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3、送考大礼包 ...
-
1111111三月来得很快。
《十年科举,今年模拟》这本书版了再版,印刷机都忙得能冒出火星子。
不仅进京赶考的读书人人手一份,不少普通的读书人,甚至还有蒙学的孩童都买了。
那抢不到书的人还与小孩的父母争论:“你家孩子才在蒙学,暂时不需要看这本书。”
小孩的父母呸他一口,告诫自家孩子:“儿啊你别听他瞎说,咱们早一日看这本书,离科举成功就近一步。咱们可是要考状元的人,别听这种瞎话!”
小孩狠狠点头:“娘说得对!”
母子俩神神气气地走了。
这般的场景在京城见怪不怪,但由于书局每日印刷数量有限,只能印制千余本,除去不少早就下了订单的书局,每日零散售卖的只有三百余份。
所以就造成了京城奇景——书局门前排长队,还一书难求。
有不少学子只能搬个小马扎,坐在书局门前,借着微弱的烛光,一边温书,一边排队。
有那机灵的,直接就开了代排队的业务,也不多,就十个铜板。考生们自然愿意的很,毕竟要是将身子冻坏了,不划算。
那些小孩都高兴极了,呼朋引伴,家里小孩多的,一天就可以进大几十个铜板呢。
这段时间,京城的乞儿都比以前气色好了,反正在哪躺着不是躺着,不如顺便赚个铜板,还能吃个热乎的。
这段时间小团体的各人自然也没闲着。
方便面、笔筒、书箱、各种丸子都研制成功,并已经开始大量生产。
就这样热热闹闹又匆匆忙忙地步入了三月。
京城的各个商铺中氛围浓厚极了,周边的寺庙都人满为患,香炉都换成了大号的。
小团体的科举高中大礼包也终于正式亮相。
售卖地点选在人流量最大的都正街——莫家的铺子。
礼包分为步步高升、蟾宫折桂、金榜题名三种,对应了三种价格。
自然吸引了不少人来,只是价格劝退了不少:“你们这书箱怎么这么贵?二十两银子,也太贵了!”
训练有素的店小二立马向这位夫人介绍:“夫人可别只看这点银钱,咱们的东西可都是独一份呢,您瞧。”
说着就演示起来,最先是将方便面用开水泡开,将小瓷瓶中的调味粉往里一倒,片刻间香味就铺满了整个铺子。
“夫人您瞧,这面名为方便面,只要会烧水,就能泡开,配上咱们家秘制料包,这么冷的天,热乎乎的汤面,可比那些干粮吃起来舒服多了。点心还容易坏,咱们这个面啊,存一个月都是没问题的!”
那夫人尝了一口,赞赏地点点头,心里认可了两分。
店小二又将书箱和笔筒拆开,向她演示:“夫人,这笔筒和书箱均是可以拆卸的,体量又轻,府上公子背上也是毫不费力,书箱还能拆成床板,自带防水布,不管刮风下雨,都能让公子睡得安心。”
“最最重要的就是咱们这些香包和丸子。”店小二取出油纸包,他面前已经围了不少夫人,还有不少书生顾忌着男女有别,离得远些,但也伸长了耳朵往这边听。
小二继续说道:“咱们这书箱里含驱蚊香包、除味香包和提神香包。这些丸子也不是普通的丸子,都是药丸。各位想想,号房那地方,极容易伤寒,咱们这丸子就是专治伤寒的,还有肠胃不适。”
“往年多少人倒在身体不适上面啊,但药丸金贵,一般人家哪里取得到?咱们东家心怀慈悲,特地联合京城有名的几位大夫共同研制,就是为了大家能够不为身体不适所困,安心考试。”
“前一百名购买的,每个书箱加赠‘金榜题名符’一个,由护国寺出品,供过香案、开过光的!”
这一说完,书生也不矜持了,男女有别算什么,抢到才是实惠呢!
一时间柜台前人满为患。
“给我拿一个二十两的步步高升!”
“我要五十两的蟾宫折桂!”
“我家少爷要一百两的金榜题名!”
“先给我!先给我!你别抢啊!”
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卖了大概十日,就到了考试前夕。
不仅是考生,考生的亲朋好友都紧张得很。不知从哪里传出来的话,说是排的最前面的人,最先选位置,排到后面的,就只有大家都不要的茅厕胖的“屎号”可以坐了。
贡院门口挤满了考生和送考的人,好在虞向晚等人早就打听到了会有此一景,早早就开始准备了。
前一天的白日里就命人在不远处的街角搭好了粥棚,架着三口大锅,一口是姜汤,一口是白粥,另一口就是纯开水。
考生和送考的人在凌晨就塞满了贡院门口的空地,家中条件好的,还能有点心干粮热水,那些囊中羞涩的,便决定生捱了。
虞向晚赶紧让赵允打发人去喊考生。
是的,赵允这个当朝太子,终于找到机会溜出来了。
得到命令,屁颠屁颠地让随身侍卫去执行了。
虞向晚想了一下,将打姜汤的仆人换了下来,让赵允顶上:“让你参与一下,免得你老说我们玩不带你。再者,那儿有火,你离得近些可以取取暖,你现在金贵着,可不能冻着。”
赵允感动得眼泪汪汪,挥动大勺的胳膊都更有劲了。
余明珠和虞向晚互相一眨眼,觉得这个憨憨怕是理解不了其中的深意了。
考生们来的不多,毕竟大部分人怕在外吃东西,以至于吃坏肚子。另一部分则是没有心思吃喝,只等着开考。
来的这几位实在是身体不行,快要扛不住了,手无缚鸡之力怕就是形容的他们。
赵允麻溜地给几人一人盛了一碗汤,看他们这样,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被追杀在外流浪的日子,心中顿感不忍,又转头吩咐让给他们下方便面。
几个书生本来只是来讨碗热水喝,没想到既有姜汤,还有热汤面,一时间感动得红了眼眶。
“多谢公子,只是我们几人囊中羞涩......并不够......”
赵允毫不在意,只让他们快吃:“放心放心,不收你们钱。我们也有朋友是与你们一起候考的,喏,就在那里。我们便这搭个棚子,也是想着能给大家行个方便。”
几人在赵允示意下做到了周正和郑多多旁边,互相交换了姓名后,没忍住大快朵颐起来。
时间紧迫,毕竟这也不是茶楼,几人不便多待,吃完就匆匆起身了。
走的时候浑身暖洋洋的,虞向晚还给他们一人赠了三颗驱寒药。非常明显地冲着赵允一拱手,对他们说:“公子仁善,愿几位保重身体,金榜题名,以后更好地报效朝廷、造福百姓。”
赵允傻乎乎地跟他们挥手。
几人又是作揖又是感谢地走了。
经他们一传播,来的考生多了许多,等考生都散去入场的时候,赵允打汤的胳膊都酸了。
考生都进场后,还有不少送考的亲友没有散去,毕竟里面的人承载了家中所有人的期待。
也有些亲友团累了饿了,来他们的送考棚讨碗热水喝的。
吃着喝着,就难免开始闲聊:“几位是为家中兄长送考的吗?”
赵允累瘫了,跟着在一旁吃面。听见这话,还是闲不住,赶紧抢答:“我们是白鹭书院的学生,山长说,让我们这些没参考的人想想,能够为众多肱骨之才做些什么,所以我们几人才想了这个方法。”
那亲友觉得诧异:“你们书院还让你们来干这个?”
“是啊,我们书院的人来了不少,这些东西,也都是同窗们共同准备的。”
那人暗忖,白鹭书院的学风真不错,二郎要送白鹭书院去读书才好。
旁边听见这对话的人也大多是此想法。
第一场考试就这样急匆匆过去了,第三日,几人来接周正和郑多多,发现两人气色良好,便放下了心。
第四日,又是与第一日一样,满天星光下,与考生同在考场门口等候第二场开考。
只是这日有些特殊情况。本来好好的,突然就下起了大雨,有那买了折叠书箱的倒是方便,将书箱取下来一拼一装,将书箱和自己的头顶都护得严严实实。
但总有那一些人没带伞的,或者是没带油纸的。
“我的笔墨!”
“哎呀我没带油纸啊,这可怎么办。”
用伞护住了书箱,身上就被雨淋湿了。挡住了身上,书箱里的笔墨又被淋湿了。
更有不少人想起风雨飘摇的号房,这么大的雨,必然会打湿卷面。
愁的眉头都紧了。
还有人想到自己落第的样子和家人失望的眼神,忍不住双股战战,竟是快要晕过去了。还好旁边的人及时扶住,才没出事。
情况紧急,虞向晚也不让人去喊人来棚子这里了,直接就领着大家将雨具和油纸带上,冲进人群里,给那些狼狈的考生送去。
“多谢公子!多谢小姐!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几位是我们的恩人呐!”
“多谢!实在是多谢!”
感谢之声不绝于耳,有不少在三天前受过他们姜汤的考生认出了他们。只是情况紧急,只能将感谢之情先记在心里,待出来后再寻恩人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