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版本就这样,大概率不改动,小概率有修改。
注:
①秦时明月第一部重制版出来了,目测是进行了时间线和故事线的修改,但我写这文时候,是没有的,所以是按照原版模糊又稀碎的时间线和故事线写的。
②按照评论区的意思,荀蕙用的剑,就定为鱼肠。
③韩非说,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比乃两大祸源,我看秦时世界,最大的搞事之源是罗网和阴阳家。
简直可以并称两大搅屎棍了!
同意的扣1
④我文里,阴阳家是妥妥地拉皮条了,至于原著……说句不好听的,我觉得高月挺像拉皮条的产物的,至于为什么……
有逻辑地推测如下,
战国七雄姬姓国家其实有三个,韩国,魏国,燕国(东周已经灭了,具体先不做讨论,田齐是扯不到姬姓的,隔了好几层她,楚国更不用说了)
但韩国和魏国的是比较牵强的,为啥,因为《左传》里有这样一段,
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得祖诸侯,乃以王父之字为氏。(就一个意思,到了某诸侯的曾孙[孙子的儿子那一辈分]要另外立氏,类比分家。)
姓和氏,就想树干和枝叶,
而且,如果说第四代还属于同一树干,那么到了第五代就不一样了,因为公子之孙要另外立“姓”
以下摘自网络:总结(第五代“公孙之孙”还需另外立“姓”。立姓也有讲究,不能随随便便选择一个姓,不能随母姓,而是以“王父”(祖父)的字作姓。)
例如,《世本》:孝公生僖伯区,区生哀伯达,达生伯氏瓶,瓶生文仲辰。则辰是公子?区曾孙也!区字子臧,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故姓曰臧也。
鲁孝公(姬姓)的儿子僖伯区(是公子),僖伯区生哀伯达(属公孙),哀伯达生了伯氏瓶(为公孙之子,必须另外立“氏”,即“伯氏”)。伯氏瓶生了儿子文仲辰。那么文仲辰是公子吗?不是,他是僖伯区曾孙,是诸侯鲁孝公的第五世孙,属于王孙之孙!
按五服制度政策,作为“王孙之孙”的文仲辰,就得被踢出了贵族圈,不能加入贵族交流群,他与他的子孙从此成为平民百姓。不能再与鲁孝公同姓。需要另外立姓。
文仲辰立姓,得从他祖父僖伯区的字中得来。
类似出五服。
韩世家还有点模糊,但魏世家里,应该算比较明确,魏国的王族按照周礼,很难和姬姓扯的上关系。
至于不按照周礼……那是姬姓遍地跑。
所以,燕国传承可以说是脉络清晰,四代之内肯定都姓姬,按照这么个逻辑,东皇太一找上燕丹算计出高月有点合情合理吧……
至于没逻辑,没逻辑我也不知道,玄机弄阴阳家压根没按照五行配五正色来,少司命为木部,穿的紫衣服。
③开头的诗,原诗和译文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译文
莪蒿葱茏真繁茂,丛丛生长在山坳。已经见到那君子,快快乐乐好仪表。
莪蒿葱茏真繁茂,簇簇生长在小洲。已经见到那君子,我的心里乐悠悠。
莪蒿葱茏真繁茂,蓬蓬生长在丘陵。已经见到那君子,赐我贝币千百朋。
荡漾水面杨木舟,随着波涛任漂流。已经见到那君子,我的心里乐无忧。
以下摘抄自网络,
关于此诗,有贵族宴宾客之说,也有乐见育才之说,还有爱情诗之说。《毛诗序》说是“乐育材”,朱熹《诗集传》则批评《毛诗序》“全失诗意”,认为“此亦燕饮宾客之诗”。今人多以为是古代女子喜逢爱人之歌,很多研究者认为这是一首描写女子与心上人喜相逢的小诗。
我选取的自然是乐育才的说法,搜百度有毛诗的创作者之一毛亨是荀子的弟子。
适当联想,大概就是毛亨的看法受老师荀子的影响,所以用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