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第 13 章 ...
-
《明书辑略》是根据朱国桢的原稿增删而成,经过许多文人学士撰改修订,是以体例精备,叙述详明,文字又华瞻雅致,出书后大获士林赞誉。
弄出此书的庄家当家又是为儿子之愿,志在扬名,书价取得极廉。
这书原稿之中涉及满洲之时,有不少攻讦指搞的言语,修史诸人早已一一删除,但赞扬明朝的文字却也在所不免。
这时明亡不久,读书人心怀故国,书一刊行,立刻就大大畅销。
庄家当家庄允城之子名噪于江北江南,庄允城虽有丧子之痛,但见儿子成名于身后,自是老怀大慰。
然乱世之时,小人得志,君子遭祸。
湖州归安县的知县吴之荣,被革职回乡时与人生怨,得到此书后,偶然发现书中后大金太祖努儿哈赤即位,国号金,建元“天命”时,不用大金天命元年,仍作明朝万历年号,且丁卯年后金太宗即位,书中仍书“明天启七年”,不作“大金天聪元年”,丙子年后金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这部书中仍作“崇祯九年”,不书“大清崇德元年”,甲申年书作“崇祯十七年”,不书“大清顺治元年”。
又看清兵入关之后,书中于乙酉年书作“隆武元年”、丁亥年书作“永历元年”,那隆武、永历,乃明朝唐王、桂王的年号,看出作书之人明明白白仍是奉明朝正朔,不将清朝放在眼里。
他看到这里,不由大怒,后又大喜,想出个主意,再仔细看看,又找出几十处忌讳犯禁的文字出来。
随后狭怨上报。
所幸杭州将军松魁不识汉字,幕府师爷见到吴之荣的禀帖,吓出一身冷汗。他知道明史一案倘若酿成大狱,苏南浙西不知将有多少人丧身破家,于是告假去向庄允城传信。
庄允城亦是吓得魂飞天外,两人合计意面派人前赴各地书铺,将这部书尽数收购回来销毁,一面赶开夜工,另镌新版,删除所有违忌之处,重印新书,行销于外,再在各处打点。
官府追究之时,见到新版明史,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吴之荣在半年后见到新版,自然了解其中原委,暗恨不已。
然庄家财大气粗,他无可奈何,不过事有凑巧,他在回乡途中,竟见到一部原版,不由大喜过望,用计得到后,他心知在浙江告不了,一不作二不休,索性告到了北京城。
但是礼部、都察院、通政司都驳回了他的禀帖,通政司更说道:“该吴之荣以贪墨被革,遂以天下清官,皆如彼之贪。”
想来这三司的有关官吏师爷,早已被厚礼打点过。
吴之荣又碰了一鼻子灰,然他已无退路,狠下了心,决定拼着坐牢,也要将这件案子干到底。当下下又写了四张禀帖,分呈四位顾命大臣;同时又在客店中写了数百张招纸。
这真是兵行险招,破釜沉舟。
那四个顾命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他们都是顺治逝世时受命的铺政大臣,别的人倒还罢了,这鳌拜在朝中党羽极众,清朝大权,几乎尽操于他一人之手。他以军功而封公爵、做大官,向来歧视汉官和读书人,掌握大权后更想办几件大案,震慑人心,不但使汉人不敢兴反叛之念,更重要的是令朝敌不敢有甚异动。
收到禀帖风闻此事后,他当即召见吴之荣,随即派出钦差,赴浙江查究,这一来,庄家全家固然逮入京中,连杭州将军松魁,浙江巡抚朱昌祚以下所有大小官员,也都革职查办,在明史上列名的文学之士,无一不锒铛入狱。
被吴之荣怀恨最深的朱佑明,经其污告,朱佑明和他的五个儿子,同处斩首,他的家产十数万,清廷下令都赏给吴之荣。
最惨的是,所有雕刻的刻工、印书的列工、装钉的钉工、以及书贾、书店的主人、卖书的店员、买书的读者,查明后皆尽处斩。
至于江南名士,因庄允城之子慕其大名,在书中列名参校者,同日凌迟处死,计有茅元锡等十四人。
因这部书而家破人亡的,当真难以计数。还有因此案牵连,冤枉而死的人亦是不计其数。比如湖州府知府谭希闵到任还只半月,朝廷说他知情不报,受贿隐匿,和推官李焕、训导王兆祯同处绞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