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载】字坤一,号箨石,又号万松居士,嘉兴人。乾隆元年丙辰荐举鸿博,十七年壬申传胪,入词林。好学。工诗古文。设色花卉,简淡超脱,得青藤、白阳遗意。康熙四十七年戊子生,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卒,年八十有六。
-
【历史原型】【织造承担的军需任务和马皮案】如文中所述,但马皮案发在乾隆三十二年,其时,乾隆对三处织造有关经手人犯分别判以枷号、鞭打,革退,责令前后任江宁织造彰宝、永泰、杭州织造西宁、苏州织造萨载“赔退入官”,而且要他们数人将这一万七千余个马皮甲包照价领回。暂置对此案的判处不谈,但从三织造承担的制甲和甲包的数量,应该说是巨大的。据此,可以说,三处织造实际上也是生产重要军需用品的基地。彰宝于乾隆二十六年署江宁织造,永泰于乾隆三十年署江宁织造。
-
【铜胎掐丝珐琅】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景泰蓝”,是一种铜和珐琅相结合的工艺品,因为从“景泰”年开始盛行,当时的釉色又以蓝色居多故名“景泰蓝”。明清时期,因“景泰蓝”典雅华丽,大量地被运用在宫廷中的器物上。“景泰蓝”的制作是将扁细的铜丝或金银丝掐成精细的花纹,嵌粘在铜胎上,再充填各种不同颜色的珐琅釉料,然后经过四,五此反复高火烧结,最后打磨,镀金而成。由于工序繁复制作成本极高,一直以碗,瓶类器型居多,清代乾隆皇帝以追求新奇雅致著称,表现在器物上更是不计成本。
-
【烧古】中国古代仿造古玉器、古铜器的技术之一,又称烧色。其名称见于清内府养心殿造办处档案,约起源于宋代。以人工方法制造出先秦和秦汉时期古器物所独具的色调韵味。其中仿玉器的烧古是通过熏、烤、煮、炮等方法,作出一种只有墓葬内的玉器与地下的有机物或无机物接触后,受到浸蚀后出现的色变或质变的色调,即人工沁。小说前面提及的皇帝送容妃玉梳便是此类。而铜器烧古,则用水银浸擦,经熏烧洗涤而成;或用泥矾浸地,经其他化工材料蘸刷,经炭火烧烤而成。手法很多。清代苏州的铜器烧古最为著名。观乾隆时期的档案记载,烧古与鎏金是铜器中最常用的两类装饰技法。因乾隆好古成癖,造办处投其所好,烧古技艺颇为成熟。此期宫中烧古工艺周期漫长且极耗炭火,方能烧成黑、黄古色、紫古色等多般皮色,其古雅非民间所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