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有些慢的时间 ...

  •   连翘花开得杂乱无章的时候,我背着我的专属豆子篓(种豆时候大人会背的一种小型背篓,也被孩童当作头采茶用的背篓),顶着将近晌午的太阳,眯着眼睛去茶园找祖母和胡爱民。豆子篓的背带让祖母调得有些长了,斜挎在身后,一路走,一路拍打着我的屁股。我是不喜爱连翘花的,一方面是它本身确实长得些许潦草,一方面是它开的时候就意味着茶季也正式到来了。

      祖母的一斗篓(旧时用称粮的斗来区分篓的大小)已经被小小颗的茶叶盖住了底,胡爱民的篓里要少一些。我找了棵长相标致的茶树,准备大展拳脚,让他们见识见识我天赋异禀的采茶功力。

      安徽的茶叶品种很多,比较出名的有形似瓜子的六安瓜片,状如雀舌的黄山毛峰,曾被作为国礼送给某位大人物的太平猴魁,素有“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香高不二门”美誉的“红茶皇后”——祁门红茶等等。我家这边是盛产毛峰的,没错,是上述几款中工艺相对简单、价格也相应低一些的品种。

      头采毛峰,顾名思义是早春第一波采下的茶,属于明前茶。这些矮矮胖胖、毛茸茸的小家伙们,有着整个春天最足的香气、最好的养分、最高的价钱,以及最难的采摘手法。与后期的谷雨茶、草青的采摘方式不同,这些嫩芽,有属于它们特有的摘法。

      为保证茶叶的鲜嫩与美观,是断不可直接用指甲去掐这些嫩芽的。需要左手扶着茶树枝,然后右手大拇指和食指配合着,用不轻不重的力度,轻轻一掰。这样采摘下来的茶叶,茶杆底部才会平整且不会很快氧化变黑。这件事对我的小胖手来说并不容易,我一面认真地掰着这些嫩芽,一面照应着手心攥着的茶叶不会掉到地上。常常采上个四五颗,就需要放进侧身后的背篓里。

      关于背篓的形状与背法,似乎也因地而异。

      云南许多地方的背篓上圆下方,呈喇叭状。背篓上方的口子上安了两个耳袢,用来穿背带,带子常被系在腰间,这点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背篓的底部也有两个耳袢。直到后来我看到电视里,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女人,双肩背篓里站着一个幼童,才猛地明白。想想我也曾站在胡爱民的二斗篓里,但我们的背篓底部没有耳袢,一根肩带吃力地吊着背篓口子上的两个耳袢,胡爱民大抵也觉吃力。我把这一点告诉隔壁的竹匠爷爷,他好像没听懂,又或许是我说不明白?总之这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毕竟我都快八岁了,再站在二斗篓里也多少有点不像话,罢了。

      浙江的茶农似乎偏爱大肚子花瓶形状的背篓,也像鱼篓。花瓶,哦不对,背篓的“颈部”系着背带,同云南一样,这些背篓也被系在腰间,挂在侧面或正面。对于这一点,我一直是不敢苟同的,总感觉这样不及我们斜挎在肩上、背在侧后方的稳定性高。且背篓的口径相对较小,我想会不会容易不小心就把茶叶放在篓外了?我想我大概是会的。

      福建的背篓就有些形状各异了,有圆筒状的、鱼篓状的、上窄下宽的……背法也千奇百怪,甚至还有一些人是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采茶的,我想这不是胡闹吗?祖母看见了必定会说他们“洋不腔腔”(大致与“不伦不类”同意)。后来想想这些拎着篮子的,大多应是去茶园体验生活的,倒也解释得通了。

      我们这里的背篓大多是方正偏长的,较长的两侧口子上分别有两个耳袢(也叫作“篓掼”)。一侧的耳袢如果坏了,便可直接将背带解下,用另一侧的两个耳袢替上,关于这一点,我想还是有点智慧的(虽然说如果底部安两个袢可能本身就更加不容易坏,啊,算了)。背篓用一些竹篾编成,底部通常会用一些较宽的竹片加固,以便背一些重物时不至于底部塌陷。除了茶季的时候用于采茶,还会在秋天背玉米、红薯,冬天背萝卜之类的。

      还有一点不同于别处,我们这里的背篓两面是写着字的,通常都是请当地较有声望且字写得不错的老先生提笔。

      篓的一面写着主人的姓名,从右到左,由上自下,用毛笔工整地写着四个大字。是不是觉得好奇为何是四个字?用胡爱民举例,他的背篓上写的就是“胡記愛民”。有繁体写法的均会写作繁体字样,“胡”字也有繁体,但却基本不会写成繁体,对此我也没有深究过。

      让我不理解的是,姓氏后面为何要加一个“记”字,胡爱民没好气地说:“三个字像什么样子?”嗯,也是。

      “那如果名字是两个字呢?”我忽然想起来。

      “就在最后加一个‘办’字。”胡爱民的耐心眼看着就要用尽,我也识相地暂时闭嘴了。

      徽州素来有“背箩担”的说法,虽然近些年逐渐以一些其它形式取代,但从前不管是结婚办酒、进屋(乔迁)、贺寿等等都会用到背篓。里面放的东西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都会放上一块猪肉、面(旧时以水面为主,后来渐渐以筒面代之)、粽叶包着的一“窝”鸡蛋(五个,意为“五子登科”)、麻烘糕(一种背来背去,不会真的有人愿意吃的糕)、被面(旧时缝在被子上面的一种布料,会被主人挂在堂前,被面越多,代表这户人家亲眷越多、邻里关系和睦)。若是贺寿,则常常还要在篓里摆上一枝青竹叶(徽州对南天竹的别称)或是柏树枝,大抵都是长寿的寓意。

      背篓上题的字能让“账房先生”(替主人家收礼并记录的人)更好地区分送礼的门户,也可以在酒席结束时方便大家更快地找到自己家的背篓。彼时篓里已经放了些主人家准备的回礼,根据主人家的经济状况不同,回礼也会有所不同,但多以花生、瓜子、糖果、橘子等常见的吃食为主。若是婚宴,一般还会有印着红点的馒头。

      除此之外,簸箕、担簸、筛子、木桶上也常常都题着“某某人办”的字样,我想这样总是没什么坏处的。

      背篓另一面则用数字记载着打造这只篓的年份,早些年用过大写的数字,后来大约是觉得繁琐了些,有部分就换成了小写,也有可能用到罗马数字“0”。“零三年办”、“二OO三”、“贰OO叁”等等,那些“0”字总是被写得咕噜圆,总之哪种形式都不算有错。我想有部分应是看老先生心情而定的,只是谁也不曾拘泥于此。

      记得04年我同胡爱民一起去请一位老先生题字,那时候竹匠师傅已经开始渐渐少了,年轻人都不爱干这行当。打背篓的人比从前少了,老先生题字的机会自然也跟着少了。只见他戴着老花镜,从容不迫地等“胡記愛民”那面的墨汁干得差不多,接着郑重其事地在另一面写下了“九四年办”。霎时间,我和胡爱民面面相觑,都有点懵,老先生还没反应过来。

      胡爱民半开玩笑地说:“您跟我们过得不是同一年哇。”

      老先生一拍脑袋,“完,搞错了!”

      胡爱民脸上堆着笑:“没事,磊磊是九四年的,这样也挺好。”

      于是那一年,我收到了一只,大概也是这世间唯一一只题着主人出生年份的背篓。

      回程我问胡爱民,怎么写了九四年呢?胡爱民说,可能老先生的时间,过得比较慢吧。

      当时我只觉惊奇,十几年后竟开始觉得有些道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2章 有些慢的时间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