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第 8 章 ...
-
关于一个大学生在生活的泥石流中浮浮沉沉。
其实,现在头脑还是非常的清醒,毕竟在大一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太大发压力。但是当意识到,今后窘迫的生活时,不免有些担心。
接着,在我意识到自己的考研或许可以选择古建筑研究方向时,几乎又是惊讶又是欢喜。还记得年纪很小的时候,央视纪录片频道总是在播出马王堆的考古,有一段时间还曾经幻想过要做“远看就像收破烂的”考古人。
没有想到,时间总是一场轮回,不断地在更新迭代的社会中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
说到古建筑,不免又要提起当代大学生的摆烂了。要是能顺利考入清华的古建筑专业,差不多就能轻轻松松地躺倒故宫里,躺在北京一环的一张床上.......修古建筑。某种意义上也是映衬了中央电视台的另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从小看纪录片,有一种可能成为班级里最博学多才的人之一,也有可能成为班级里最令人讨厌的人之一。
博学多才是因为,在周围人都看一些违背科学的漫画,颠倒伦理的剧情。而有一个人所看的是纪录片,记录科学事理,讲述人文历史的纪录片,那么这个人理所应当成为在同龄人中鹤立鸡群的存在。
并不是说,看纪录片的人一定会成为鹤立鸡群的存在,但是,至少,在心智的成熟上,一个人应该超出同龄人一些。
但是,看纪录片,同时也意味着,与同龄人没有相同的话题。也是容易被孤立的存在。
在同龄人都在看漫画,看网络小说的时候,高高在云端的纪录片,或者是经典的世界名著——就像译林出版社的图书,都会成为一个笑柄。
就想在人人都期盼富贵一生,名利双收的时候,撒贝宁在舞台上一句“希望国泰民安”就让评委笑掉了大牙。
就像是娱乐圈乱象横生一样,正常的人会被当作异类。
并不是娱乐圈这样,只是用娱乐圈来举例子。人,是无处不在的。人,哪怕是小孩,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被同化成大人的模样。
但是,有时候,很高兴,自己能体验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但是,不论在其他人的眼中,自己的人设是懂的比一般人多的学霸,还是班级倒数的学渣,重要的在于,这是经历,是一笔看清世人的财富,而不是不能崩掉的必须。
最重要的还是活出自己内心的模样。
随便哪个时候,我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人。
以上写于2023年6月23日星期五,大一升大二的暑假,确实有些无聊。
在没有准备好开始内卷之前,可以先大肆地获得一些放空的时间,在此期间,适当的思考一些空虚的东西,能在之后的学习里更加的专注。
好了,也许有读者会问,是哪所大学,我将要做出最认真、最正经的回答——我现在在读的大学,也是你们以后说不定也会读的大学。
不要质疑,不要好奇,我的回答绝对正确。
那就是B站大学。
一个软件,能带废一群人,也能带飞一群人。一把双刃剑,拿在手里,就看如何对待了,是活在短视屏的天地里,还是无界限地畅游世界一流名校。
OK.端午节的感悟到此结束,祝端午节快乐。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