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一味(茶事佛学典故)
自唐开始,佛教盛行,僧人坐禅均以茶提神清心,几乎寺必有茶,僧必善茗。期间,中日文化交流日多,公元729年,茶已传入日本,被视为最珍贵的饮料。当时的日本圣武天皇曾召百僧,听“般若”,赐茶饮。公元九世纪初,日僧最澄(804年)、空海(806年)禅师先后来我国寺院留学,学成回国时,带去了茶种和茶具,在日本开始种茶。此后,日僧荣西禅师先于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在明州(今浙江宁波)天童寺和天台万年寺等参拜,后又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拜天台万年寺虚庵为师,荣西于公元1191年回国,在从中国带回禅宗的同时,还带去了茶种和饮茶方法,竭力在僧人与民间宣扬吃茶的好处,并著《嗅茶养生记》,视茶为“上天的恩施”、“圣药之本源”。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日僧南浦昭明禅师来浙江余杭径山寺求学取经,拜虚堂禅师为师,回国时将径山茶宴仪式一并带走。再以后,又有日僧珠光访华,就学于克勤禅师。珠光学成回国时,克勤禅师集佛理与茶理相通之义,书“茶禅一味”四字相赠。据报道,这四字至今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中。所以说,“茶禅一味”之说在日本广为流行,在国内也愈来愈为人们所传诵。其实,“茶禅一味”指的是茶道精神与禅学主张相通而已,但这决不是说,茶理就是佛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禅宗对茶学,特别是对推动茶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一大贡献。佛教自汉代起传入中国,最初,僧人饮茶主要是作为一种养生和助谈的手段,后来,特别是唐代开始,佛与茶终于找到了相通之处。佛宗认为“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认为心神清静,便能通佛之心;而饮茶能“清我神”,与坐禅意念相通。唐诗僧皎然的“三饮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烦恼”,把佛宗主旨贯彻到茶道之中,在茶中融进了“清”、“静”思想;而茶人通过饮茶,又将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韵律和精神开释,这与佛宗的主旨又是相通的。有鉴于此,在禅宗的推动下,一方面使茶、禅得以更加紧密的结合,另一方面又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1)促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普及,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所载:“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自邹齐沧隶至京邑,城市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间道俗,投钱取饮”;(2)寺院在提倡饮茶同时,提倡僧侣种茶、制茶,推动了名茶发展;(3)对中国茶道的向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韩国茶礼、日本茶道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中国茶文化向外传播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