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第 10 章 ...

  •   林路留说动就动,行动迅速的就收拾起了行李,目的地直指理城。

      林家家底颇厚,他家在旧朝时便是官宦世家,林路留的祖父还是翰林出身,如果旧朝还在的话,这资本是有资格封侯拜相的。

      现在旧朝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林家世代积累下来的身家也不可小觑,林路留的祖父虽然已经不在政府任职了,但以前的人脉还在,在现今的政坛中颇能说上几句话。

      他们家本来在理城就有宅子,这倒是省了林路留不少麻烦。

      出发之前,反而是他虞城大学办公室里的那些教授朋友们,对他颇为不舍。

      “相放兄,这样一篇发人深思的好文,真的不考虑一下在我们虞城的报纸上发表吗?”

      “是啊,寄都寄过来了,干嘛非要发在理城?相放兄此次见到容与先生后,一定要好好劝劝对方。”

      “就发在《虞城日报》上面,我和它那里的编辑相熟,必定给这篇文要个好位置!”

      都是当日拜读了陈知意小说的教授们,要说陈知意写的这个小短篇,能有多么的惊为天人,那倒不至于。

      不过是一方面出于爱才的心理,这样将将露出锋芒的璞玉,如果能拉到他们南面这边来,那岂不是如虎添翼,十分的让人扬眉吐气?

      另一方面,则真真的是因为小说本身的价值了。

      这篇小短篇放在现代,可能连一个水花都激不起,无他,时势如此,里面的思想观念,都是被人说烂了的。

      但放在当下,放在这个各种思想刚刚萌芽的时代,却如同是一道惊雷一般,炸出了各种思想的火花。

      这时代的人,太迷茫太压抑了,他们渴求着救国的法子,但却如同无头的苍蝇一般找不到方向,而陈知意,却天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她所写下的,正是经历过这个时代的先辈,试错了无数法子、耗费了无数心血,才得出的正确的道路。

      这道路宛如一道良方,虽不能立即药到病除,却仿佛一道锋利的剑般,隐隐劈开了那道真理上笼罩的乌云。

      真理越辩越明,有了这个正确的引子后,后面百花齐放集思广益之下,离真正踏上这条道路,就不远了。

      正是因为预见到了这篇小短篇的价值,这群教授们才会如此的不舍。

      盛情难却之下,林路留想了想开口,“此去理城,我见到容与之后,定会劝她将本文在虞城日报上发表。”

      虽然不知道,知己为什么非要发表在《理城日报》上,甚至为此还不惜拐了一个弯,将文章寄给了自己。

      但这件事本来就无伤大雅,既然是她的心愿,那自己就尽力为她完成就是了。

      至于虞城这边——一篇小说又不是只能发在一份报纸上,大不了到时候两份报纸同时刊登好了。

      ————

      这边林路留到了理城后,第一时间就联系了《理城日报》相熟的编辑。

      他虽常年待在虞城,划分起来的话,属于是南面那一派,而《理城日报》却是北方的报纸,两者之间的联系应该不深。

      但天下文人之间,多的是盘根错节的关系,《理城日报》的一位主编,正好受过他祖父的教导,虽然不能说是正经弟子,却也是有着几分师生之情的。

      林路留此次,就正是联系了这位主编。

      一篇文章的好坏,就像真金不怕火炼一样,即使是混在一堆鱼目里面,也能让人里面辨别出这颗珍珠。

      《理城日报》的主编当即同意了林路留的发表要求。

      而按理来说,同一期报刊是很少同时发布,两篇同类型的文章的,既然已经同意了林路留指定时间发表的要求,那简容的那篇《纺织女工春雨的一生》,就该顺势排到其他几期报刊上。

      但也不知道是剧情惯性还是什么的,《理城日报》主编竟把两篇排到了一起,决定同时发表。

      林路留在办妥了事情后,又旁敲侧击的问了报社人员几句。

      他本来还想着知己非要发在指定的报纸,还专门指定了时间,是不是和理城日报的人有着什么瓜葛?那他能不能从这方面,打听到有关知己的消息?

      但令他失望的是,不管他怎么旁敲侧击,报社里的人却都像是真的不知道半点,和容与这个笔名有关的消息。

      只能说林路留是走错了道路,一步错步步错,但凡他想得简单一点,直接去信去询问陈知意的地址名字的话,说不定这时候两人早就见面了。

      十月二十一日,理城日报上发表了两篇皆以讽刺主义为题材的小说,一篇为《纺织女工春雨的一生》,一篇为《说张三》,两篇文章一篇署名为一个大写的外文字母“G”,另一篇却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容与”。

      两篇小说一经发表后,都纷纷在文学界先后引起了一阵动荡。

      而这两篇小说署下的笔名,对文坛来说,却都是第一次见,再观其文风笔触,显而易见的都应该是初出茅庐的新人。

      这引得外界纷纷感叹当今文坛后继有人的同时,也在小范围内,就文章内容引发了一阵争论。

      先是《纺织女工春雨的一生》,因其揭露了纺织女们悲惨的一生,行文有理有据,描写翔实,同时戳中了一部分工厂主的痛脚的缘故,引得一家规模颇大的纺织厂雇佣写手,首先开始了对这片文章的批判。

      其文章中多用了“无稽之谈”来否认纺织女工们糟糕的处境,接着就“纺织行业为当前经济做出的贡献”、“因为个人的遭遇就否认整个行业是因噎废食”等理由,展开了一系列论证。

      文章最怕的不是被人骂,而是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激不起半点水花,一篇文章,越是有人骂,就越能反衬出它的价值。

      就这一点来看的话,《纺织女工春雨的一生》显然是极其成功的。

      在继第一篇骂它的文章出现之后,接下来接二连三的开始在其他小报上,出现了对这篇文章的批判。

      而《春雨》的支持者们也并不甘于寂寞,纷纷开始在报纸上发表对它的声援。

      一时间,这篇文章竟以一己之力,造成了对一个行业、甚至整个工业与人文之间的批判与反思。

      在《春雨》的气势下,和它相比,另一篇《说张三》,就显得有些乏力了。

      它也引起了一阵小规模范围内的讨论,但这些讨论是谨慎的、低调的、仿佛惊动了什么似的,如若不是已经斟酌过百遍,能够确定无疑这些词汇的正确性的话,讨论者们是绝不会轻易将这些言论,发表到纸上的。

      《说张三》所指向的问题,实在是太犀利了,从来弱国无外交,这一百多年来,多少能人志士漂洋过海,甚至不惜客死他乡,不惜抛头流血,“上下求索,九死而未悔”,不就是为了找到这么一个强国的法子吗?

      竟是制度变革!竟是制度变革!

      时人虽然对此已经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但在普遍的观念里,仍旧秉持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实业救国的主流,甚至学外国,照搬他们的政体,也不过是懵懵懂懂的囫囵吞枣,向强者学习罢了。

      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这么明明白白、单刀直入的提出,国之弊病之所以会如此,竟是因为制度的原因。

      简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实就算陈知意不提,不久之后也会有人提出这个观念,毕竟不少人已经模模糊糊的有了这个念头,就只差捅破这层纸了。

      而陈知意发表的这篇文章,此时就是捅破这层纸的光。

      《说张三》表面沉寂了下来,和同一时间、同一家报纸上发表的《纺织女工春雨的一生》相比,看起来好像是因为势弱,不敌对方,所以渐渐无声。

      但暗地里,《说张三》所激起的水花,却如同原野上星星点点的火花一般,以迅雷烈风的气势,迅速的扩散开来。

      只待春风来,这把火就要彻底的,燎了整片原!

      契机来得很快,距离《说张三》发表十五日后的一天清晨,全国发行量前列的《虞城日报》以头版头条的位置,转载了这篇文章。

      第二日,《田舍》《春生》等全国知名刊物,转载了这篇文章。

      第三日,《田进日报》《南城日报》《禹州日报》等转载了这篇文章。

      截止到十一月二十三日,全国各地的各大刊报,竟都纷纷将《说张三》登在了头版头条。

      和各地报纸转载相对应的,是各种关于这篇文章的讨论,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了各大报纸上。

      首先是“南林北萧”中,南面文坛中年轻一辈的领头羊林路留,于十一月一日在《虞城日报》上发表文章,旗帜鲜明的支持《说张三》的作者容与,所提出的主张。

      “容与先生这篇小说中所映射出的观点,如同一柄利剑一般,拨开了这几年来一直笼罩在我头顶上的乌云......自一年之前我旅游列国回来后,就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阻碍我的国家崛起的,到底是什么?

      论国土面积、人口与智慧,我常认为国人并不输给外国各国,甚至在一些方面,还要强于别国......一开始我以为是科技,故而回国后致力于教育事业,但近来却常常感到迷茫,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样的观念从旧朝时便有,但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积弊却仍旧存在......时下不少人鼓吹‘实业救国’,但在我看来,却和‘师夷长技’那会儿并无什么区别......

      直到读了容与先生的这篇文章后,却如同醍醐灌顶一般将我点醒,当今社会下,医学救不了国,文学救不了国,就连科学也救不了国,唯有制度,国民所酣畅需求的,唯是一场自上而下,或者在必要时候,自下而上的制度变革。”

      林路留的地位,在文坛上是容与这么个新人所无法比拟的,有了他第一个下场为《说张三》摇旗呐喊后,一众向来追随他脚步的文人们,也纷纷在报纸上发表了对《说张三》的肯定。

      有肯定的,就一定会有反对的,但因为第一个支持者林路留在文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咖位小一点的甚至都不够格和他对峙。

      很快,就有另一位和林路留地位相当的学者,发表了对《说张三》的批判。

      “不过是一些小孩子的胡乱天马行空,我承认这篇故事确实写得有趣,但充其量也就是有趣罢了,这样的低俗之作,是万万不能上升到‘国策’的地步的......

      至于拼尽全力,宛如一条为了主人摇尾呐喊的狗一般的林姓才子,言论则着实令人发笑,制度变革救国?国之弊病......国之发展,全赖经济,这在外国国家是在理论依据的......总之,不必再提什么制度变革,实业兴邦才是正道!”

      有了这位下场后,其余各界的大佬都纷纷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人迫切想要兴我广泰国之心,可见一斑。

      当下的主流仍旧是“实业救国”,突然出来一种新的主张,欣喜的人有之,不屑的人有之,深思的人有之,纷纷嚷嚷之下,各种批判骂战层出不穷。

      发展到最后,《说张三》这篇小说已经成了一个引子,骂战逐渐分化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实业救国”,一派主张“政治救国”。

      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0章 第 10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作者已关闭该文评论区,暂不支持查看、发布、回复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