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今天是除夕夜,刚到中午,太阳照在街上显得没有那么冷清,然而街上仍然没几个人萧条的很。毕竟已经公元2048年,人类移居新行星的工程已经开始5年,每年都有大批的人支付高额的星际移民费用而去往那个新兴的星球,毕竟从环境与科技角度看,那里更适合人类居住。
“瞧瞧现在的人,地球养活了你们几千万年,如今地球不行了就争先恐后地另寻去处,哼。”
富春弄堂124号的独居老人,一把年纪,性格孤僻,老伴去世多年,子女早就移居火星,听说当初一儿一女两家人轮番来劝,老爷子坚持不肯去新行星,说是觉得自己丧良心。
“唉,这老爷子年轻的时候脾气就倔。当初年轻时不服学校规定,公然反对校长和年级主任,结果一辈子就只能当个英语老师。”住在老人对面的胖大婶好像见证了老人一生般的了然。胖大婶有一个“有出息”的儿子,在最大的科技公司做工程师,专门研究具有高度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在人工智能时代,所有单纯的体力工作都可由机器人完成,向光仁这样的人类工作者已经寥寥无几。
“真是的,老爷子这么不好说好,你何必跑来跑去,让机器人来多省事。”胖大婶一家也要移居火星,这段时间一直忙着整理东西,机器人忙里忙外,胖大婶就站在自家院子里晒太阳。
光仁停好车子,取出外卖,不好意思得笑:“老人自己一个人很可怜,有个人说说话,总比对着冷冰冰的机器人强。”胖大婶露出了好像被人瞧不起了的表情,背过身去不再搭理光仁。
光仁在一个政府与私人企业联合设立的“留守老人看顾”的机构里勤工俭学。由于大部分上了年纪的老人不愿意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地球,而儿女晚辈等因为工作求学地原因不得不移居新行星,于是这个机构就诞生了,人们向机构缴纳一定的费用,机构会对老人进行看顾,根据自家老人不同的情况儿女可以选择不同的看顾方式,以及看顾人员介入老人生活的程度。有一些老人身体条件不好就需要全天候的看顾和健康监控,可是有些老人只需要照顾一日三餐吃的健康准时。
光仁之前需要给三个老人送饭,现在只剩下这一个。像往常一样,光仁推门进去。前几天下了雪,院子里的雪一直没清,只有一条简单的小路直通屋子,还是之前光仁扫出来的。“一会儿要帮老爷子把雪扫了。”光仁这样想到。
光仁进到房子里,照旧进门就看到了那个直达天花板的大书架,上面放着很多英文书籍,有当年的老教材,还有很多原文书。一般这个时候,老人都会坐在客厅的摇椅上看书,大多为英文原文,有一次光仁来时老人正站在落地窗前念诗,发音与光仁看过的老电影中优雅的英国绅士一样,现在世界语言普及,很少有人可以说出那种迷人的口语了。光仁觉得老人就像一个旧贵族,大势已去却仍然骄傲孤僻,光仁突然很同情他。
当然这样的想法不能让老人知道,不然一定会生气的呵斥:“小子,我不需要你的同情,同情你自己吧,老大不小还一事无成,你到了我这岁数一定不如我。”
光仁照例把饭放到桌上,然后去客厅叫上老人。光仁从来不急着去做事,反正再快也快不过机器人,光仁仍然被雇用的原因就是因为那几个讨厌智能机器人的老人。而慢慢他们去世的去世、移居的移居,从上上个月开始就只剩这一位老人,就连机构里的负责人也开始准备移居的事宜。光仁也得到了公共移居援助的名额,下个月就要出发去新行星了。光仁正想着如何跟老人告别,就听到老人敲窗子,招招手示意他进去,光仁放下扫帚,走进屋子。
“小伙子,自从我老伴走后就一直是你给我送餐对吧。”老人坐在摇椅上,膝盖上放着一本书。这是老人第一次与光仁谈话,而且不像“只是随便聊两句”的样子。光仁有些不知所措,想着自己下午本来还有一个报告要写的。
“噢,对了。”老人从摇椅上艰难起身,并拂去了光仁伸过来搀扶的手。走到书架前,寻找着什么。“我记着我就搁在这儿了啊,怎么没了呢?啧哪去了……嘿!这呢,找着了。”老人从书架的最上层抽出一个黑色的大本子。
“来来,小伙子,跟我看看这个。”老人翻开本子,里面是一张又一张的照片。
“相册啊。”光仁感叹道。
“是啊,你没见过吧。”
对光仁来说,这种形式的相册实在是太过古老、太过陌生的东西。从他记事起,照片就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在各种电子设备中,纸质照片越来越少见。
“现在的人们都把照片存在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中,这摸得到的纸质照片越来越少,这些可都是时光遗赠的礼物啊。”老人翻到一张照片,“看看这张。”老人手指一张相片,相片中的女人牵着一个小男孩的手,两人对着镜头笑的很开心。身后是波光粼粼的湖面。
“这是我第一次去西湖时照的,那年我才八岁,这一眨眼六十年都过去了。”老人脸上有阳光照耀,一如照片中西湖的波光。
光仁看着那片水面:“那时的西湖很美啊。”
“那是当然,没有污染也没有管制,湖上还有摇着乌篷船打渔的人。”老人脸上的光散去了,“等你到我这个年纪,那西湖……唉,那时候哪还有西湖。”老人一边叹了一口气,一边继续翻着相册:“诶,这张。那会儿我刚用自己课余打工挣的钱买了第一部相机,根本舍不得拍,胶卷太贵了。可是这张,是我第一次见到我家老太婆,那天天气也好,天很蓝,她穿了一件白衬衫,扎了个马尾,坐在那看书,太好看了,我都看呆了。”
老人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很平静又很满足。光仁觉得这样的事,都是很美好的。那时环境好、风景也美,人们脸上也都有温度、有生气。不像现在,到处都冷冰冰的,走在街上你甚至不知道刚刚擦肩而过的是人还是机器……
“后来我公费出国留学,那会儿全世界的大学还没建立高等教育联盟,出国留学在当时还是个稀罕事。伦敦的天气总是阴沉沉的,但那是个美丽的城市。”老人翻到另外几张照片,伦敦眼、大本钟和伦敦塔桥。光仁看着照片里的年轻人,英俊、有气质、意气风发,眼里广阔得能装下整个世界。那时候,年轻的人们一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不像现在,社会福利制度高度发达,大多数人不需要工作也没有工作,也能衣食无忧。年轻人感觉不到这个世界需要自己。
“可能压根也不需要。”光仁嘟囔了一句。
老人没听见光仁的声音,继续翻着相册。“这张是婚礼时的大合照,身边亲近的人大多都在里面。旁边这张是我俩蜜月的照片。”
光仁把头凑了过去,看到两个人相拥,背景是绵延的青山。“这是哪儿,风景好看。”
“贵州山区,老人把相册递给光仁,“当年那里经济很落后,大山里的村落甚至没有通电也没有自来水。我们俩个去山村支教,这段经历就是我们送给彼此的结婚礼物。”
“意义非凡啊。”光仁抬起头,感叹一句。
“是啊,一所小学里只有二十几个孩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部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老人的声音越来越低,听上去很遥远。“但是那些孩子眼里有光。生活很艰苦,未来也不明朗,但他们眼里有光。”
“大概就像当年的西湖波光一样澄澈又有生机吧。”光仁这样想到。
“正是那些孩子眼里光,让我想成为一名教师。”老人继续说道,语气轻快了些。“我回到这座家乡小城,在高中当英语老师。我本来……算了,不说了,都过去了。”
“后来我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了业,成绩不错,学校发了一笔奖金。我就带着我的妻子出国旅行,后来每年暑假我们都有至少一个月是在外面旅行的。我们的两个孩子都是旅行途中怀上的。大儿子是在欧洲有的,起了名字叫欧生,小女儿是在加拿大有的,美洲,叫美莱。”
光仁觉得老人也并不是要跟他谈心,只是需要一个见证者,见证一下他的过去。光仁觉得老人今天的所作所为,就像是在……道别。
“老喽……”老人感叹一句。光仁突然觉得,对,结局要来了。
“老喽,眼前的事总忘,以前的事倒记得这么清楚。这儿的人越来越少,发生在这儿的故事也渐渐地要被人们忘记喽。小伙子,从明天开始,你就不用给我送饭了,老头子我也要走了,我要去重走一遍来时路。”
光仁离开老人的院子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了,冬天的夜里,风又冷又硬,听说新行星上四季如春,“那,那里的梅花还会开吗?”光仁不禁这样想到。对门的胖大婶已经进屋,隔着窗户也能看到她在屋子里走来走去。
光仁骑着车来到街上,街上亮起了不少彩灯,总算看上去热闹一点儿了。之前那种人们欢天喜地地庆祝节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整个社会在同一天狂欢的日子已经过去太久了,反正从光仁记事起他就没见过。
“希望在新行星可以那样过节。”光仁自言自语,可是马上又想到那里没有四季,历法不同,那节日也就没有意义了吧。想到这光仁又泄了气。
第二天光仁依旧来到老人家,大门紧闭,看来老人真的走了。胖大婶依然在院子里晒太阳,看见光仁,才咋咋呼呼道:“老爷子一大早就带着行李走了,没跟你说吗?”
光仁没有回答,但好在胖大婶并不在乎,依旧咋咋呼呼:“应该是去那边了吧,儿子女儿都走了,老爷子老自己一个人也不叫个事儿,倔了一辈子,总算有个事能听人劝。”
“不,没有。老人他才没去新行星。”光仁没有把这个想法说出口,老人说他要重走一遍来时路,那条路绝对不会是去新行星的路。
光仁那篇“关于移居人在新型社会中的自我定位及遗留老人的解决方案”的论文是第一个聚焦移居社会中人们自我定位的论文,光仁凭借这篇论文得到了高等教育联盟的录取,也得到了移居援助名额。
一个月后光仁坐上了政府的航天器,出发前往新行星。光仁想到老人可能会去那个贵州的小山村,会去伦敦,回去加拿大,会走向他曾去过的每一个地方。最后老人可能会去那边和家人团聚,也有可能就在他的旅程中结束生命。但那一切,光仁终究不得而知。
这时航天器飞出了大气层,光仁低头看那颗自己出发的星球,小时候的课文里总说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可光仁看着那颗越来越远的行星却是灰蒙蒙,像混沌未开化的样子。
“新行星从外面看会是什么颜色呢?”光仁这样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