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九江之冬(二) ...
-
一场寒冬,在九江大陆延续了十五年。
谁也不知道,这个冬天将在何时结束。日复一日的严寒,对人间而言无异于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粮食越来越少,各国间的躁动却越来越多,尤其是普通老百姓,纷纷陷入灭世的的恐慌之中。
于是,以庆安国为首,发起了一场行动。
各国的修行者,无论隐世者,入世者,都为了让这肆虐已久的冬天尽早结束,纷纷开始行走于世间,以举世之力找寻春回之法。这场浩浩荡荡的行动,称之为——春风令。
各国达成协议,凡参与这场行动者,凭借令牌可自由出入各个城门。
而就在这各国都大开城门之际,唯有泉州依然紧闭大门,在世人眼中就是顽固不化,可又无人敢撼动它一分一毫。
百年前,百里氏先祖于此地发迹,泉州灵力充沛,是修行之福地,后以机关术闻名于世,又有天下兵器库之称。
四十七年前,彼时的泉州州主——百里平,协助好友友亓官皓,灭前朝津南,于永安城建立庆安。
十五年前,已为庆安国护国大将军的百里平,却被冠以叛国之罪于殿前伏法。
那一天,是瑶花的满月酒。
当百里习尘再一次看到尚久真,他的思绪一度被拉回那一天。
那时他正抱着瑶花抓周,不断指引着瑶花去抓桌上的物件,可怀里的娃娃似乎在与自己对着干,挣扎着要往桌上爬。
无奈,只好将小妹放在桌上,而父母在一旁用双手护着,小心翼翼生怕她掉下去。小小的人在桌上爬来爬去,就是不肯抓桌上的物件。左看看,右瞅瞅,最终爬到父亲面前,伸出了肉鼓鼓的手,抓住了父亲的衣袖,咯咯咯地笑出了声。父亲得意得大声豪笑,那副场景至今深刻在百里习尘的脑海里,那便是见父亲的最后一面。
刚抓完周,一道圣旨将父亲召入宫中。父亲走后不久,尚久真便来了。
那时的百里习尘和尚久真还都是都城的风云人物,是无数怀春少女所思慕的对象。一位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将领,一位是才华横溢的国师首徒,二人更是彼此出生入死的兄弟。
但是那一天,尚久真的到来却没能让百里习尘感到高兴,他匆匆赶来,却是从后门悄悄进来,而他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庆祝满月酒,而是为了让百里家赶紧逃命。
尚久真是庆安国师于一年前钦定的继承人,常常同国师伴随于国君之侧。这一年间,他多多少少都能从国师和国君的谈话中听到对百里军的忌惮和疑虑,而这种忌惮和疑虑随着时间也越来越深。
尚久真明白,战无不胜的九江最强军队已然成为了国君心中的一根刺。但是仅仅尚久真明白没有用,自从知道国君有了除去百里家的想法后,他明里暗里提醒过百里习尘许多次。
但坏就坏在那时的百里习尘对自己,对自己的父亲,对百里军都太自信了。
刚开始的时候的确也是顾忌了几天,思来想去后跟父亲讲了这回事。可百里平听后却不以为然,一边舞剑一边对他说:“我们百里军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保卫国土,守护庆安的子民。那些弯弯绕绕的心思不该有,勾心斗角的党争不该参与。”
“说到底,都是些奸佞小人为了挑拨我与国君的关系而散布的言论。阿真毕竟年轻,如今又被那妖道收了当首徒,一些是非不能明辨,你倒是要时时提醒他才是。”
“为父二十几岁起就为国君出生入死,三十几年来是君臣更是挚友,国君英明岂会着了小人的道!”
自此以后,百里习尘还是该干嘛干嘛,也再没有把尚久真的话放在心上,反倒提醒尚久真要当心国师的用心。此话一出,气得尚久真拍案而去。
国师和护国将军不对付,是朝野上下人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动不动就在大殿上争得脸红脖子粗。
但百里习尘和尚久真都觉得,那都是长辈的事,因为政见不同争吵很正常,不会因此而影响两人的友谊。
可是渐渐的,陪在国君身边的时间越长,尚久真发现事情没有他们想象的那般简单。很多时候,国师在大殿上的发言多半是国君默许的,是国君想说但却不好说的,但凡多个心眼的人,都能明白国师的意思就是国君的意思。
可叫人扶额的是,这护国大将军空有一身本领一腔热情,这么简单得道理都看不明白,独独喜欢唱反调,并且态度坚决,有山河不移的气势,国师的话说得再好也多半得败下阵来。
百里习尘将百里平的本领天赋继承得十成十,这缺心眼的直心肠也是继承了个十成十。
他十五岁时便随着百里平上战场,短短三年军功无数,独闯威虎寨,徒手灭山妖的事迹也是广为传颂。
百里少将的威名和荣光在世家子弟中也是独一份的,成为了许多孩童竞相模仿的对象和少女眼中的偶像。
三年间,独闯威虎寨和徒手灭山妖等话本也是广为流传,传着传着就传到了国君的跟前。
本来这叫国君知晓了也没什么,问题就出在国君他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女儿。
更坏的是国君曾有意将小公主赐婚给百里习尘,却被他以心有所属为由加以军功相抵给驳回了。
比这更坏的是,没过多久庆安举办祭神大典,邀请了各国使节,其中就有夏国公主钟南月,而百里习尘不知怎么想的竟在祭神大典那日,向世人宣告,向神明祷告自己此生只会喜欢和追求南月公主一人。
在祭神大典闹了这么一出,国君真是忍无可忍,大发雷霆,而那位小公主也是在国君面前又哭又闹扬言要阉了百里习尘。
可最终,百里习尘也只是被罚在家禁足三月,扣俸禄一年。虽然这事这么不了了之了,但是国君对百里家的忌惮也是越来越深。
最让国君介怀的是,祭神大典时竟然还有人将百里平视为神明,不拜国君反去对将军又磕又拜感恩戴德。
不管是百里平还是百里习尘都在不断触碰他的逆鳞,且都不以为意。
特别是祭神大典后,国君发现他的子民已经开始渐渐忽视自己,却对百里家越来越崇拜,这对于君王来说实在是最大的忌惮,不得不在意。
渐渐的,国君就这么对百里军越来越失望,越来越厌恶,曾经自己最得意的铠甲利刃,如今却成为了心中的一根刺,扎得自己夜不能寐,睡着了也心绞痛,做梦了也会被气醒,表面上却还要客客气气和和睦睦。
终于,在宣和32年入冬的那一天,国君召来国师说:“长明,我的国师,孤下定决心了!”
国师垂首而拜:“国君!事关国运,可想清楚了?”
国君看着窗外飘雪,良久道:“不惜国运,帮孤除了那根刺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