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

  •   十二月末冬风瑟瑟,北市的一家氧气厂大门外却聚集了许多车间工人。

      体格健壮的陶田脱下手上干活用的脏白胶手套放进兜里,沉默寡言地站在厂子门口,周围是决意与厂老板讨要薪资的工友们,场面一度吵闹不堪。

      没有人同他说话,因为陶田是个近乎哑巴的结巴,很少会有人耐心与他打交道。

      由于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缘故,陶田所在的氧气厂效益不好,一度濒临破产,眼下已经连员工的劳务费和遣散费都拿不出来了。

      这家氧厂主要制作小型便携式氧气瓶,批量发售给销售商,再由他们去向高海拔地区、冰山开拔这类旅游人群兜售,适用对象单一,抗风险能力也弱。

      于是当经济下行,生存不下去的首当其冲便是旅游业以及与旅游相关产业,氧气厂只是里头微不足道的一家。

      几乎从年前开始,厂里每月只给工人发放两千元的基本工资,相应的提成与绩效一应暂缓,说到了年尾再结,可到了年末,说好的钱却没了影。

      这一年便携氧气瓶的销售遭遇滑铁卢,大批大批的成品堆积在仓库,外售出去的寥寥无几,厂老板急得嘴角起燎泡,可一点办法也没有,甚至只能用生产成品抵员工的工资。

      这个说法已经出来几天了,但并没有工人买账,他们要卖不出去的氧气瓶做什么,还是实打实的钱票来得实在。

      双方拉锯了许久,眼看今天又是白费功夫的一天,陶田垂下眼眸,当着众人的面第一个走进了早已停工的厂楼会计室里。

      他不想再等了,等拿到应得的补赔偿,就准备启程回乡下老家过年。

      陶田如今刚满三十岁,工龄却不小,有十一年,工龄费与一整年的绩效提成加起来,除去已拿到手的基本工资外,氧气厂还差他八万左右。

      这八万里,只有百分之二十也就是一万六能给现钱,剩下的全部都得用产品抵换。

      会计打出离职合同叫陶田签字,这字一签,以上的说法不可再悔改。

      陶田本就打定了主意,他拿过合同看了看,见没什么差错后,抿着唇捏过笔就把名字签了,还按上了红手印。

      一万六易结,六万四的便携式氧气瓶却有无数。

      一瓶成本价十五元,一箱三十五瓶,六万四就有一百二十二箱之多。

      陶田用他的二手半厢式货车拖了有三趟才尽数拉完,徒惹了不少人笑话,说他又傻又没骨气。

      面对这些议论纷纷,陶田充耳不闻,开着破旧的货车径直离开了氧气厂。

      半路上,他打开连接后厢的一扇小窗,习惯性将手伸进去,不出片刻又缩回。

      乍看似乎毫无变化,可沉甸甸的车身一轻,油表的转速着实慢了下来……

      陶田有个泉眼空间,自他小时候就有,起初极小微不可觉,随着他长大,空间也越变越大,至今有两三亩地那般大小,可堆放死物。

      中央还有个会滋泉水的眼,那水味道极其甘甜,甚至很有效用,喝来神清气爽百病全消,可惜太少,一天才一滴,要积攒许久才有一口。

      几趟车开下来,天都快黑了,想必工地那边也休了工,陶田不再犹豫,直接回了自己在城郊蜗居的待拆房。

      氧气厂今年活少,半歇工状态,为了能多挣些钱,陶田闲暇时就去附近的工地上做做搬砖、泥水匠等兼职,他身强力壮,一个能抵两三个使,因此包工头很欢迎他,给的活也不少。

      到了城郊,入目一片荒凉昏暗,没什么人烟,只有一栋栋待破拆的私房坐落在那。

      放眼望去,黑黢黢的门窗像是一个个吃人的孔洞,仅零星几点灯光,但都隔得很远。

      这是一片交付后待动工的拆迁区,平日没有人管理,是拾荒者的天堂。

      因为住在这里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陶田为了省钱,经常会找这种免费的房子住,眼光一挑一个准。

      毕竟氧气厂的宿舍也不是随便给人睡的,一个月住宿费都要两百元,积少成多实属不菲。

      前些年他省钱是为了给村里定亲的未婚妻攒本科与研究生学费,后来亲事被对方单方面作罢,但能省一点是一点的习惯却就此养成。

      男人生活简朴,贵在勤俭持家。

      货车停在院子里,陶田下车后先去开了屋里的小型民用柴油发电机,随着机器的烧油声,整个屋子都亮堂了起来。

      这片疙瘩的拆迁房早已停水断电,自主发电机便显得不可或缺。

      陶田拥有的这台单相发电机跟了他好几年,虽然功率不大,但同时烧的油也少,家用足够了。

      所需柴油也跟货车一个油号,男人索性趁前两年油价低的时候,在空间里屯了两大桶油,够用上许多年的。

      有了电,陶田又取了锅碗煮面吃,水是桶装饮用水,面是挂面,再从墙边摘两颗青菜,淋上些盐与香油,齐活!

      满满的一盆面没几分钟就被陶田吃完了,在简单地用水洗了洗碗后,他又开始忙活收拾的事。

      陶田住在这间拆迁屋也有个把月的时间,屋子里落下的东西不少,趁着今晚都要规整起来,方便明天一早启程回临省乡下。

      这一拾掇就又是大半天过去,空间里挤挤攘攘放了不少,最多的自然还是那一百二十二箱便捷式氧气瓶,其次是百来只饮水桶,两个半人高的大油桶,一些工具盒、衣物鞋袜、少数米面等。

      说到这些空水桶,其实是陶田以前刚成年时出来到一个水站打工,攒了些钱后也盘下来一个饮水站做生意,包括货车也是那时为给客人送水才去二手市场买的。

      可惜好景不长,当地被爆出来好几家水站用自来水充装饮用水,一时各站生意全无,就连陶田的饮水站也遭到了抵制。

      没了生意,他只能关闭站点到其他地方去打工,那些承购下来的水桶和净水设备派不上用场,就此放在空间里积灰。

      等所有都弄好之后,陶田烧了壶水坐在门槛前洗脚,一边拿出怀里的存折就着屋里的灯光细看。

      上头是他这些年攒下来的积蓄,足有二十万之多,这么多钱够在乡下修栋不错的楼房,承包些田地做养殖,或许还可以讨个媳妇。

      三十岁的陶田将存折握在手里看了又看,复又仔仔细细地折叠好重新放入怀中。

      他想,是时候回去了。

      北省阜新镇旮沓村,地处偏僻山区,货车从早开到晚,又在服务区里将就了一夜,直到第二天上午才到,实在是路途遥远。

      陶田开着车临近村子的时候,没见到多少人,远远只瞧见一些老人坐在村口大榕树底下晒着太阳。

      他自小跟村里人不熟,没有多看,直接沿着旮沓村外围到村尾去,那里有一间外婆留给他的宅屋。

      陶田的母亲早亡,父亲很快另娶生子,对这个前头妻子留下的结巴儿子并不喜欢,后母更是刻薄慢待,小小年纪的他日子过得非常艰辛,幸亏还有外婆在。

      失去独女的外婆索性将陶田接到了身边抚养,一老一少靠着低保在这个村里相依为命多年。

      陶家的宅屋不同于别人家典型的北方四合院样式,要更偏南式一点,可能是村尾靠近山边犄角的缘故,宅基地分外狭长,前头是一个带池塘的篱笆院子,进门便是待客用的堂屋,随后是四四方方的露天天井,再过去就是住人的后屋以及一个用来种些小菜的后院。

      经久不住的平房屋舍破损许多,透着一股腐朽的气味,趁着北地天好,陶田在脑海中规划了一下格局,去镇上请了几个泥水工回来帮他一起修葺屋子。

      前后院用砖石水泥起了高墙,池塘也重新挖过淤泥,原本的泥地路铺上青石板,两个院子焕然一新。

      堂屋与后屋同样都打了腻子粉刷过几遍,贴上瓷砖盖上地板,尤其是两屋的顶上修得尤其平整,还装了落水管道,这样一来还能在上头晒晒作物。

      看看没什么活,但做做却用了许久,等陶家房屋的修缮告一段落时,已是到了一月中旬,雪下过好几场,离过年也没几天了。

      近两万块的装修费花出去,陶田没再准备请人,他备了许多水泥粉、腻子和砖块等材料,打算自己过冬闲暇时将剩下的活做掉。

      但那些都不着急,目前最重要的是去备年货。

      镇上什么都有,陶田开着货车买了大半车,都是些宰杀好的鸡鸭以及半只猪后腿,还有就是几大袋白菜萝卜等冬季时令菜。

      天很冷,农贸市场里人却很多,陶田冒着雪在里头逛着,渐渐地皱起了眉。

      他在人群里看到好些人头上都冒着黑气,那些咳嗽厉害的尤甚,黑气弥漫在市场里,范围越来越大,一些没有黑气的人也冒起了黑气。

      意识到不太对劲的陶田没有再逛下去,好在东西买得都差不多了,他直接开车回了村。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章 第一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