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太多的言语就显得苍白,太多的感情就显得泛滥,太多的承诺就显得虚伪,太多的牵挂就显得脆弱。你在我心中已占据了一个地方,那么不管你以后还在不在我身旁,这片空地始终为你留着。
我曾在阴暗面中困惑过,痛苦过。但后来终于明白,友情的来去也许只是一个探测仪,告知你与原先进入的那个层面的真实关系。如果你在一个领域一群朋友突然没有理由的冷眼相对甚至栽赃构陷,那就意味着你可以离开了。也许你本来就不应该出现在这里,临时给你的笑脸只是探询和索取。等探询明白,彼此无法调和的时候也是你要离开的时候。不必道别不必留话,一切都是多余的。静静的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有人说情感来自共同的事业中,当然不是,情感岂能依附于事业,友谊岂能从属于谋生,朋友岂可局限于同僚?有人说患难见知己,烈火炼真金,这又对友情提出了一种要求,盼望它在危难之际及时出现,能够出现当然很好,但友情不是应急的储备,朋友更不应该被故意的考验。
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的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一个不是我们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情的都应该具有无所求的性质,一旦有所求,求也就成了目的,友情就转化为一种外在的装点。
为了让友谊长存,强者捆扎友情,雅者淡化友情,俗者粘贴友情。我不能说是一个雅者,只能算是一个弱者。弱者有弱者的办法。一个比较软的办法是淡化友情。同样出于对友情稳固性的不信任,只能用稀释的浓度来求得延长,毕竟世界变化的太快了,所以不让友情凝结成实体,它还能破碎的了吗?“君子之交淡如水”这睁高明的说法实际上包含着很多的无奈,怕一切许诺无法实现,于是不作许诺,怕一切欢晤无法延续,于是不作欢晤,只把微笑点头维系于影影绰绰只间。
在众生中寻觅一个知己真的很难。鲁迅先生曾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将一份最真挚的友谊保存到永远更难。但我会尽力,让同我一起快乐或痛苦过的人不后悔与我朋友一场。我需要的只是你们首肯的眼神与笑声。
朋友是我心中永远的那一片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