谓“具有正统意义上的义气”也许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乔峰本人却过于耿直,而且还易于冲动,时而出现蛮力发作的情况。过于看重这个义气,很可能会被人利用,从而好心却办成坏事,进而不断步入险境,坠入深渊。
      首先我们来看的是,就是萧峰本人契丹人的身份。在此之前,他领导丐帮保家卫国,帮助大宋抵御契丹,对契丹民族深恶痛绝,他对自己的汉人身份十分执着。当得知自己的契丹人身份时,如同五雷轰顶,他认可轻易放弃自己的帮主身份也要将自己的民族身份查个水落石出,从中可以看出,他本人并不在意权力,而更在于自己的民族身份的属性。正是因为这个“义气”,被自己的生父萧远山所利用,因为对自己身份的追查不断导致自己的养父母、恩师、智光大师相继惨死。当他真正确认自己的契丹身份之后,便开始追查杀害自己亲生父母的带头大哥,导致知道带头大哥真正身份的徐长老、谭公谭婆、单正等人相继被杀,从而最终也导致自己最爱的阿朱也死于他的掌下,这时他对父母的“义气”;为了给阿朱治病,他带着阿朱独闯聚贤庄,在聚贤庄面对天下群雄大开杀戒,为了阿朱一个人的性命,而导致丧失了那么多人的性命,自己的江湖人设也一落千丈,一提起乔峰便人人喊打,这可以说是对弱者,也可以说是对朋友的“义气”;为了两国安宁,萧峰三兄弟手擒耶律洪基逼迫耶律洪基这个结义兄弟退兵雁门关,有生之年从此不再侵宋。耶律洪基骂萧峰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萧峰因此评价羞愧至极而自杀。可以说萧峰的一切悲剧都来自于这个“义气”,这个“义气”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过度滥用,就会像精神鸦片把自己逼入万劫不复之地。首先是契丹人的身份,只要是英雄顶天立地,为了百姓苍生,为了两国和平安宁的侠义之士,又何必去在乎那个所谓的民族身份;其次就是自己父母的杀身仇人,知情人不肯讲出实话本无可厚非,但是明知背后有恶人作梗,萧峰为了报一己私仇,间接的害死了许多无辜的生命;再次,萧峰为了救治阿朱,不惜在聚贤庄大开杀戒,虽然这些被杀的人不知真相,冥顽不灵,但大多也只是受人蒙蔽的江湖好汉,阿朱的人是命,其他的人的命也是命啊;最后就是耶律洪基对他的评价,不仁不义也罢,不忠不孝也罢,这也都是耶律洪基的自家之言,来自自己结拜兄弟的恶语相加给萧峰施加了极大的道德压力,终于他的“义气”全面崩塌,最后只能自杀以谢天下,可以说在这里,他也是被自己的义兄耶律洪基所利用的结果。
      而反观韦小宝,之前已经描述过很多次,他本人也很讲义气,但是对义气却拿捏有度,远远没有萧峰这么极端。和萧峰相比,首先来看一看韦小宝自己的身份,韦小宝从小在妓院中长大,连自己的爹都不知道是谁,母亲也只是一个青楼妓女,身份可以说低下得不能再低下,下贱得不能再下贱。但是对于韦小宝来说这又能如何,接受现实依然可以活得开开心心,而且几乎对自己的身份没啥心理障碍。即使对于自己最要好得朋友小玄子,对于自己的师傅,关于自己的出身身份都毫无避讳,他没有被这种身份的枷锁套牢自己的灵魂,从而可以依然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开开心心。
      再有就是对自己双亲的义气,韦小宝出生时,连其母亲韦春花都不知道其父是谁,但是韦小宝本人也并不介意。即使韦小宝成为达官贵人以后,他对自己的母亲非常孝顺,同时也并不执着于自己的生父是谁,更不会动用自己的全部资源去寻找。相信如果他要是想要寻找的话,所能够动用的资源估计比乔峰要多得多,但是错误已经铸成,时间也已经过得久远,过于执著亲人的义气说不定会闹出更多的惨剧,韦小宝能够紧紧抓住眼前的母亲好好孝顺,而不执着于虚无缥缈的父亲,也算是一种合适的度的把握。至于处理兄弟之间的义气,其结果更是明显,在与康熙反目之后,他不愿帮助天地会来杀害康熙,同时也不愿意帮助康熙剿灭天地会,天地会责备他不顾汉人身份,不为汉民族做事,他可以欣然接受,不做反驳;康熙说他不顾朋友情谊,他也能接受。总之,对于兄弟这个词,你们说什么都好,但是我所认定的义气,仅仅是本人不会去为了自身的利益伤害你们,但是同时也不会被义气所胁迫和利用,来伤害其他的朋友。可以说,相比乔峰,韦小宝的心胸更加豁达,生活也更加潇洒,也获得了更加美满的结局,因此更加将儒家的中庸之道发挥到了决定人生命运的极致。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