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6、慈安居士 ...

  •   “啪!”
      折子被重重摔在案上,养心殿底下跪着一众大臣,没人敢说一句话。
      “当初你们怎么和朕说的?刁民滋事,官民误解,蝇头小事不足为道,现在呢?下到知县,上至布政使,你们自己瞧瞧!这还是小事吗!”说完,嘉靖将折子狠狠甩了下去,正好落在了一帮内阁老臣面前。
      “不过是小小苏州知府的一面之词,不足为信。”
      “你闭嘴!”嘉靖喝道。
      我在一旁抿嘴笑,这郭浔真是觉悟不高,现下如此严肃紧张的氛围他居然还敢不怕死的出头。
      首辅刘时擦了把额上的汗,慢慢捡起地上折子瞅了一眼,开口道,“皇上息怒,此案涉及之广,需待详查,虽说陆大人奉命巡视江南,但如今仅凭一本残缺的账簿就要定下罪责恐难服众,再说助银一事自永乐年始,时间久远繁复错乱,就算有人趁虚而入,从中得利,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查明,所以老臣认为先将此案移交刑部大理寺审理,等有了结果后再作决断。这样也算不违了祖宗法度。”
      “首辅大人所言甚是。”
      “首辅大人言之有理。”
      眼看刘时的一席话让在众的老臣们连忙点头赞许,我欲要开口,群臣中的严世蕃却突然朝我微微摇了摇头。
      “夏言你说呢?”
      一直没有发言的夏言整了整冠袍,淡淡地问道:“敢问圣上还记得在陆大人离京之前说过的话吗?”
      嘉靖皱眉,夏言继续道:“当初说若此案属实,则废除助银一事,若不尽然,则相关人等各自法办,以肃纲纪。皇上可还记得?”
      嘉靖点头,夏言继续道:“如今陆大人与严大人从浙江到苏州,所见百姓皆为助银所累,官员皆为助银所贪,更有甚者,官官相护,枝叶相连,就连铁证如山的账簿前,都能让尔等质疑,敢问首辅大人,”他将目光移向刘时,“这账簿可有假?”
      “没有。”刘时被他盯得不自在。
      “那浙江清吏司赵文华赵大人的述职上可有假?”
      “也,也没有。”
      “那陆大人与严大人所言可有假?”
      “没有,只是——”
      “既然没有,那还要等什么?莫非等赃都消了,人都逃了,我大明蛀空了再去惩治?”
      “皇上,天子金口,一言九鼎,臣恳请皇上即刻下旨捉拿涉案所有人员,依法严办!”夏言跪地郑重道,一番话顿时惊了在场的多少人。
      “夏言,这祖宗家法在这里,岂可由你随意僭越。况且皇上还没决定——”
      “小国公,当年太祖皇帝为惩贪佞午门剥皮实草不过数百年光景,怎的如今套上祖宗家法就动不得了?还是你小国公莫非也有涉及此案?”
      “夏言!你胡说!”一语惊到郭浔,连着其他跪着的人也吓得半跌在地。
      从前只听杨博提起过夏言善辩,今天我可算是领会到夏言的怼人手段了。
      “皇上……臣冤枉,臣怎么可能……”郭浔辩解道。
      “好了,够了!”嘉靖的一声呵斥,令在场所有安静了下来,他踱着步开口道:“即日起,一切与徙京富户助银之案相关人等统统缉拿归案,革职查办。内阁拟个旨,”他的目光移向我,“锦衣卫负责拿人!”
      “臣领旨!”
      “皇上圣明!”
      出来的时候,我和严世蕃并排走着,然而还是遇上了郭浔,他不阴不阳的怪笑着,“恭喜陆大人。”
      “小国公,不知喜从何来?”
      “陆大人此次下江南查明富户一案,牵出了我大明的众多不法之徒,难道不是头功一件吗?皇上必然会重重嘉奖陆大人,到时我还想向陆大人讨杯酒水喝喝呢。”
      “小国公这话说的,此案还未曾结束,若真得了奖赏,一杯酒水自当要为您备下的。”我装着笑说道。
      然而郭浔却似乎没有半点客气的觉悟,突然近身前来问道:“既然陆大人也如此客气,那就容我多问一句,那江南之案到底查的如何了?那阮昱成可都招了?”
      “这……”
      “小国公,此案尚未了结之前还需细查,不便透露太多,陆大人身为锦衣卫自有公职在身,您就别为难他了。”这时,严世蕃替我答道。
      “哟,原来严大人也在呐。”郭浔张嘴故作惊讶般问道,“这都从江南回来了,你怎么还跟着陆大人呢?”
      “同朝为官,顺路而已。”
      “是嘛,可我怎么记得你严府在南面,他陆府在北面,这隔着相反的距离还能顺路上,不容易啊,严大人,啊不,严公子。”
      我觉得这郭浔和严世蕃一定是上辈子有仇,要不然为什么每次他都要和他过不去呢。
      见我没开口,郭浔继续说道:“不是我说,这陆大人日理万机,待会又要忙着去拿人,你一小小的都事,凭着在国子监待了两年就老跟着人家不合适,有时间呐多写点青词,陪皇上下下棋,皇上若高兴了混个一官半职比什么都重要,你也不枉费了严尚书的栽培,是不是?”
      郭浔这波嘲讽的意味已经很明显了,饶是就算我想缓解一下气氛也不知要说什么,于是我偷偷瞥了眼严世蕃,只见他面上波澜不惊,看不出喜怒哀乐,仿佛郭浔说的那些都与自己无关似的。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小国公的话在下谨记了,多谢提点。”严世蕃淡淡的说道,嘴边居然还有笑容挂着。
      不仅是我,连郭浔都感到意外,这可不像那个睚眦必报的严胖子呀,还是说被嘲习惯了,免疫了?
      “若无其他事情,在下先行告退,陆大人小国公慢聊。”严世蕃拂袖拱手,礼貌的离开了。
      半晌,郭浔讷讷地开口:“他,是受刺激了?”
      看着严世蕃离去的背影,我也摇摇头。
      有了内阁的旨,拿起人来就方便多了,光都尉府就出动了一百多名锦衣卫,挨个搜查,一个不漏。
      抄家这种事情我也是第一次见识,踹开大门时,院里哭声连天,一片狼藉。
      “快!带走!”
      “带走,全部带走,一个不留。”
      “大人,已将所有涉案人员全部缉拿。”阿勇向我汇报。
      “很好,收工。”我一招手。
      走在回去的路上,阿勇突然开口道:“大人……”
      “还有事吗?”我问阿勇。
      “也没什么,就是,卑职以后不能再侍奉大人了。”
      脚下的步子一顿,“为什么?”
      “李大人将卑职调去了北镇抚司,以后……就不归亲军所了。”
      我缓了一下,想起敬之先前是和我提及过此事,“北镇抚司……真的决定了吗?”
      他没有说话,重重点了一下头。
      我知道自从小七走后,阿勇也变了很多,但是——
      北镇抚司,诏狱里埋了多少冤魂与秘密,是整个大明最可怕的地方。如果说在大明锦衣卫不是一个好去处,那么一入北司,就再也无回头。
      我想起了敬之,他还是勋贵的后裔,但自从接管北镇抚司后,我也很少再见到他了。
      而面前的这个年轻人阿勇,他只比小七大两岁,却也要陷入这样的泥泞中吗?
      我长长的叹了口气,“好吧,我知道了。”
      过了一会,我还是拍拍他的肩膀补了一句:“要是以后熬不下去了,别忘了回来。”
      “多谢大人成全。”他的眼里有晶莹的湿润闪现,在那一刻。

      按规定,锦衣卫抄家后的所有是要交刑部与户部核查的,有几箱金银珠宝倒不足为奇,然而当那些一叠叠的往来信函明细账本堆积在面前时就够让人头大的了。
      特别是户部侍郎的那位杜大人已经六十出头了,只见他从袖子里掏出一副眼镜小心翼翼的戴上,然后又将旁边的蜡烛往里挪了挪,那巍巍颤颤的动作吓得我差点以为他要将纸燃了。
      “杜大人,要不我帮帮您?”我试着问道,况且前世的我本身就是学的金融专业。
      “那便有劳陆大人了。”他连说起话来都是带着苍老的慢。
      翻开面前的一本本账册,往来明细俱入眼底。
      “嘉靖二年,应天府,徙京富户税下四十六万银,缴库三十二万银。嘉靖三年,徙京富户税下五十七万银,缴库四十九万银,嘉靖四年,南直隶……”
      等盘查完的时候,已经是入夜,下边的算盘声清脆作响,桌上的烛火也变得昏暗,而高龄的杜大人却已经支着头打起瞌睡。
      校对的官员放下笔,将册子合上,客气的作揖道:“杜老年纪大了,受不得操劳,真是劳烦陆大人了。”
      “客气。”我顺道将桌上的信函也一并理了,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敢问这些每年上缴的银子可是都尽入了国库?”
      “这也不见得,一部分入库,另一部分是要拿出来做支出的,具体还要报户部与工部审查。”
      “你们这户部我是知道的,管钱,可这如何挨得着工部?”
      “工部每年都有申报,如这皇陵的建造,内宫的修缮,边关的总防等等,哪样不用钱。”末了,这名小官员偷偷对我说道:“光去年内庭里的开支就花了近五十万两。”
      五十万?比各地一年的税还多,我张了张嘴,太惊讶了。
      可这嘉靖皇帝平时就披一件道袍,看着挺朴素的,怎么就这么能花钱?
      手上的信不小心掉落,我赶忙捡起,突然,在这一众落款的信纸上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名字:慈安居士。
      是谁?为什么没有署上真名呢?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