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6、第二十六章 小说故事中的剧情增色(6)—其他 ...
-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几个其他的剧情增色要素,这里包括“情节的递进要有层次”,“捣乱”,“叛徒无处不在”,“违和感”和“信息不对称”。
情节的递进要有层次:笔者之前曾经提到过,由于矛盾进而产生冲突,而冲突发生的过程就构成了情节,但是冲突的爆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双方会根据自己的战略谋略,根据冲突形成的结果,根据外在的环境影响,不断地做出行为的调整,不断的将冲突进行演进推进,从而情节也会相应的有层次的进行推进。而这种推进和双方矛盾主体的性格、认知能力、外在环境、偶发因素都有着强烈的关联性,情节的推进要符合人物的内在和环境的外在的逻辑,脱离逻辑的情节是不被认可的。我们还是先举康熙和鳌拜的例子,当康熙已经年长,已经具备亲政的能力之时,鳌拜仍然不愿放权,依然把持朝政,他希望将康熙变成傀儡,完全听命于自己,所以要找机会恐吓康熙,如果康熙能够就此服软,便从此可以依然高枕无忧。他首先找机会击杀康熙御马紫电,见康熙不服,便进而击杀康熙侍卫,见到康熙仍然不服,策划将朝廷重臣,四个辅政大臣之一的苏克萨哈斩首。但是这仍然没有压制住康熙,最后在鳌拜府,双方剑拔弩张之时,康熙才感到自己性命堪忧,因此才退身示弱,另谋战略。我们看到鳌拜并非一开始要威胁康熙性命,而是从杀动物,杀侍卫,杀大臣,逐步升级,逐步加压,逐步恐吓,应该说情节实在层层递进,非常附和逻辑。
我们还可以举一个《琅琊榜》的例子,梅长苏回到京都,意欲将赤焰军进行昭雪,但是他不可能一蹴而就,围绕他昭雪赤焰军,为赤焰军复仇的目的开展情节,层层递进。他首先设计拔掉了几个部委的尚书,同时进而想办法除掉太子,又用计谋干掉了谢玉和夏江,逼得誉王造反。在誉王造反失败后,誉王自杀,成功扶持靖王上位,当靖王掌握军政大权之后,最后逼着老皇帝为赤焰军平冤雪耻。可以看到,作者在设置情节桥段时,并非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打乱撞,而是非常有逻辑,有层次的在推进。
我们再举个天龙八部的例子。首先是乔峰与带头大哥之间的矛盾情节。在杏子林时,乔峰被当众揭穿契丹人的身份,并将过往所发生的杀戮之事公之于天下。而得知此事的乔峰,并未急于去找带头大哥给自己的父母报仇,而是首先想到的是验证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前去自己亲生父母和师傅那里,但是当他前去询问时,而自己的父母和师傅都提前被无端杀害。而在雁门关外乱石谷,当乔峰发现自己的纹身与契丹人一致时,终于认定自己的身份就是契丹人。从而接下来才开始不断的追查带头大哥的身份,应该说,这样的一种情节层次的推进,才是附和当时环境下当事人的所思,所行和所做。
捣乱:
在大的情节中,情节推进要有层次感,在小的情节推进种,也要有一些小的技巧。总结来说,大的情节需要强逻辑,明细的层次感,而小的情节需要有不确定因素和偶发事件,而一种典型的偶发事件和不确定性就是“捣乱”,意思是在小情节推进中,可以考虑插入一些外在的捣乱的因素,这些捣乱的因素不影响情节的大的走向和解决,但是可以增加剧情的张力,强化一些紧张的气氛。在《鹿鼎记》种,在宫中所发生的故事中,一个捣乱的重要人物就是建宁公主。第一个例子是沐剑屏被送入宫中韦小宝的房间,韦小宝看这个姑娘憨傻可爱,不禁开始戏弄这个姑娘,但是正在此时,建宁公主突然破门而入,如果被建宁公主看到韦小宝房间中私藏女人,估计韦小宝实在要吃不了兜子走。但是万分危急时刻,韦小宝骗建宁房内有海大富的阴魂,这才将建宁公主哄走,而此时沐剑屏也没有被发现。第二个例子就是韦小宝将沐王府柳大洪、吴立身、刘一舟即将护送出宫时,又是建宁公主突然出现。她见刘一舟油头粉面,很是机灵,便将刘一舟带入自己的寝宫进行耍乐,当刘一舟差点说出韦小宝的真实身份时,韦小宝又灵光闪现,对建宁公主连哄带骗才化险为夷。第三个例子是在牢房中,韦小宝欲将牢房看守等人迷晕,从而救出沐王府三人,但是当牢房首领即将喝入带有蒙汗药的酒时,太后派来的太监首领突然驾到,为了不让事情败露,韦小宝劝说他们共同饮酒,成功将他们一起迷晕,从而开始实施营救。
天龙八部中也存在很多这样的捣乱情节,读者可能还会记得,在聚贤庄乔峰与各路英雄大战这一幕情节开始之前,四大恶人中的云中鹤突然出现在聚贤庄群雄面前,以挑衅的口吻挑战乔峰和群雄。但是实力终归不是靠嘴,是靠的真实的武功,乔峰仅仅隔空一掌就打得云中鹤口吐鲜血,而云中鹤的出现,其目的就是用来捣乱的。还有个例子出现在小镜湖,当阿朱乔装白世静从马夫人口中得知带头大哥是大理镇南王段正淳,乔峰便与阿朱共同前往小镜湖问个明白,而在与段正淳于小镜湖相见之时,四大恶人前来小镜湖,四大恶人之首要来取段正淳的姓名,可惜段正淳武功修为不精,难以抵挡段延庆的进攻,最终还是靠乔峰出手才将四大恶人击退。而在这个情节中,四大恶人出现的目的还只是纯属捣乱,增加剧情的张力而已。
可能有的读者会问道,在《鹿鼎记》中,在鬼屋那段场景中,神龙岛的人将方怡鹤沐剑屏掳走,算不算是捣乱呢。笔者可以肯定得说,这不算是捣乱,正因为方怡和沐剑屏被掳走,韦小宝才责令天地会设法营救她们,而正是因为营救不利,方怡才怀恨在心把韦小宝骗上神龙岛,韦小宝这才见到教主和教主夫人,最终才成为神龙教的白龙使。掳走这项行为已经大大引导了情节的走向,所以这不能算作是捣乱,充其量算是连接式工具性矛盾吧。
叛徒无处不在:
下面再谈论一个关于情节的小技巧,就是叛徒无处不在,当然这个叛徒不仅仅是侠义上的叛徒,也包括广义上的叛徒。在《鹿鼎记》中,最大的叛徒应该算是风际中,正式因为他将天地会出卖给康熙皇帝,因此韦小宝的真实身份才予以败露,最终导致韦小宝与康熙进行反目。而为了达成此目的,风际中可算是金庸先生手中的一个工具,在之前的情节桥段中,根本没有任何风际中成为叛徒的蛛丝马迹。在《鹿鼎记》中,还有一个叛徒叫做刘一舟,在开始的时候,他还属于沐王府一名英雄好汉,虽然立场不太坚定,但是毕竟比较年轻,不如柳大洪、吴立身这些前辈做事沉稳,但是总体表现还算良好。但是当自己的心上人被韦小宝抢夺走后,他便怀恨在心,开始为难韦小宝,到最后演变成直接去平西王那里告密,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叛徒。有的读者可能会问道,如果韦小宝没抢走他的情人,他是否会叛变呢?笔者猜测,应该还是会的,这来源于他的本性,他的心胸某种程度上来说过于狭隘。可能有的读者会问道,笔者你真是大言不惭,夺妻之恨可是大仇,换成你你难道不发火,不愤怒吗?错的不是韦小宝吗?笔者认为,其实还真不是,请听笔者阐述理由。
首先,既然刘一舟选择了沐王府,选择了反清复明这份事业,就不能太讲儿女私情。因为这份事业是崇高的,也是极度危险的,不一定什么时候就要掉脑袋,革命者首先应该忠于自己的事业,因为儿女情长而选择放弃自己的事业反而去当叛徒,这对沐王府来说,是完全不够格的成员。
其次,韦小宝对沐王府,对于刘一舟毕竟有恩,如果没有韦小宝的倾力相救,你刘一舟早就成为朝廷侵犯,成为刀下之鬼了。刘一舟本人不感谢也就罢了,反而恩将仇报这就不对了。试想,如果刘一舟你连自己的小命都没了,你要方怡还有啥用,她还不得改嫁,况且没有韦小宝,方怡也会没命,你们难道希望去阴间做一对夫妻吗?
最后就是不管怎样,刘一舟和方怡终归是没有成亲,韦小宝有追求的权力,而方怡也有重新选择的权力,虽然方怡选择韦小宝是迫于交换,但是以自己来换取沐王府的三条人命,无论怎么说还是相当划算的。况且人家韦小宝又不是活雷锋,人家救人也是要冒风险的,弄不好会丢掉脑袋,所以这种交换时自愿交换,实在没有什么好怨恨和鄙视人家的。
有的读者可能会说,作者你说得不对,尤其是第一条,你要求刘一舟有革命的情怀,放弃儿女情长,那你韦小宝为啥不为了革命情怀放弃方怡呢?其实这个问题也好回答,人家韦小宝根本就没有啥革命情怀,换句话说,人家没有反清复明的目标和理想。之所以加入天地会,只是因为机缘巧合和陈近南相识,他与陈近南师徒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感,人家为天地会屡立奇功,但是从来不会当叛徒,身份暴露之后,皇帝多次让他灭天地会他都不肯,即使生命受到威胁也依然不当叛徒,这就是明证。所以从这点来看,韦小宝的品格和刘一舟相比,实在有些不可同日而语。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鹿鼎记》中的神龙教。熟悉剧情的读者们应该会了解,神龙教的教徒对教主洪安通是又敬又怕,主要就是迫于洪教主超强的武功和他的豹胎易筋丸。但是教众虽然对教主表面恭敬,但是私底下却暗流涌动,一到合适时机,被压迫得无法忍耐的教徒便开始反抗,先做出背叛行为的是白龙使钟志灵,而到最后,所有的神龙教中层干部都开始进行反抗,就连苏荃也与洪教主决裂,进入韦小宝的怀抱。应该说洪安通一点都不可怜,而是自作自受,没有共同信仰,单纯靠利益、威逼和胁迫凑在一起的组织,必将会分崩离析。
以上我们所说的是侠义概念上的叛徒,下面我们来说说广义概念上的叛徒,这种叛徒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方怡。当她和沐剑屏被掳走到神龙岛之后,韦小宝一是营救不利,二是没有拿出四十二章经来进行交换,三是和双儿依旧双宿双飞,这几点惹脑了方怡,她替神龙教诱骗韦小宝,将韦小宝骗至岛上;另外一次就是韦小宝率兵攻打神龙岛,方怡将韦小宝诱骗至船上,韦小宝又再次陷入神龙教主的魔爪,方怡做出此事毕竟事出有因,最终韦小宝也选择了原谅,但是方怡这种行为毕竟给韦小宝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和伤害,笔者姑且把这种叛徒行为归类为广义的叛徒行为。
再举一个广义上的叛徒行为,平西王府的侍卫首领杨溢之,当然说杨溢之是叛徒有些牵强,他没有做过任何背叛平西王府的事情,只是他违背了“主子的敌人就是敌人”这项原则,而和韦小宝结拜成了兄弟,交情甚好。当时康熙皇帝和吴三桂在私下已经斗得火热,而杨溢之这种行为简直就是背叛,最后他本人得下场也非常不好,被断手断脚,挖眼挖耳,悲惨而死。杨溢之的下场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结交朋友之前,一定要先看准外界的政治形势,如果立场稍稍站错,换来的却是杀身之祸。
在《天龙八部》之中也有这样的叛徒行为,这个人就是白世镜,他本人是丐帮的执法长老,身份地位尊贵,也比较有江湖义气,与乔峰的兄弟轻也较为深厚。但是他晚节不保,在马夫人的诱惑之下,最终拜倒在马夫人的石榴裙下,一时糊涂杀死了前来捉奸的马大元。但是他本人并未一错再错,而时常为自己的不耻行为懊悔不已。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不但对乔峰尽可能多方维护,而且接受乔峰的请求全力救治阿朱。不过最后他仍然死于萧远山的锁喉功下,也算是罪有应得,我们也把他归类于广义的叛徒之中。
违和感:
下面所要阐述的情节技巧叫做违和感,就是人物的身份,与他的性格,与他的社会关系不一致或者有非常大的出入,但是这里看不出逻辑上的混乱,这种违和感会给读者带来非常新奇的感受。这种违和感在《鹿鼎记中》表现最强烈的就是韦小宝,一个出身最为低微的小人物,却拥有最强烈的兄弟义气;而反观天地会(除陈近南外)那帮人,本来最应该是正义凌然的一拨人,但是他们却呆头呆脑办事不利,竟然因为立谁为大明皇帝这样还不着边的事情错手打死白寒松。而且他们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拘押韦小宝的几个老婆作为人质诱拐韦小宝带他们去大清龙脉,这种违和感在天地会中,表现得非常的充分。当然要说违和感最为鲜明的人物就是《射雕英雄传》中的老顽童,他年纪很大,武功修为也极高,但是他的思想行为性格,却是活脱脱的一个孩子,不得不说是金庸塑造人物手段的高明之处。
信息不对称:
情节技巧中的最后一项内容是“信息不对称”。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小说故事中的当事人或读者对小说故事中某些人物的真实身份或所发生的事件并不了解,从而产生疑惑,一直到探究真相的全过程。或者高高在上的读者俯视的一清二楚,或者是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了然于心,而读者却要苦苦追寻。“信息不对称”和小说中的“设迷”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设迷”指的是不但作为小说故事中的当事者谜于其中,而作为小说故事的阅读者也是局外人,并不知道真相是什么,通常是读者随着小说故事中的当事人共同去解密。而“信息不对称”的特点是,或者是小说中的当事人迷于其中,而读者却对真相非常了解;或者是当事人十分清楚事实,但是没有名言,而读者却迷于其中。在《鹿鼎记》中,韦小宝于天台山被九难师太抓走,康熙皇帝派康亲王、索尔图、明珠等人追查真相,但是三人迟迟未能追查到韦小宝的真正下落。而真正知道韦小宝活着的多隆回宫报信时,却因失血过多,留下了只言片语后昏迷不醒,大臣和皇帝都以为韦小宝已死,为此建宁公主还对三个大臣上演了“喂虫子”的刑讯逼供的闹剧,可以说宫中的人都陷于了韦小宝已死的假消息之中,唯独读者知道韦小宝不但活着好好的,还在想法设法,历尽艰辛大力追美,估计一直牵肠挂肚,悲伤不已的建宁公主要是知道真相,一定会气个半死。
在《琅琊榜》中,也有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形出现。我们都知道,梅长苏也就是被称为麒麟才子的江左盟的宗主,他真实的身份是当年被诬陷为叛军的赤焰军主帅林燮的儿子林殊,当梅长苏重返京都之后,有好几个关系亲密的旧人,包括禁军统领蒙执,霓凰郡主都知道他的身份,但是却一直把另外一位主人公靖王给蒙在鼓里,即使是靖王的母亲静妃也通过榛子酥和书中隐藏的名讳,以及切脉等方式探查到了梅长苏的真实身份。一直到最后,靖王才得知真相,而在整个过程中,读者对真相是一清二楚的。
在《神雕侠侣》中,也曾出现过信息不对的剧情。解情花毒的药给了杨过,小龙女自知自己时日无多,便跳下断肠崖,杨过找不到龙姑娘想要自尽,而黄蓉为了保全杨过的性命,哄骗杨过说小龙女被南海神尼救走,她期望时间一久,杨过的思念之情会渐渐消退。而小说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以及读者,都知道事实的真相,而唯独杨过却不知道。
其实,还有一种类型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特征是,对于小说故事内的某些真相,其作者是知道的,书中的当事人也是知道的,而唯独读者却不知道,而在书中的故事情节中偏偏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蛛丝马迹,等待读者不断的寻找和解谜,这一类信息不对称的操作手法通常用于古代的名著之中,《红楼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里面留下了太多作者知道,小说故事中的当事人知道的真相,而却偏偏不向读者明言。比如说金陵十二钗当中的秦可卿,她的出身仅仅是一个捡来的孩子,身份可以说非常的卑微,不但其出身无法与贾家相配,而且硬是嫁给了宁国府一脉单传的贾荣,在贾家极为受人尊敬,在死后其葬礼仪式的排场也超乎寻常的隆重,可以说里面的矛盾之处非常的多,真相需要读者不断的思考与联想才能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