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简介一 ...

  •   我们的故事发生在凉朝,一个不咋繁荣的朝代,看名字就知道。
      据说开朝王上是个取名废,因为自己名字里有个“凉”字,便取名为“凉朝”。
      相传开朝王上和朝臣都是文盲,不但没觉得这个名字有啥不好,反而认为自己/王上真聪明。
      一个战火中建立起的朝代,也不要指望开朝元老都是读书人。毕竟在这种情况下,之乎者也一无是处。
      等到江山巩固了,凉王开始意识到读书人的重要性。主要是面对政务时,一帮大老粗也只会用拳头解决。
      可拳头并不是硬道理,凉王于是广纳读书人。但读书人哪是战乱年代好找的,即使后来天下暂且太平,也没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来培养读书人。因此便发展到了只要能识字,就可做官的境地。
      由此奠定了凉朝重文的风气。
      读书人高高在上,一统朝堂。对读书人不敬乃是大罪。
      武将缩在角落瑟瑟发抖。到后来天下太平了,武将也缺少了用武之地。于是凉·不知第几代·王大手一挥,所有将士统统卸甲归田,遣回故乡做一治安官。朝堂自此成了文人的天下。再到后来,落魄一点的武将地位还不及商人,有时还需依靠后者的接济。
      商人虽低贱却比贫民高贵,毕竟能存活下去才有资格谈阶级地位。何况商人其他没有,钱最多。在经济还算繁荣的时候,甚至能得到文人的以礼相待。
      布衣夹在武将和商人中间不上不下。不过安于一隅,自给自足,也算自得其乐。
      贫民乃是社会底层人员,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因天灾人祸而流离失所、破产的布衣;一种是因自身懈怠、疏于耕种而吃不饱穿不暖的平民。前者又在后者之上。
      凉朝虽贫穷,却胜在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几乎每家每户都能分得一亩三分地。因此只要稍微勤快点,就能保证自己不被饿死;再勤快点,能做到自给自足。盖因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把自己饿死的平民为众人所不齿。
      这便是凉朝大致的社会阶层。
      如今的王上乃是凉十王,意味着凉朝传承到了第十代。其首都为姑苏城。
      凉十王是位较为开明的君主,虽依旧重文,却不蔑视商人。因出色的文学和语言天赋,被世人所赞扬。据说这位凉十王,七岁便能出口成章,由此成为凉九王最喜爱的一位王子。后来还干脆跳过了立太子的步骤,直接将王位传给了他。传言可能稍稍夸大了些,但凉九王一生未立太子,直接将王位给了他确是事实。
      而凉十王的语言天赋则体现在他会说很多方言。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凉朝奇怪的朝堂了。
      凉朝的朝堂充满了乡土气息,皆因大臣们来自五湖四北,方言也各不相同。其实这也很正常,但偏偏这些大臣上朝议事从不说姑苏话,嫌弃它太拗口了。而有些成就的文人都有自己的脾气,这一次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说自己的家乡话。用他们的话来说,这叫不忘本。究其根本,可能是因为姑苏话太难学了吧。
      朝臣们各说各方言,这就苦了记事官和王上了。他们听不懂呀。可大臣们才不管,即使王上三番五次下令,命他们在朝堂上必须说姑苏话,屡禁不止。
      历代王上都很为此头疼,又因重文的风气,也不能真的把这群文人怎么样,于是只能选拔语言天赋出众的人才代为翻译。亦或是自己硬着头皮学上一两门“外语”。可以说是过得很憋屈了。
      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一种传统。虽然也不是没有王上试图废除,但当底下的大臣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请求王上不要扼杀他们为数不多的爱好时,王上也只能自咽苦水。
      没错,这群文人把能够给王上添堵的事称□□好,并且乐此不疲地给王上添堵。起初可能还是因为姑苏话不好学,后来就慢慢变味了。还好除了这一点,这些大臣还是很优秀的,大是大非上从未有过过错,这也是王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之一。
      而到了凉十王这,他出乎意料地能听懂大部分方言,朝堂上议事也不需要翻译官。众大臣为之震惊(落寞)。缺少了这一乐趣,又没找到其他能挤兑王上的乐子,朝臣只好暂时作罢。虽照样说方言,但终究失了些快乐。
      至此,经历了数代的折磨,王上终于扳回一局。想必先代王上得知此事,在九泉之下也会笑醒吧。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简介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