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这首诗是原著作者陈端生写的哈。
②《礼记聘义》记载孔子的原话是:“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
③这句话出自古代著名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当然现在这本书著的只是“名”了,前不久杏花对它也是只闻其名。
④捐监,指明、清两代出资报捐而取得监生资格的人,始于明景帝时。初只限于生员,后无出身者也可捐纳而成为监生,称为例监。属于明清捐纳制度中“常捐”的一种。(以上度娘)
明、清两代,对于纳谷捐监的政策,是在不断变化、调整的,在此我只是以清高宗时期为例笼统地说一下哈。
一般要求捐“本色”,就是捐粮食。这是因为,一方面捐纳的目的本身就是“贮粟养民”(大量增加粮食储备),同时也样可以为杜绝贪污。(贪官总不能把粮仓里的粮食都搬回家去吧。)
但是这样一来又会导致别的问题,比如在一些粮食产量不高,但是存在大量富余阶层的省份,(典型的例子就是山西,)会导致“所产之米,既不足供民间日用之需,而外省粮石又复艰于挽运。今若将捐监事例移本省交纳本色,以通省之生俊争买该省之谷石,米价必致一时涌贵,贫民更觉艰难”(本来粮价就高,如果再捐纳必须捐粮食,那么全省想要买身份的生员同时打量买入,从而造成粮价上涨,这个责任谁来承担。)的问题。另外,捐纳粮食的目的是充实常平仓,留以备赈,所以常平仓里的粮食官员是不能随便动用的。于是乎,就会有出现米烂成仓,官府却没钱兴修水利赡给孤贫的情况。最主要的是,粮食在存储过程中肯定会有损耗,这些损耗需要当地官员出钱赔偿,所以一些地方官员就在收捐时私收折色(银子),以避赔累之苦。各省官员纷纷试图改变捐监事例,几番较量下,解决的办法就是,地方本色与户部折色同时并举,(粮食留地方,银子上交国家)。
至于越籍的问题。古代对投捐数量也是有要求的,官员们往往完不成任务,因此为防止粮食资源外流,影响本省捐监,同时也为防止因不同地区米谷差价而引起捐纳者争赴一地,导致粮价暴涨暴跌,大部分官员明确表示反对跨省捐纳,主张只有本省仓储足额以后方许生俊前往他处投捐。但是,有些省份则因下属府州地瘠民贫,米谷产量少,唯恐捐监不足,主张应接收外省人员、本地官员、商人子弟,甚至行商过客,及暂时流寓之辈,一体报捐,以资积贮。两相较量,这会出现少量的越籍捐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