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第十四章 ...
-
14.
柳御浩到达孙村口外一里碑处,发现一个白衣少年,正在和守军驳论着什么。
走近一听,那少年非要进去,守卫说什么也不让。
“都说了,我是大夫,奉皇上之命前来解孙村口瘟疫之危的。”
“可是你没有皇上和黄大人的令牌,是不可以进去的。”守军坚守自己的原则,说什么也不让少年进去。
柳御浩一听,他是皇上派来的,有点不敢相信,这孩子,不过十七八岁,样子瘦瘦弱弱,真的是那名噪民间的神医唐慎微的衣钵传人么?这瘟疫可不是小孩子办家家酒。可能那守卫不让他进去,也是不相信他是皇上派来的大夫这说辞罢。
“大人。”守卫见柳御浩走近,对他恭敬行礼。这柳御浩在官兵心目中也颇有地位,年轻有为,却没有丝毫架子,并且温柔关心下属,承袭了柳承安的大部分优点。
柳御浩对守卫笑了笑,转身看着眼前这个急红了脸的白衣少年。“你……叫什么名字?”
白衣少年抬头看这柳御浩,突然拉住他的衣服,“你是他们的头?你让我进去,让我进去救他们。”天气闷热,正是瘟疫滋生蔓延的环境,若不尽快医治,恐怕后果难以想象。
“你叫什么?”柳御浩重复了刚才的问题,他也不是不着急,可是目前在少年没有任何证明身份的东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名字确认他的身份,因为毕竟知道唐慎微有个徒弟,并知道他名字的人很少。也不会有人冒充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
“段若风,唐慎微是我师父,你带我进去好不好?”少年几乎挂在柳御浩身上,小脸都晒红了,出着细密的汗,突然柳御浩觉得这个少年红红的脸蛋很漂亮。
“皇上派你来的?跟我进来罢。”柳御浩拉起少年的手,对旁边的人说,“派30个侍卫跟着我,百米留一个人,段神医要什么药,都从外面传进来,从今天开始到我宣布戒严令结束那天为止,不许任何人出入,尤其是黄大人,明白么?”他可不相信那个连皇上话都不听的知州大人,会乖乖听他的话,待在衙门里呢。
而这边,果然黄庭坚不安于室,想着法的要跑出衙门。
“段大夫,他们得的是那种瘟疫呢?”柳御浩陪着段若风巡视整个村子。
“你现在出去还来得及,他们那样尊敬你,你是不小的官吧。”段若风一边帮一个骨瘦如柴脏兮兮的妇女诊脉,一边头也不抬地对柳御浩说着。
呵,这孩子,对官员还真排斥的可以。柳御浩在他身后,看着那瘦弱的白衣少年,突然萌生了说不出的疼惜,肯定是幼时受过官员的欺负吧。
摇摇头,柳御浩突然抱起妇女身旁那瞪着大大眼睛的小女孩,“小妹妹,不怕,哥哥会治好妈妈的病的。嗯?”
这一举动,引来了段若风的侧目,这个大木头烂好人真的不怕死么?这个小女孩说不定也已经感染到瘟疫了。
而柳御浩则投给段若风一个安慰的眼神,好像在说,没事没事,你都不怕,我怕什么。
好吧,虽然被拿来和个官差比较,段若风有点不爽,但是看在那人这样勇敢的份上,不和他计较了,救人要紧。
“是外感暑温疟邪,发病多少天了?”段若风问眼前因为疟疾而全身发冷颤抖的妇女。
“三,三天了。”这个妇女算是轻的,段若风放眼一看,有的病人已经有了面色苍白、身倦无力、心悸、气短、眩晕、精神不振等明显的血虚症状,已经是中期了,再不医治恐怕就来不及了。
“大人,能不能命人找些黄花蒿来呢?”这个好说,孙村口周围方圆百里这样的草很多见。
“还需要什么药?”柳御浩很佩服这少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想好了对策。
“还要大量的生石膏、知母、玄参、麦冬、柴胡、常山。”段若风又低下头,拿出小包里的银针,在这个妇女的大椎、陶道、间使、后溪上轻轻刺下去,然后间歇提插捻。
“我能做点什么么?”柳御浩也想帮他分担点,病人是在太多了。
“那让那些还健康的人组织起来,把所有饮用水都煮熟加点盐巴,分发给生病的人。其他的等黄花蒿到了再说。”
两人都各自兢兢业业地忙活着手里的事,后来黄花蒿和其他药材终于到了,但是由于数量较少,段若风又想起了别的办法,大半夜的和柳御浩两个人在农家的厨房捣大蒜。
村里的晚上没有城市里那样灯火辉煌,空气里还飘散着燃烧黄花蒿的浓烈的刺鼻臭味。
“烧黄花蒿可以驱除蚊子,防止疟病进一步扩散,而且研磨黄花蒿可以治疗灾民的病症。”这个一般的大夫都知道,但是他们找寻的都是一种更为常见的青蒿来治病,其实这种青蒿按现代医学来看根本不含有能够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只有黄花蒿才含有青蒿素。这一“狸猫换太子”的发现时明朝的李时珍首先提出来的,而早他500多年的唐慎微其实也早有研究。从而传给了段若风。
“令师还好么?”柳御浩记得小时候赵曙还在的时候,见过那不怒而威的神医,他的话,连那高高在上的君王也会乖乖服从。
“还好。”柳御浩发现,但凡提起唐慎微,段若风的脸色就变得柔和,看来跟着师傅四处游历、治病救人是件幸福的事吧。
“不知令师现身在何处呢?”冀州发生这么大的疫情,爱惜百姓的唐慎微只派了弟子来,是在是很奇怪。
“杭州,某位重要的人得了暑症,家师在前往的路上才接到疫情的事,所以派我先行过来。”
杭州啊……
“好了,都捣好了,去给感染的人按敷内关穴吧。”少年没有初遇时那般冷淡了,看来,柳御浩想,他找到了和少年相处的方法。
弄完病人,已经是深夜了,当地居民感念着段若风的恩情,给他和柳御浩腾出一间屋子,两人将就着睡下了,一夜无语。
第二天一早,段若风开门出来,就看见柳御浩的青衣飞扬灵动,剑光婉若游龙,翩若惊鸿。段若风一时间竟看得有些呆,从小到大,跟着师傅走南闯北,不是没见过一些三脚猫下三滥的功夫,但那些人耍起来,不想是比武,倒像是摔跤,自己还真没见过这样真正行云流水风度翩翩的武学呢。
“醒了?”见段若风出来,柳御浩立刻收势,稳稳落在段若风面前。
段若风因为刚才看他看得有些痴,自觉不好意思,脸微微泛红,尴尬回应,“嗯。”
“洗漱吧,我去给你端早饭。”自小都是自己伺候师傅,第一次有人伺候他,段若风显然不知道该怎么办,僵在那里。
“呵呵,洗漱。”柳御浩推段若风进屋,让他站在烧好的洗脸水前,拍拍他的脑袋。
“啊?哦!”段若风急忙把头探近水面,掩饰他的慌张。
呵呵,还真只是小孩子呢。柳御浩看着他,歪头笑笑。然后转身出门。
段若风到达的第三天,那些轻微发热打寒战的轻度患者,基本已经痊愈,但是这年轻的段神医嘱咐他们还要继续卧床,保证不再复发。
而中度的病患也都有了明显好转。
“好了,接下来就交给皇上派来的太医吧。”段若风把挽起的袖子放下来,擦了擦汗,自己的第一次出师,还挺顺利。
不过这成功的功劳,还有那一直在他身边忙碌照顾他起居的柳御浩一半,若没有他的细心照料,自己恐怕就先倒下去了。
所以在柳御浩向他这边看来的时候,段若风给了他一个大大的微笑。
这次天灾,亏了有段若风的帮忙,才得以有惊无险。赵顼看着黄庭坚的奏报,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一半,另一半恐怕要等黄庭坚真正安然无恙地站在他面前,他才会放下。
而这次天灾最大的受害者应该是王安石。
官员弹劾王安石,说这是他改变祖法而引起老天的惩罚,必须废止新法。
而赵顼则想听听王安石的说辞。
“旱涝乃是天灾,在尧汤时代也曾发生。吾人之所能为者,只是力行善政而已。”
“是啊,可是我怕我行的这不是善政啊。”这是第一次,赵顼对新法有了怀疑。
现在,命定要成大事的渺小人物出现了,他只是一个小小的皇门官吏,却因为他画的灾民图而被世人认识。
赵顼拿到这组画,看着浑身赤裸的灾民在啃树皮,不由悲从心来,竟然潸然落泪。
赵顼拿着画,去了后宫他皇祖母住的地方,给他的祖母,母亲看。
曹氏良久后才发话:“我听说这青苗法案使百姓苦不堪言,经这一看,似是真的,我们不该私改祖宗法制啊。”
赵顼也是出于好意,“实施新法,孙儿也只是想为民谋福啊。”
太后高滔滔接着说,“我知道王安石自有大才,但是已然树敌甚多,为了江山社稷,你还是终止他的职位吧。”
赵顼不死心,据理力争,“王安石做法是有些偏激,可满朝之上,唯有他肯担此重任,没了他,新法怎么办?”
说来说去,赵顼就是不肯废除新法。
这时候一直立在高滔滔身旁的赵顥对哥哥说,“哥哥,我觉得你还是听听祖母的意思吧。”
意思就是让王安石和新法一并下台。
本来就在太皇太后和太后那里吃了憋的赵顼,看连一向懦弱的弟弟都反对他,不由火上浇油。对他大喊:“我不会治理国家?那你来啊?”
这样的话,瘦弱的赵顥如何担当得起,立刻跪在那里,泣不成声。
心疼弟弟的赵顼冷静下来,觉得自己十分不该,却磨不开面子,只得拂袖而去。
而等在外面的黄庭坚也冲进来,迎了赵顼,赵顼在气头上,也顾不得理他,径直往外走,黄庭坚看了眼屋里尴尬的众人,然后快步追了出去。
“娘亲,哥哥他……”赵顥不敢起来。
“官人他自有分寸,你快起来吧。”曹氏也很心疼这小孙子,其实在这样的帝王家庭里,有一个孩子足够担当大任的,就够了,其他的再怎么懦弱,也还是有人喜爱的。
“顼儿。”黄庭坚叫不住他,便小跑他他身边,拉住他,“你冷静点。”
“我怎么冷静?实行了四年多的新法,最终的结局却告诉我,我是错的。而你们都知道,只有我还耽在幻想里不可自拔。你叫我怎么冷静?”
“顼儿,顼儿。”黄庭坚把赵顼按在怀里,心很疼,日日陪在他身旁,他知道赵顼为了推行新法有多么劳心劳力,而最终却以这样的形式结束,连黄庭坚都觉得不甘。
“顼儿,我们可以把灾害最大的几项废止,待修议好了,再另行执行,不行么?”黄庭坚提出了个折中的办法。
良久,赵顼才冷静下来,呼吸也变得缓慢,紧握的拳头也松开来,回抱住黄庭坚。“唉……”长叹一口气,“也只能这样了。”
第二日,王安石被罢相,八项包括争议最多的青苗法被废止。
这年,已经师从曾巩三年的陈师道,出现在杭州,以其独特的个性,吸引了这杭州太守苏轼。
而陈师道因为不满王安石的做法,坚决不考取功名,更让苏轼刮目相看。
苏轼想收他为徒,却被他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婉言拒绝。
后来,“于诗初无诗法”的陈师道看了黄庭坚的词后,爱不释手,把自己过去的诗稿一起烧掉,跟随黄庭坚学习。从这点来看,我们小黄,还是有超得过苏轼这个腹黑攻的地方啊。而谦虚的黄庭坚也推崇这个后辈,称赞他“其作文深知古人之关键,其作诗深得老杜之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当也。”
而这陈师道,日后也成为了江西诗派的顶梁柱,被后人称为三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