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0、8月21日 ...

  •   印度人的朝圣队
      从咱们到达佩沽措开始,这两天都是以阴天为主,害得咱们没机会欣赏这世界最高淡水湖的风景。今天早上出发时也不例外,依然是乌云密布,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再看晴天呢
      离开佩沽措湖边,今天我们终于也离开了那段烂得不得了的软沙子路,走上了硬土路。好不容走上好路,骑行时就是一个上劲,光一早上,俺便一口气骑行了二十多公里,虽然一路上都是上坡路,但这点上坡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不算什么因难,顶多只能算是个热身罢了。第一段山坡后,是个小小的垭口,看情况来说,也不能算是什么垭口,就是小山坡。到了这小山坡自然要稍作休息,就在咱们在山顶休息的时候,后面来了一大队的越野车。相对我们这两天在路上看到的车队,这次遇到的车队规模相对比较小,只有两、三台车。车上除了司机和导游外,清一色全是印度人。
      在山顶休息的时候,我跟车上的印度人谈了一下,这帮人全是要去冈仁波齐转山的印度教徒。冈仁波齐不光是藏传佛教徒心目中的神山,也是印度教和和耆那教还有苯教心目中的世界中心。据藏传佛教的传说佛教的记载,多年前莲花生大师曾在这里和苯教的巫师在冈仁波齐斗法。结果,当然是莲花大师大胜,冈仁波齐也就成了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所以每年到冈仁波齐转山的藏传佛教信徒不在小数。苯教教徒虽然在跟莲师的斗法中失败了,可喜的是他们败在包容性较大的佛教手下,没给赶尽杀绝。为了把转山的佛教信徒和苯教徒区分开来,从那时候起,苯教教徒只能以逆时方式转山,而佛教、印度教或耆那教的信徒则会依顺时针方向转山。幸好当年苯教碰上的是佛教,要是不幸碰一神体系那些唯我独尊的教派,大概又得打成拜偶像或者魔鬼崇者,那他们的下场就相当可悲了。不信,看看欧洲中世纪神权时代对异教徒的迫害可见一班。有人会说,那是中世纪的事,那时候民智来开,会有一些比较野蛮的行为也不足为奇;现代人的行为要比那时候文明多了,再不会有数百年前种一手拿剑一手拿教典的传教方式了。虽然如此,我对犹太敎、天主教、或者基督教这一系列的一神教教义还是不敢苟同。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尽管我从幼儿园开始便在西方教会学校的环境中长大,但是对他们的教义始终还是不太认同,反之,参加工作以后对包容相对较大的佛敎比较亲近。
      既然说了苯教和藏传佛教和冈仁波齐的关系,也顺道说一下印度教还有耆那教和冈仁波齐的关系。岗仁波齐是岗底斯山脉的第二高峰,而山底下的马旁拥措是四条大河的源头。其他两条不说,光说明一下南方和西方那两条河。流向南方的那条名为孔雀河,也就是恒河的源头;而流向西方的那条名为狮泉河,这条河的下游,便是印度另一条大河-印度河。据传说,两千年前,耆那教教祖沿着恒河逆流而上,到了源头的马旁拥措,并在这里看到形状奇特的冈仁波齐山峰,认定这里是世界的中心,那时候开始,印度人便有了到岗仁波齐朝圣的习惯。说来印度人在岗仁波齐转山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比在后宏法期少开始在这里转山的藏族人早得多。而和古耆那教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印度教,自然承继了对岗仁波齐这恒河源头的崇拜,也沿袭了古耆那教转山的习惯。在山顶和这帮印度朝圣者沟通后才知道,印度教徒相信,在月圆的日子转山是最灵验的,今天是农历十二日,再过两天便是月圆的日子。怪不得这两天在路上不停的看到一队又一队的越野车载着一车车的印度朝圣者住冈仁波齐的方向驶去。每次我看到这些车队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唱起着:“One little two little three little Indian.....,”(大海贼时代的始作俑者哥伦布当年错把美洲当作印度,所以印度人和印第安人在英语中是完全一样的)数着数着,我记得最多那个车队有近二十队,车后还有一载行李的跟着,算是车队中装备比较高挡次的。
      休息完毕,印度人车队向萨嘎出发,而我们呢,也在印度人离开后向着萨嘎方向下山去。过了这个小山坡,太阳开始露脸,终于在咱们午休后不久,早上那满天的乌云一扫而空,换来的是万里无云的蓝天。好像早上满天的乌云只是一层布幕,布幕一打开,后面的布景便显现出来,那布幕便消失在观众视线范围以外。
      在这阳光普照的环境下骑行是相当的舒适的,高原地方空气比较干燥,水份的蒸发比较快。就是微微出点汗,还没感觉到,早已干掉了。所以,就是在夏天顶着大太阳骑行,也不会有难受的感觉。
      翻过了第二个小垭口,前面的萨嘎已经在望。这垭口看来是附近一带的最高点了,几天没见的风马旗、玛尼堆又出现了。不光如此,在几个玛尼堆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像入定老僧的小玛尼堆,看到这么有趣的东东,就是没有好相机也得拍下来留念。吃过午餐小休了一下,又是下山的时候。下得山来,再次来到了雅鲁藏布江伴,和从拉萨一路过来两岸满是石头和低婑沙草地的不一样,萨嘎旁边的江边上,长满了半人高的芦苇植物,让从江边到萨嘎的几公里路看来像沼泽地多一点,真个是翻个山头换一种风光。难怪藏区风景那么令人着迷,因为无论来这里多少回,在一个不经意的角落里,总能找到以前没见过的景色。
      因为沿途路况好,我们今天早在下午四点前,早早到了萨嘎城区。说到萨嘎城区,也不大,就两~三平方公里的一个地方。说来也不能算是城,只能算是个小镇。镇的外围是一些相对老旧的土房子,房子建得相当的简陋,也比较低婑,看来这里的生活条件也是比较落后的。过了外围的老房子,便是小镇的中心地区,也不大,就是约各长约两百米的一个丁字路口,也是这里的商业中心。这里有两家比较有规模的酒店,应该是这几年才新建的吧。除此之外便是几家零星的小商店之类。这里是从樟木到岗仁波齐路上一个比较有规模的小镇,所以大部份往阿里方向的旅客都会选择在这里过夜,第二天一早才出发。我想就是这个原因,萨嘎才在这几年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渐渐兴旺起来。
      由于现这几天是印度人到朝岗仁波齐朝圣的好日子,所以镇内家酒店的房都给预订了,哈老大也是在酒店等了许久,才从印度人早预订好的房间里拿到一间双标房。这时候,酒店里除了听到服务员之间的藏语外,满耳都是阿三们叽哩咕噜的鸟语。
      因为过了萨嘎以后,便再没有比较有规模的小镇,像样点的酒店也是欠奉,所以,哈奇打算在这里休整一下,后天再出发。安顿了哈奇,各人也在镇中心地段找住宿的地方。我、小飞、徐妮,老张还有慎吾在哈奇住的酒店对面,找到了一家小旅馆,二十块一晚上的床位房,带电视的。虽然洗手间和洗澡都是到外面去找,但总不能要求太多,就凑合两天吧。倒是二师兄比较抠门,不满意这旅馆要收二十块一晚上,独个儿跑到外围的藏民家里找十元一晚上的鸡毛店去了。
      哈奇好不容易才拿了一个在三楼的标间,我们轮流到他房间里洗澡。哈老大每次进城也会选择条件好一点的标间,而其他队员,为了节省开支,一般会挑便宜的多人间或小旅馆。因为哈老大挑的标间大都有热水供应,所以哈奇一般也会招呼各队员到房间里洗个热水澡。这也是哈奇住店的主要原因,在马尼干戈的时候便是因为镇上唯一的酒店没有热水洗澡而让哈奇放弃在那里过夜,改为到城外十公里处野营。记得那天我刚在哈奇房间里洗澡出来,坐在房间里跟徐谭聊天。忽然听得外面闹哄哄的,一帮印度人在那里吱哩咕噜的闹作一团。在好奇心驱使下,我、还有徐谭便到外面一看。乖乖不得了,原来有位印度女人在酒店里高反,各人正七手八脚的要把她移到楼下去。要知道印度人到岗仁波齐转山的,大部份的行程走的比较紧凑,一大早在樟木过境后便马不停蹄的赶到嘎萨,第二天凌晨出发到岗仁波齐。连转山时间在内,在中国逗留的时间不会超过五天。身体压根儿没时间来适应高原的缺氧环境,出事的机会挺高的。后来听人家说,每年在岗仁波齐转山时因高反失救的印度人也在十人以上,据说光在2009年便有近二十人在转山时死亡,听来真有点吓人。
      酒店这地方不是医院,嘎萨这也没有急救车什么的,自然连仲担架床也欠奉。在这情况下众人只能把这印度女人放在一张看来蛮结实的扶手椅上,连人带椅的往下扛。可是印度女人,除了家里条件不允许以外,婚后的女人基本上全是胖得吓人。这原于印度人相信女人胖是富有的表现,别看印度女人婚前大眼高鼻那样子,婚后全成了一堆肉,因为印度人认为女人婚后不长胖代表丈夫没本事,养不起老婆!!能付担到岗仁波齐费用的人,在印度可算是小康之家了,这女的身型自然不会娇小到那里,那可怜的椅子基本上是承载不了她的身型,这女的是完全卡在椅子里。我和徐谭二话不说连忙上前帮忙,扶手掎不好使力,一帮人把这女士抬到一楼的时候,各人基本上全脱力了,一全坐在沙发上喘气。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