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楔子 ...

  •   帝都之春,风光无限,旖旎温存。京城所彰显的是一如既往的喧嚣与繁华。如今海内生平,区宇一清,人民安居乐业,倒是其乐融融。只见宽阔的街道上马蹄不断,熙熙攘攘,人声鼎沸。

      街旁的大树没有春季的新生之弱,反倒是一片郁郁葱葱,森严大气,如同整个城里的殷实。阳光开始温馨的铺洒在干净的石板路上,延续得很远。两侧铺子繁多,简直是五花八门。头巾铺,纸札铺,珠子铺,云梯丝鞋铺,香药铺,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或低或高的楼房,主人都打开窗棂,任由光线和花香充斥其中,当然还有嘈杂的叫卖声,但大家都一片欢愉。

      沅河是京城的生命线,它穿过整个城池,也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这里集中了客、货、漕、渡各式船只,船板交错。丝帛布缕,米麦杂粮,茶叶香料,奇珍异宝,很多都由此流入京城。此外,各式画舫,游船也也徘徊于此,王公贵族寻花问柳,吟诗作赋,倒也风流快活。

      话说沅河也可谓多灾多难,它见证了大兴朝的兴衰荣辱。宣平二十三年荣、晋、宁三王之乱,兵至沅河下游的固城,威逼京师,呈黑云压城之势。双方对峙甚久,均无胜算。广大黎民遭兵燹荼毒,苦不堪言。固城城如其名,端的如铜墙铁壁,易守难攻。它位于沅河与离水交汇处,自古为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当然是重兵把守。素日出入的商船也检查严密,可见朝廷重视之极。当年三王军队到此软硬兼施,却一直无太大成效。战时一拖再拖,但却始终稍占上风。毕竟蓄谋已久,且南方粮草充足,富庶繁华,军力强盛。固城东、南边水陆交通被切,只能以京师为依托,而京师西、北面都为广袤荒芜不毛之地,土地贫瘠,无甚可取,且更西部则为西朔的势力范围,两国关系一直微妙,西朔咄咄逼人,却也不敢明目张胆进犯。可当时的情况便在于西朔与晋王交好,说不好两方沆瀣一气,垂涎大兴政权已久,更是危险。

      镇守固城的本是一代名将苏峻沂将军,其人一身正气,有勇有谋,忠心耿耿,却在突然之间以叛国罪被召回制了死罪,改派副将陆倾接替其位,并企图于三王军议和。荣、晋两王得知苏的死讯高兴异常,都说国运不济,已到垂暮之时,并仰天大笑。此时更得知一个震惊的消息,陆倾竟然是宁王的亲信,看来真是天助我也。于是三王欣然入城,他们哪里知道,迈进城就覆水难收,他们二人与宁王的处境迥然不同。而后京师就传出消息,宁王弃暗投明,活捉二王,以解固城之忧,实乃明智之举,普天同庆。只是,这样的角色转换固然在史书上也许会被阐释得如何英明与决绝,但宁王却永远留下了这个让人耻笑的话柄,不管当初反叛的理由是什么,百姓只会知道,他当初十恶不赦过。

      宣平二十六年,先帝病重,不久驾崩,传位于四皇子景溢。三王之乱,边疆战事,朝廷风波,倾轧与阴谋终于折腾得这位皇帝受不了了,朝廷是一个功利场,无数人梦寐以求,苦心孤诣,却也是终日在为自己挖掘坟场,惶惶不安后满是凄凉。

      元载二年废太子景澈和六皇子景灏被派往岭南边荒之地镇守延州,并无多大作为。

      元载五年景澈久病成疾,郁郁而终。而景灏请缨去了江东宜郡,于是沉湎山水诗酒之中。

      如今已是元载十年。十年,也许并不算很长,新皇整顿朝纲,裁撤冗员,虚心纳谏,坚毅果敢,竟在短期内使得国家充实富饶,国盛兵强,实是另人刮目相看,举国上下一片赞叹之声。宁王护国有功,新皇对之十分尊敬,时常与之扬榷古今,针砭时弊,饮酒畅谈,仿若人生知己。宁王府亦是修得庄严豪迈,雕墙峻宇,园囿琼台,错落有致,让人望尘莫及。

      只是十年前的叛党余孽,由于新皇以仁爱匡天下,并没有赶尽杀绝,这些人要么归隐田园,要么投入朝廷军,总是算平静了下来,国内也没有再泛起多大其他的波澜。西朔虽然蠢蠢欲动,却也不敢起正面冲突,双方都出现和平之景。无论如何,这都是百姓之福,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惶遽,恐慌,生离,死别,无论什么都无法弥补!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楔子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