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唐寅 ...
-
年少的唐寅,就如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星爷饰演的形象,是个风流骄傲的少爷。
唐寅天资聪颖,不出几年,诗画书法的造诣便能超过导师,与王勃相同,唐寅很早便才名显露,才华横溢,风流倜傥。
唐寅早年家境富裕,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过得顺风顺水,经常与玩伴一起游乐于风月之地,挥毫于花酒之间,生活好不畅快恣意,但是,这样顺利的日子只维持到他25岁那年。
横生变故,唐寅还未及而立之年,就遭遇了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他几乎是在一年之内被迫成长。
弘治七年,唐寅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妹妹相继离世,家境衰落。
人生最苦,生离死别,他一年之内尝的透彻,这一连串变故,无疑是将他从云端坠入淤泥。
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做无忧无虑的公子了,他开始有了多种多样的忧愁,他过往不以为意、不屑挂齿的事情,现在都要他一个人来承担。
祝枝山是与他齐名的吴中四才子之一,在他的规劝下,唐寅开始潜心准备科举考试。
弘治八年,他二十六岁,已有白发,作《白发诗》:
清朝揽明镜,元首有华丝。
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
忧思固逾度,荣卫岂及衰?
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
凉风中夜发,皓月经天驰。
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
于镜中见白发,有感而作,同时告诫自己,要努力考取功名,因为人生的重担,未知的未来,已经压在了他的身上。
可是即便是这样的境地,这样的灾难,也磨灭不了他的风流本性。
弘治十年,唐寅参加录科考试期间与好友张灵宿妓喝酒,放浪形骸。提学御史方志十分厌恶这种行径,导致唐寅在录科考试中名落孙山。后因曹凤、文林、沈周等人的求情,方志才同意“补遗”让他参加乡试。
这场变故的原因,一是唐寅本性风流,二是他不曾练就人情练达的本事。
若是不风流,便不会让人抓住把柄,若是通人情,便早该打听好上级的喜恶,不至于得罪了人。
好在唐寅的才华了得,弘治十一年,乡试第一,一时间名动京师,无人不知他唐解元的名号,他仿佛又找回了当初浪荡公子的感觉,作了一首诗来表达他兴奋的心情:
领解元后谢主司
壮心未宜逐樵渔,泰运咸思备扫除。
剑责百金方折阅,玉遭三黜忽沽诸。
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
三策举场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
唐寅又一次火了,他这个人,一尝到甜头便容易膨胀,他还没有达到真正的成功,却觉得自己已经高枕无忧了。
他又开始玩,开始闹,按现在的说法,这叫作死,他日日流连秦楼楚馆,陶醉于花酒之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的两个好朋友文徵明与祝枝山一发现情况不对,连忙劝诫他,祝枝山对他说道:“夫谓千里马,必朝秦暮楚,果见其迹耳。非谓表露骨相,令识者苟以千里目,而终未尝一长驱,骇观于千里之人,令慕服赞誉,不容为异词也。”意思是让他不要过于张狂,千里马不是光看才华,人品也是很重要的。文徵明也给他写信,信中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意思是唐寅虽有才华,但为人轻浮,最终恐怕会一事无成。
唐寅不听劝,反而觉得朋友们在限制他的自由,他觉得自己明明快乐的很,觉得他们根本不懂自己的心,不理解自己的潇洒。
唐寅还给文徵明回了一封《与文徵明书》,说自己生来就是如此,你看我不顺眼咱俩就绝交!简直是好心当成驴肝肺。
结果,他的报应就在第二年,弘治十二年,他被当时的科考舞弊案所牵连,锒铛入狱。
流传最多的版本,是说他当时被江阴徐经陷害,但是也不完全可信。
入狱的日子,于唐寅来说是奇耻大辱,昔日有多风光,如今就有多凄凉。
又一次被现实沉重打击,他会怎么样他还能不能飞黄腾达别人会怎么看他有多少人在看他笑话
他觉得耻辱,自己一个风流倜傥的大才子,竟然落得这般田地。
弘治十三年,唐寅被贬为浙藩小吏,深以为耻,拒绝就职。
他对科考当官的热情被彻底消磨,从此,他和官场再无瓜葛了。
弘治十四年,他开始流浪,远游闽、浙、赣、湘等地。
他与妻子失和,与弟弟分家,他穷困潦倒,以替人作诗作画为生。
他彻底没有了顾忌,彻底没有了抱负,纵情于酒色,一头扎进风花雪月之中。
或许他意识到了,就像他在《与文徵明书》中所说的,他生来就是如此,他本来就是要与诗情画意美酒美色作伴的。
正德二年,唐寅建桃花庵与梦墨亭,留下一首梦幻般的诗:
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他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熹微晨光里满院的桃花,地上飘落的斑驳的花瓣,一张案几,一纸一笔,还有一壶烈酒。
足以慰藉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