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回京 ...

  •   华灯初上的京都,杨母在厨房忙活,杨父带着儿子杨墨、侄子夏冬在客厅择菜。
      “书书,回来了啊!你先上楼洗个澡,换身舒服点的衣服。”杨书推开家门时,母亲夏云从厨房里伸出头来吩咐一声,嫌弃似地看了看坐在沙发上的爷仨,“你们仨,让你们择个葱、剥点姜和蒜都这么慢,我这正等着下锅呢!”
      “姨妈,您就别催了。等我姐洗完澡下来,保管早就给您剥好了,不耽误您做菜!”夏冬挤眉弄眼地看向杨书,抬头对着厨房喊了一声,又低头与那姜皮作战。
      “哥哥怎么突然回来了?”杨书将包随手放在沙发旁,拣了颗蒜剥了起来。
      兄长杨墨大学毕业后开始创业,经过将近十年的打拼,已是小有成就,近年来越发有成为空中飞人的架势。不独如此,女儿杨音年岁尚小需要人照顾,杨墨事业家庭两头忙,已经有将近半年没有回京都的家了。
      “就回来看看!”杨墨笑着开口,指了指通向二楼的木梯,“给你带了礼物,放在你的房间。”
      “谢谢哥哥!”杨书笑着道谢,却没有多少收到礼物的激动。皆因杨墨每次回家都会给她买礼物,且十几年来礼物的类型从来就没变过,几乎不用拆开看,她就能猜到东西是什么。
      相比杨家众人的性格沉稳,夏冬却是个耐不住的性子,姜皮被他剥得坑坑洼洼,仿佛狗啃过一般。
      见她并不上楼,反倒挨着坐在杨墨的左手边,夏冬把菜篮送去厨房后,就凑到她的身边,右手攀着她的肩膀,哥俩好的低声打探道,“姐,我听说你这回是去剧组做顾问的,好不好玩?”
      夏冬也是京都大学的学生,因为家学渊源,填志愿时被迫填了古典文献学专业。但他性子跳脱,并不是一个能静下心来做学术研究的人,对古典文献方面的兴趣也很一般,反倒像很多青春期的少年,对表面光鲜的演艺圈充满兴趣。
      “就是对着片子一帧一帧看,排查出欠妥当的地方,重新再拍一次,你说好不好玩?”知道他的关注点在演员,杨书虽然故意避重就轻地逗他,却不隐瞒自己的工作内容,只是说出来的话客观至极,让夏冬很是失望。
      “唉,我的亲姐!您就别吊我的胃口了,您知道我要问的是什么。”夏冬双手抱着她的一只手臂道,脸上是故作浮夸的祈求之色。
      “嗯,不逗你了,剧组拍戏不就那么回事,你自己在学校也是排练过话剧节目的,其实都差不多。只不过剧组在拍摄手法、场景布置和演员的表达等方面,要更加专业罢了。”杨书客观评价道,在夏冬殷切的眼神注视下,情不自禁提醒道,“你要是真喜欢这个行业,就去辅修一门表演方面的课程,沉下心思去学习、去打磨。”
      “姐,我知道的,正想找时间再跟我爸妈说说这事。”想起之前的无效沟通,夏冬不禁有些失落。听了杨书的话,他认真地点点头,喜笑颜开道,“姐,有你的这番话,我对说服爸妈,又多了些信心!”
      “冬冬,不管你最后能不能说服大姨和姨父,有些话我还是想我提醒你。无论你以后从事什么职业,拼到最后,靠的都是自己的底蕴。要想长久地走下去,就别想着走捷径,积累越多,走得越稳。”杨书满是感慨道,不由得想到林继辉,娱乐圈的新老更替太快,本可以按部就班发展的他,经此一事,消耗过多的关注,也必然为以后的发展留下诸多掣肘。
      “姐,我知道,你就放心吧,定不给咱们老夏家丢脸!”夏冬信誓旦旦道,那架势只差没有指天发誓。
      一家人闲话直到吃过晚饭,又喝了几盏茶。夏云与丈夫对视一眼,欣慰地看着聊得越发投契的小辈,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也只有碰到冬冬这个活跃分子,书书才有那么点与同龄女孩子一样的活泼,而不是像老年人般一贯沉稳冷静。
      “时间不早了,都去休息吧!”时钟敲了十下,杨母对着客厅里众人催促道。
      夏冬意犹未尽地跟随众人上楼,等二楼走廊的灯灭了,才蹑手蹑脚地推开杨书的卧室门。
      “姐,我就知道你准没睡,再跟我说说呗!”夏冬毫不见外地抱着杨书惯用的靠枕,乱没形象地窝在小沙发上。
      “你还想知道什么?剧组的拍摄流程、剧本的细节处理,该说的我都跟你说了。”杨书连头都没抬,眼睛紧紧盯着电脑屏幕,不时点击鼠标或敲击键盘,显然心思不在夏冬的身上。
      “算了,姐,你记得下次去剧组的时候,帮我要几张签名照回来。”看着已经进入工作状态的杨书,夏冬无奈地耸了耸肩,他姐就这点不好,工作起来总有点六亲不认的架势。
      见她点头,夏冬摇摇头起身离开,手握门把手时,仿若想起了什么似的叮嘱道,“那个谁谁,就是林继辉和莫美美,他们俩的就别要了!”
      “好。”听着夏冬突然高昂的叮嘱,杨书回过神来后只剩失笑,她虽然没有彻底释怀,却也没有老死不相往来的决然。不仅因为两家是世交,也因为林继辉曾是她童年岁月的温暖,走过的路、喜欢过的人,即便无缘以后,也做不到视之如仇敌。
      直到房门紧闭,她才转头看向电脑屏幕,数十张照片,从不同的角度将物件的纹路清晰展示出来,显然已经过初步处理。
      仔细比对完纹路细节,她已对物件有了初步的判断,敲击键盘写下自己的看法,“大致看来,应该是五凉时期的墓葬品,从照片细节推算,属于前凉政权的可能性较大。不过,具体情况,还是得看到实物才清楚。”
      “我的想法跟杨老师一致。”群里一个老教授认同道,因为打字不利索,老教授一贯喜欢发语音,“从图片来看,这件陪葬品,很可能是仪仗车辆的构件。”
      一番交流,杨书这才知道印发热议的文物,出自甘肃姑臧县城外几十公里处,因为地质运动,而被村民无意中挖掘出来。
      “图片看来,纹饰非常精美。如果推测属实,至少是个公侯的墓穴。”林静在群里说道,一边与同行交流观点,一边给杨书发私信,“书书,我估摸那些老家伙等不及,只要勘察属实,明年初肯定会开始挖掘。到时候,你准备跟队去吗?你去的话,我也争取一番。”
      “我会全力争取。”心知林静的猜测基本就是事实,杨书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的回复道。随着考古的越发成熟,越来越多的墓葬品出土,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每次随队都变得弥足珍贵。毕竟照片拍得再清晰,都比不上实物来得真切。
      两人说了说各自的想法,杨书将电脑关机时,已经差不多要到凌晨。
      叮咚一声,手机屏幕自动变亮。
      “安全到家了吗?希望没有打扰到你。”是来自沈远哲的短信息。
      新奇中夹杂着丝丝温暖的感觉,让杨书禁不住唇角微微上扬。这些年走过很多地方,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除了爷爷还从来没有人问过她是否安全到达某地。似乎在所有人的眼中,她的出行安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压根就用不着担心。
      “嗯,到家了。谢谢关心!才下班吗?”她回复道。
      “导演希望不拖延拍摄进度,所以把我的戏份提前了。说是正好打了一架,连化妆都省了。”看到回复的沈远哲,心情颇好,不禁调侃道。
      “刘安导演很有经济头脑。”她噗嗤一笑,不由得想到剧本的描述。虽然有一场与战斗相关的戏份,却是战争大场景,与寻常打架斗殴并没有多大关联。
      “那是,医生说最多两天,脸上的伤就会好。等拍完戏,我的脸正好恢复,保准不影响拍摄效果。”他笑道,委婉告诉她自己的伤情。
      “那,等你的精彩表现。”杨书自然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配合着说道。
      “嗯,早点睡吧!”他看了看手机屏幕上方显示的时间,情不自禁叮嘱道。
      “晚安。”她按下发送键,到底少了几分担心。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