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7、战神李靖(3) ...
-
武德四年(621)夏,李世民在洛阳决战中取胜,王世充、窦建德被消灭,唐朝得以全力对付萧铣。此时唐朝控制了长江上游,萧铣的势力在长江中游,要发动进攻,自然从四川顺江而下最为方便。李靖恰于此时向李渊献上了十条攻打萧铣的计策,李渊一见大喜,顺势任命李孝恭为进攻萧铣的总指挥,在夔州打造军舰,练习水战,准备全面进攻,而实际上整个军事行动的实际策划者和指挥者都是李靖。
到了八月,唐军的人员器械粮草战船都已就绪,李靖统帅十二总管,自夔州顺流东下;以庐江王瑗为荆郢道行军元帅,出襄州道,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口道,对萧铣开始了正式讨伐。唐军整装待发时恰逢长江江水暴涨,三峡行舟实在太危险,唐军众将都担心水势险恶,建议等水退后再出击。可是李靖却力排众议,说:“兵贵神速,我们此时集结大军,萧铣尚未知晓,如果趁着江水上涨突然顺流到达萧铣的城下,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必然能擒获萧铣。这么好的一个机会绝不能错过!”最终李孝恭采纳了李靖的意见,亲率两千艘战船冒险出击。
可能是唐军的战船修得坚固,或者是水手的经验老道,长江的洪水并没有给唐军造成多少损失,没有出现船覆人亡的悲剧。因为是顺流而下,洪水反而极大地加快了唐军的行军速度,完美地达到了突袭的效果。而萧铣也正如李靖所说的那样认为江水暴涨,根本没有防备。因此唐军一举攻克了萧铣都城江陵的门户荆门、宜都二镇。
唐军这一下给萧铣的心理震撼是巨大的,此时萧铣的军队大多正散在全国各地屯田,突然遭到攻击之下,手边甚至没有可用之兵,其狼狈可想而知。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萧铣手下大将文士弘领精兵数万驻扎在清口,看到形势危机立刻率军增援,九月与唐军会战于夷陵。李靖见文士弘来势汹汹,便向李孝恭进言,说文士弘骁勇,手下士卒健锐,又是拯救危亡而来,士气正盛,唐军不易与其争锋。应该将船停泊于南岸,避而不战,消磨他们的锐气,然后可以一战而定。可是李孝恭毕竟年轻气盛,听不得这番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又怕萧铣的救兵从各地赶到,因此不听劝阻坚持出战。一打之下果然如李靖所料,文士弘部奋勇拼杀,唐军大败,李孝恭率部撤向南岸。此时因为意见相左而被留下来守营的李靖早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先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趁唐军失败之后敌军大肆争夺战利品,阵型散乱的时候立即发兵反攻,一下子打垮了文士弘部,此战缴获舟舰四百余艘,斩首及溺死近万人。此时李靖又率轻兵五千为先锋,杀至江陵城下,连破萧铣手下骁将杨君茂、郑文秀,俘甲卒四千余人,并勒兵围攻江陵。
此时梁国已无力继续抵抗,李孝恭率主力亦赶到到江陵城下,将梁国的首都紧紧包围。萧铣手边实在是没有部队,无力防卫江陵这种大城,索性放弃城外阵地,收缩兵力全力防卫城池,唐军因此不费什么力气就占领了江陵的外城和水城。水城是江陵的水军基地,唐军在此缴获了大批没有来得及逃走或销毁的梁军舰船。在当时水军的舰船是很贵重的战利品,唐军众将都很高兴,不料李靖居然下令放弃所有俘虏的舰船,任由它们在长江里顺流而下。诸将都困惑不解,认为缴获敌船,正好充当军舰,为何却遗弃江中,以资敌用?李靖解释说,梁国在下游的救兵很快就要赶到,江陵又不是立刻能攻得下来,我军深入敌军腹地,一旦敌人救兵到来,唐军就会腹背受敌,逃走都困难,要再多的船也没用。让这些梁军战船任意在长江里漂流,下游来的梁国援军一定会发现,那时他们一定会误以为江陵已经被攻克了,不然江里不会漂着这么多无人的梁军舰船。如此必然迟疑不前,行军缓慢,等他们知道了确切消息几个月都过去了,那时候我军老早就攻下江陵,他们也成了无本之木,没有了威胁。李靖的疑兵之计果然奏效,长江下游的萧铣援兵见江中到处都是遗弃散落的舟舰,以为江陵已破,都疑惧不前。交州刺史丘和、长史高士廉等将赴江陵朝见,在行进途中听说萧铣已败,便都到孝恭营中投降。
唐军把江陵围得水泄不通。萧铣见内外隔绝,外无援兵,城内又难以支持,走投无路,只能开门投降。不过这萧铣也很有趣,投降也要给自己找一个大义的名分,哭哭啼啼说了一番话,大意就是这其实是上天不保佑梁国,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因此要杀就杀我一个,别祸害百姓。看着好像挺悲天悯人,其实还是怕死,期望自己的自首情节能让李渊饶他一命。可是这招对李渊一点用都没有,他依然被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