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 ...
-
马车赶了大半天路,等过了午时他们才到庄子上。顾东来下马车腿都在打摆子。路不好就算了,它还不直。左拐了右拐,右拐完左拐。要不是后来她娘固定住她,估计这回就该浑身青紫满头包了。
她爹下马过来看着她这副样子,顿时大笑出声。
顾东来傻傻的看着她爹,她爹在府里从来不曾这样开怀大笑过,就是情绪也是淡淡的。仿佛他就是寄居府里的客人。
顾三爷扶着王氏下马车,转头抱起顾东来就往大门里走。庄里早接到消息的仆人纷纷过来拜见。
庄头领着他们一家往东院而去,路上很是高兴的介绍庄子今年又出产了些什么,又添了些什么人。
哦,庄子是她娘的陪嫁,里面大部分佃户都是跟着安平侯爷也就是她外公上过战场砍过人的。侯爷现在在家修养,手里的兵权交出去了,皇上看他识趣才封的安平侯。
要知道他们跟先帝打天下那一批人好多还是伯爷,不是侯爷呢。
先帝当年怕这些老人太子压不住,硬生生把功勋都往下压了一级,打算等太子登基来封赏给太子拉点人心。结果现在新皇就像忘记了这码事,满朝也没几个敢提。
新帝也是个妙人,他喜欢提拔寒门和中低层官员。朝里的老人有想倚老卖老的,他一概不理。你说你的,我觉得你对就按你的办,不对就按我的办。老臣不干活,没关系,下面往上提,谁干的好提谁。干不好就换人。
哦,宫里的太后那是儿子说什么是什么。本来么,她都是皇朝最尊贵的女人了,她还折腾什么呢?至于族亲,里外太后还是分的清的。知道如今的日子是靠先帝和今上,那些族亲有用今上提拔她高兴,搞事儿的今上贬谪她也拍手叫好。
等顾三爷一行人吃过饭,收拾好都已经快天黑了。顾三爷这段日子不上朝,很是高兴。就坐在旁边看庄头跟他媳妇汇报庄子上的情况,时不时提个问题,王氏是顾三爷说好她就觉得好。
顾东来在她爹娘旁边的厢房蹲马步连写大字,她觉得过几天就能蹲三刻钟了。字也写的能看见胳膊腿儿了,不像刚开始的墨疙瘩了。
这边庄子上是一片和乐,主子们心里都很是高兴。府里就不是那么高兴了。
老夫人把手里的茶盏重重的搁在旁边的凭几上,茶水溢出打湿了几上的信笺。
冯嬷嬷赶紧叫来小丫头收拾了茶盏,她则亲自拿过那封信用干净的毛巾吸干水,放到一旁晾着。
老夫人想着娘家来信责问她顾三爷纳妾这事,心里就一顿窝火。原想着三夫人是个软和的,先让顾三爷纳了妾再慢慢收拾了她。
谁知道三爷是个头铁的。自从他知道她娘的打算后,在王氏怀着顾东来的时候就跟她娘直接掰腕子。直说:“要儿子纳了母亲娘家那姑娘也不是不行,不过过来她守活寡母亲也别怨儿子。”
顾老太太当时就怒了:“你什么意思?”
顾三爷就说:“谁家好好的姑娘正经嫁人做正头娘子不愿意,非得要给人当妾。母亲能压着儿子纳妾,还能压着儿子跟她同房不曾?”
老夫人当时就被梗的说不出话来,也不是没想过纳回来下个药什么的。但是老夫人怕娘家几个外甥被砍啊。当时娶三儿媳王氏的时候,他们家安平侯爷可是当着满院子宾客对王氏说的,谁让你不痛快了,回家来说,爹带着你哥哥弟弟们去收拾他。
这么些年老夫人看王氏老实顺从,差点就忘记了王氏娘家可是军功起家,全是砍人的杀坯。万一把人拖到没人的巷子一顿揍,断手断脚了怎么办?毁容了怎么办?不是没有先例,只是没逮到现行人家不承认,你有什么办法?
顾三爷到现在都没断手断脚,没毁容全靠王氏对他爱的深沉┐( ̄ヘ ̄)┌
等到晚间,顾老太爷回来了,一家人用饭的时候才知道今天三儿子带着媳妇孙子去庄子上小住去了,至于什么时候回,没说。
老太爷吃完饭去了宠妾孙氏的院子歇息去了,老夫人气得拂袖摔了茶盏。还气不过,又把旁边多宝阁上的摆件一顿摔。噼里啪啦碎了一地,心气儿才顺了些。
庄子上,顾东来早起吃完早饭跟他爹娘出门遛弯。一路慢悠悠一边走一边听庄头告知这是谁谁谁家,那边是谁谁谁家。
现在地里种的粟米小麦快要成熟了,青中带黄一大片一大片的很是好看。顾东来走近田边仔细看,总觉得哪里不对。再仔细想想,哦,麦穗太短。伸手扒拉了一下看得仔细了些,发现麦穗并不饱满。
听庄头介绍,顾东来才知道这里的地都是一年一休,也上粪肥,就是收割完以后上肥,空一年再种。这里没有堆肥的概念。。。。。。
顾东来回庄以后就开始琢磨琢磨跟她爹说堆肥的事。主要她太小了,才六岁,她爹不信还好,万一信了她又是怎么知道的?
这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她就一点心不在焉,顾三爷看见了,就等大伙儿吃完饭问她怎么了。
她纠结了半天才问她爹:“爹呀,他们怎么不把肥挖个大坑堆在一起放段时间再往地里撒呀?粪肥在地里熟和在别的地方熟有什么不一样啊?”
......
顾三爷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他从小在伯府长大,对农事根本就一问三不知道,他也接触不到这方面的事物。
他打发人叫来庄头,问他有哪里不一样。庄头也很懵,没有堆过肥怎么知道哪里不一样啊。大伙儿都是直接撒地里的呀。
顾三爷就叫庄头试试顾东来说的办法:“你先找人堆肥,明年挑几户试试,行的话地里就不用轮休了,能多出产不少粮食。”
他没说的是,要是行的话,可是一件不小的功绩......
顾三爷深深的看了自家闺女一眼,对她说:“我儿聪慧,有想买的没,过几天去你外公家,回来爹爹带你逛街去买。”
顾东来还没逛过这里的大街呢,跳起来欢呼:“谢谢爹爹,爹爹最好了。”
顾三爷笑骂:“皮猴子,写功课去吧,有不懂的字问爹爹。”
顾东来一溜烟跑回自己的屋子写字去了。
这边顾三爷看女儿走了,笑对王氏说:“咱们女儿很是聪慧。”
王氏有些担忧:“就是怕太聪慧了,以后......”
顾三爷知道王氏的担忧,怕孩子太聪慧了嫁人会吃苦头。他倒是不怕这些:“孩子还小呢,怎么也还有七八年的时间。到时候好好给她挑挑,挑个她合心意的也不是难事。我们又不指着女儿为我们谋前程。”
王氏想想也是这么个道理,遂放下不提。
顾东来在庄子住了五天,就跟她爹娘去她外公家走亲戚。她外公外婆都在,外公安平侯,大舅安平侯世子这次都在秋猎名单里,所以一家人显得格外高兴。
等拜见完安平侯和侯夫人又跟世子夫人妯娌见完礼,顾东来两眼蚊香圈的看着一堆表哥表姐,表弟表妹。没分出来谁是谁家的。她外公家比她家还能生ヽ(ー_ー)ノ
侯夫人拉着王氏仔细打量,看着女儿气色还好,心里很是的高兴。
她问王氏:“府里可还好,你们家那老太太可还给你气受?你大嫂二嫂对你可还和气?”
王氏也笑着一一答了:“府里都好,大嫂二嫂也还好。夫君对我很好。”却没有说老太太对她好不好。
侯夫人一听就知道怎么回事,笑说:“庄子上不错,你住那里回娘家还近便些,我也可以时不时去看你。”王氏应是。
外头安平侯带着儿子们和顾三爷聊起的朝堂和秋猎的事。这几年风调雨顺,蛮戎也恢复的不错,又有寇边的倾向。侯爷有可能要带兵戍边。
顾东来赖在父亲身边听他们说话,提取一些信息,比如:
北边蛮戎都是逐草而居,擅养马和羊,经常在边城劫掠。天时好过来劫一波人当奴隶养羊养马。天时不好劫一波,连人带粮草全拖回去。
朝堂上为了谁带兵吵的不可开交,都想自己或者自己的人带。安平侯属于比较佛系的,经常不上朝,理由都是现成的:以前打仗伤了身子,要时不时卧床休养。皇上很是喜欢侯爷的识趣,上朝不不上朝都行,俸禄照发,时不时给点奖赏。对侯爷的几个儿子也很是照拂。
顾东来心里暗自思量,估计这次侯爷带兵的机会不大。要是这次派出去的打赢了还好,输了侯爷就得顶上。
其实侯爷现在不带兵才是安全的,反正他也奋斗到上层那一波了,再往上就危险了。
带兵打输了就不用说了。赢了就可能被封公爵了,到时候就容易让皇帝找理由砍死了。
显然她外公也不是个傻的,对她爹说:“本侯身子一直不爽,带兵是不行了。随便他们谁去吧,反正也不是我能决定的。只望他们能好好打仗,守护我边城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