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关于服饰 ...

  •   衣裳:上衣下裳。
      上衣由衣领【衣服领子】、衣襟【要知道在古代衣领都是连着衣襟的,左右衣领在胸口的地方相交。衣襟分左右,古代中原人一般都是左衣襟压右衣襟,称为“右衽”。那么毫无疑问也是有左衽的,萌汉服的小朋友应该对这个是很了解的】、衣裾【有长有短,长的可到脚面,叫“长上衣”,短的一般到腰,叫“短上衣”】、衣袖【多为长袖,据听说是胳膊长度的1.5倍。但是后来受到胡服的影响,出现了半袖。其实蠢作者还是很喜欢半臂的,可以悄咪咪来个安利吗(狗头保命)东月裳的鹤棠,老喜欢老喜欢了】、衣带【有丝带和皮带等,丝带系在衣外,用于束衣;皮带多盖在丝带外,用来佩戴饰物】组成。
      裳,专指遮掩下身的裙子【古时候的一条裳需要七幅布,就像郑玄说的:“凡裳,前三幅,后四幅。”,这种下裳一直持续到周代,还作为礼服的一波分保留,在祭祀和朝会的时候都会穿用。后来衣裳就泛指衣服了,裳(chang,二声)也改读(shang)。】

      深衣:说的是上衣下裳相连的一种服饰,上下连裳的衣服也称作“深衣制”。深衣由襟【衣的前幅】、交领右衽、袪(qu,一声)【袖口】、裳【裙子】、曲裾等几个部分构成。【听说这里的下裳用布12幅,看到这个数字是不是很夸张啊?不过别惊讶,因为它象征着一年的12个月】深衣既可作常服也可作礼服。【这个常服是大范围的常服,上到诸侯、大夫、文士等,下到平民都以深衣作常服】

      裘:古人冬季穿的皮衣,毛向外。用来做裘的皮毛多种多样,由狐、虎、豹、熊、犬、羊、鹿、貂等等,其中狐裘和豹裘最为珍贵,为达官贵人所用,鹿裘、羊裘则最一般。【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想到了“狐裘不暖锦衾薄”,emm…突然感觉这保暖效果不行啊】因为裘衣的兽毛外露,通体一个颜色,不好看,所以贵族穿裘,在行礼或待客时,外面要加一件袖口略短的罩衣,叫“裼衣”,否则被认为不敬。【其实我很好奇为什么要袖口略短,缺那块布吗?还是赶潮流,觉得露一截毛茸茸的袖子出来比较时尚?好吧,后来了解了一番:为了露出毛色,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叫作“出风“。emm…行吧,这也是一种潮流啊】朝会时,需要再加朝服在外。平民百姓多穿羊裘或者犬裘,不加裼衣。

      袍:长衣服的通称,也是御寒的衣服。古时特指装旧丝绵的长衣,及长袄。《礼记·玉藻》有云:“纩(kuang,四声,新丝绵)为茧,缊(yun,四声,旧丝绵)为袍。”以及《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等等可知穿袍和穿裘是由贫富差距的。再汉代以后则有绛纱袍,皂纱袍,袍也成了朝服。

      衫:单衫,短上衣。上古时期称长衣(长衫)为深衣,短上衣则叫中单或短衫。在《释名·释衣服》中则解释道:“衫,芟(shan,一声,原意是除草,引申义是删除)也,衫末无袖端也。”【由此也可对其形制进行想象】

      儒:古代妇女穿的短衣、短袄。但是儒其实又有长儒和短儒的区别。长儒也叫做褂,僮仆的长儒叫裋(shu,四声),短儒又叫做腰儒。但是在古文中一般只称作儒,不分长短。

      【简单做个归纳:儒是一般人(包括奴仆)平时所穿,深衣(中衣,长衣)则是贵族商超和祭祀时穿的,庶人则是以深衣为礼服】

      裙:下裳。在上古时期,无论男女,都是穿裙子,而不是穿裤子,只有在天冷的时候才穿上套裤。隋唐以后【敲黑板!!!】男子以袍为常服,女子以裙为常服,所以“裙钗”则成了女子的代称。【不同时代裙子的形式也不同,汉代的裙类似于现在的连衣裙,但是隋唐时期则多是长裙,裙裾长可以拖地,裙腰也高,上杉束在群内,裙形窄瘦,裙上多刺绣花纹】

      纨绔(ku,四声):绔,无裆的套裤。古时候人把用细绢做成的裤子称作文库,一般为贵族子弟所穿,因此也便有了“纨绔子弟”一词。

      裈(kun,一声):有裆的裤子。在《释名·释衣服》中记载:“裈,贯也,贯两脚【脚说的是小腿】,上系要【就是腰的意思】中也。”

      褐:用麻或毛捻成线编织的粗衣,【不但重,不光华,而且不暖和】,在《孟子》赵岐注说褐“若马衣”,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劳动者的生活与马羊相等。【但是即使是这样粗劣的衣服,也不一定能得到】“褐不完”、“不得短褐”的情况也是常见的。 “被褐”则是 “下等人”穿衣的情况。

      蔽膝:顾名思义,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在《方言》中:“蔽膝,江淮之间谓之棉,自关东西、谓之蔽膝。”且《释名》中记载:“韠,蔽也,所以蔽膝前也,妇人蔽膝亦如之。齐人谓之巨巾,田家妇女出自田野以覆其头,故因以为名也。又曰跪襜,跪时襜襜然张也。”【个人感觉古代蔽膝的形制与现在的围裙相似,或者说记不记得86版《西游记》中沙和尚的衣着打扮?个人感觉主要作用可能就是一种装饰】

      袖:又作衰。因古代的袖子较长,垂臂时手不露出,所以古代作品中常提到“长袖”。如《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韩子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曹植《七启》:“长袖随风,悲歌入云。”修有长的意思,所以又说“修袖”。张衡《南都赋》:“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曹植《洛神赋》:“扬轻袿之绮靡,翳修袖以延佇。”古代的袖子不但长,而且宽大,所以又称“广袖”。梁简文帝《小垂手》:“舞女生西秦,蹑影舞阳春。且复小垂手,广袖拂红尘。”梁元帝《歌曲名诗》:“縠衫回广袖,团扇掩轻纱。”宽而长的袖子并非只是跳舞时所穿,《后汉书·马廖传》:“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可见是社会风尚。《汉书·佞幸传》载,董贤以仪貌受到汉哀帝的宠幸,“常与上(皇帝)卧起。尝昼寢偏藉(压住)上袖,上欲起,贤未觉(醒),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袖被压而可剪断,可见较长。古代作品中说奋袖、振袖、挥袖、拂袖,也都是因为袖子长。例如杨恽《报孙会宗书》:“奋袖低昂,顿足起舞。”张协《洛楔赋》:“振袖生风,接衽成帏。”《宋史·刘沆传》:“[沆]奉使契丹,馆伴杜防强沆以酒,沆霑醉,拂袖起,因骂之,坐是出知潭州。”也是因为袖大,所以可以藏物,《宋史·石元孙传》:“贾昌朝因入对,探袖出《魏志·于禁传》以奏。”《史记·信陵君列传》写信陵君去接管晋鄙的军队,朱亥“袖四十斤铁槌,槌杀晋鄙”。装书、藏槌,袖子窄小了是不行的。【重点解释:这一小段取自百度百科。个人对这个袖子的解释没有它那么细致!!!!】【好啦,接下来我又开始叨叨了,其实对于这种“袖四十斤铁槌,槌杀晋鄙”的操作我也是很服气的,我曾经一直很好奇,他藏在那,不怕掉出来吗?不过蠢作者曾入手一件琵琶袖的短袄,那段时间有小伙伴做金工实验磨小锤子的,于是我突发奇想,借小锤来一试……emm……画面太美不予描述,自行想象,但是我明确一点,古人诚不欺我也!!!】

      袂:(mei,四声)。在《礼记·深衣》中:“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也就是说,袖子的长短标准是从手部向上反折,要达到肘部,也就是袖长是臂长的一点五倍。这是“法定”的长度,在实际生活中未必如此严格。因为袂与袖同义,所以也就和“袖”一样,可以说长袂、修袂、广袂、奋袂、振袂、挥袂等。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0章 关于服饰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