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关于人为什么登山 ...

  •   “人为什么要登山啊?”
      影片中有一个重复场景,在一间教室里,听着老师讲珠峰的地质结构和地形特点,底下学生心向往之,却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困惑,这个问题随即被引出。
      但是,这个关于人和自然的深刻问题却并没有得到答案。是故意留白,引人深省;还是电影的布局有限,没有足够的张力去升华它,个人认为,两者都有。
      电影的立意太过揉杂,几乎是为了突出国家的主题,而把其他的立意给揉杂了,这样反而不如没有。
      比如,人为什么登山?似乎只是作为了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要登珠峰”的引子,但很明显,这个问题本身就有它的深刻立意,把它作为一个引子来讲,太屈才,或者说,制作电影的人太贪心,想要达到立意丰富的效果。
      人为什么登山?这个问题,我想到了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了领略自然的毓秀风光;我想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为了征服自然和证明自己;而看了蓑羽鸟不知疲倦、忘乎生死的飞越珠穆朗玛峰后(影片开头和结尾呼应),我似是而非地得到了答案,而后在藏族姑娘黑牡丹虔诚的对土地,蓝天,白云,进行祷告时,她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自然母亲总是在包容着我们”,是啊,人为什么要登山,尤其是忘乎生死地去征服一座山,固然是想证明想征服,但生死之际的攀登,更是一场盛大的回归。
      但是,影片的序幕渐渐拉开,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电影的主题由“人为什么登山”过渡为“中国人为什么要登上珠穆朗玛峰”,去掉修饰语似乎是一样的,但是它的立意已截然不同,一旦上升到国家层面,就关乎国家主权的问题。在我们看来,国家领土主权高于一切,所以不惜一切,我们要登山成功。
      在今天,我们能骄傲自豪地说,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是我们的“第三女神”,我国登山队于1960年首登珠峰,1975年再登测得珠峰的高度为8848.13m,这都要归功于那些勇攀珠峰的英雄。而支撑着他们做到这一步的,是对祖国的爱和忠诚,但又不全然如此,比如吴京饰演的方五洲,使他两次登上珠峰的还有对登山本身的热爱,而关于他为什么热爱,我们不得而知;再比如胡歌饰演的杨光,他登上珠峰,除却希望为祖国奉献外,他还想站在这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说一些带给父亲的话,从这一点上,杨光的心中对自然是崇敬的和亲近的,却也借登山证明了自己,但影片中的许国梁,唔,不记得谁演的了,从他的身上,我看到支撑他登山的,是祖国,他身上纯粹而可敬的爱国情,最打动我,他的死也是我的意难平。
      写到这里我本来想吐槽影片立意揉杂的,但是发现导演处理的还不错,2333。
      好吧,就这样。只好在下一章换个话题吐槽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