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芙蓉花下忆旧游
      重新回到母校的机会一年里总有那么几次,每次都来去匆匆,被心里的一些担忧催促了脚步,怕那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又会早某个时刻揪住自己,陷入情绪的低潮。
      这一回的秋天,又到了带学生去比赛的日子。原也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也早做好了准备:或是在周围逛逛书店,或是拿一本小说消磨。左右不过个半钟点的时间,就像二十多年的光阴一样,倏忽就会过去的。
      可是,想到早先关于母校要搬校址的传闻已经证实。新的校址已选定且已经动工,明年的秋天,再走进这个校门,它就不再是我的母校了。这所留下我最美好六年光阴的所在,再不叫着我熟悉的那个名字了。
      心情自是很不一样。
      沿着步道往学校深处走,艺教楼是新造的,信息科技楼也是新面孔,原先的体育室从南北走向改成了东西向,现在是学生自我管理中心了,旧的生物楼还在,挂的却是双语广播电台的牌子。只有理化实验楼和高中时的教学楼仍在老位置,但是窗外成排高大的云杉已不见了踪影。
      按着号码找到了考场,恰巧是初三呆过的教室。送学生进了去,叮咛复叮咛,转身出来,看到了对着教室的月牙池与那株高大的樱花树。树依然枝叶繁茂,依稀能听见树下的欢声笑语。那时的我们,不知道樱花之名,只是单纯的喜欢那洁白的薄如蝉翼的花朵,每年的樱花花季,月牙池的莲花还没开,我们便学那初识惜花滋味的宝玉,一捧捧的用衣襟接了那落花撒入那小小的池子,然后看满池的小白花旋转漂浮,心中便满是难以言表的感动了。
      早晨八九点的秋日阳光并不炽烈,但是依然晒得人周身洋溢起暖意。抚过花树,信步走上月牙池上的小桥,桥面上那据说是历史文物的青石雕龙正被衰黄的秋草浅浅盖住。低头仔细辨认,龙的行迹早是模糊的了,只是凹凸之间因为年年走过的脚印而越发的圆润光滑了。
      池畔的花坛里新植了大片的木芙蓉,阳光里开得正好。不免让人想起了宝玉的《芙蓉女儿诛》,想起了当了芙蓉花神的烈性晴雯,我记忆里的友伴们,也是那样一个个鲜明的形象,总会在某个有着相似的风吹,有着相似的香飘的时刻里蓦然浮现眼前。流年似水,难怪花下水边常是追忆过往的去处呢!随意拣了一处池栏杆坐下,在芙蓉花下等那考试的钟响。
      静坐的时光过得似乎格外的慢。还是看看手边的书,是当时排行榜上高踞前位的《我们仨》。杨绛的文字并不怎样浓墨重彩,骨子里却脱不了文人都有的那种清高之气。但我看的并不是这些。当看到“我们在古栈道上走散了” 那样的描述,看到杨绛时常做的那个走失了的梦时,我真的感动了。尽管可以说是中国文坛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对夫妇,钱钟书素有文名,自有桀骜,杨绛当然也有自己的锋芒,但生活里这样琐碎真实的人常更是感人。
      想得怔怔,已有人陆续的交了卷子了,学生也就三三两两沿着小道过来了,书自是看不下去了。与学生闲聊几句考试的得失,便又相对无言了。学生们并不是正在教着的,不熟识,与老师原有怯怯的一段距离,却只管唧唧喳喳地与友伴们聊得开心。我便继续晒我的太阳,闲看池里的锦鲤和池边的芙蓉。
      半晌人齐了,交代几句,或有要回学校上课的,或有想去书店买书的,便都走散了。我又只是一个人往外走。只不过一眨眼的工夫,校园里却只有二三人影了,走过了信息科技楼,原本打算直接走出去了,脚却仿似有自己的意识似的往大操场过去了。
      星期天,操场自是与常不同的安静。却有两人身影正在远远的彼端学着自行车。恰恰一个跌倒了,另一个去扶。那位置,却是原来的莲花池光景。高中三年,多少次都是我们班拾捡莲花池畔草地上的落叶与纸屑,曾经有高大的泡桐树是语文课的经典教具……而这一切,都已经不再了。我面前的只是一片空寂的秋日衰草。
      是啊,不再的,有过去的景物,有远去的人影,也有我们的韶光;但就是那景物,那身影,那韶光,也能在我们的记忆里恒久常新吧?而一代代进出这个门口的青春年少,不也延续了年年的春吗?
      这样想着,抬头时,发现早走出校门、走到检察院的门口了,一枝芙蓉正从墙头跳出来,粉白的花朵,饱满而可爱。

      2003年的旧文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