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终章 千古一帝 ...

  •   这是相关系列的最后一篇,越到最后我应该有许多话要说,但是又踌躇不已,因为似乎关于他,我很难以理性的角度阐述些什么。我是实实在在的嬴政粉,把所谓的历史也好·个人的猜测和想法也好梳理出来,总有如鲠在咽的感觉,但又管不住自己想去接触关于属于那个时代和他的记忆,反反复复......
      有点遗憾的是,当时班主任问我为什么第一志愿报汉语言文学的时候,我应该勇敢回答的——为了嬴政,可惜我以对先秦和秦汉文学感兴趣的回答搪塞过去了。人难得活这一生,我想在有生之年,了解他和他的生活,这才是最根本·最无法抗拒的理由。我知道,如今各种各样的娱乐作品把爪子伸向了他,可我要说的是,我爱的,就是两千多年前的嬴政,即最真实的他,至于什么动漫·小说·影视,无非稍微我的念想的延续罢了。唉,是不是有些偏题了?不过,能稍稍理解他的人会明白我的寸字难书的心情吧!
      历史隔得太久,面貌已经太模糊,有的时候我想遗忘那一段往事其实也挺好?至少不用承担抹黑与罪名。每每提及嬴政,总是要与“暴君”相联系,可是秦一统后他没有对六国贵族赶尽杀绝;统一后关中老秦人数量极少,多是迁徙到南百越之地以开疆扩土,生活在更繁华之地的是山东六国的民众,于是,有学者说这也是秦末暴乱,秦政急速崩塌的原因之一;焚书,到基层执行得宽松,且官方是收集保管诸子之书的,至项羽焚烧咸阳城,珍贵典籍才真正散失殆尽;坑儒,所杀多方士,况且秦初统一时,明明有任用儒家博士,可这些人偏偏致力恢复封建制,因为说话场合不对的原因,才诱发李斯上的焚书令,至方士之事,更是对秦和嬴政口诛笔伐(这段历史众说纷纭,但是有心的人真的可以再查找一下资料,当你明白儒生致力恢复夏商周之治为的是什么之后,加上初一统的局势其实并未稳定,你会明白嬴政和秦臣子的无奈)......而我不会为征发民力修筑工程之类的作辩白,但是接续长城,抗击匈奴等等,终是失在一时过急,却功在春秋。要知道的是,七国能一统,所建立的制度,所依托的根基是在什么之上?统一国家初立,面临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时势要向前,操之过急,何以不能给予些许体谅?秦亡,在政不在制。
      小说中的嬴政,可以说是近乎完美的,明确指出不足的,是逐客令和灭楚之战初期用李信,虽然作者通过姚贾和顿弱之口来说:“陛下是人,不是神!”,可能孙老自己也有点不想承认他暮政时没有及时决断继承人之过吧。就我而言,我还是觉得有些虚,所以更支持王立群老师的观点,想更直白地说明一点,秦统一前后的嬴政变化是极大的,从他确立帝号的时候开始吧,他从创立的功业是极具开创性的,所以在这之后追求长生不老,包括未确立扶苏太子之事,是他对自己的生命力有着错误的把握——对长生不老有幻想,并且由于过度自信,没有考虑到自己仙逝后臣子(李斯和赵高)的变质......正因如此,即使明白秦亡最重要的原因是胡亥·赵李三人的玩火,即使我心里再仰慕他,我还是得承认,秦王朝的速亡还是有他间接的关系。哪怕他一生可谓得臣子敬重(李斯·尉缭·王绾,冯劫等甚至是奸佞赵高)(记得《秦汉英雄传》里面的次反派闫乐就对嘲笑扶苏和蒙恬自裁的部下说过,他们的计谋能得逞,是因为扶·蒙二人对始皇帝的忠诚,这是他们永远不可能做到的),哪怕从未错杀功臣,敢任用人,而且作者能从只言片语的史料关注到汉代赵佗也许受“先人”嬴政之托,在南越之地保留了秦代制度和功业的痕迹,我真的佩服孙老,但他还是在生前布错了局,导致秦代功臣和嬴性子孙的基本全灭,就这一点,始终教人心痛。
      另外,可能真的是篇幅所限,我一直很期待政哥的幼年线(至少在赵国生活的期间)以及感情线,和成蟜·姬丹·荆轲·昌平君等人的线索没有提及,灭国之战虽然一国一章,但不免还是仓促了,有的线索我是不太赞同的。首先是对赵国的感情,一个敌国的公子,在赵国的待遇能如何?所以小说里将灭赵后屠杀当年欺负嬴政的人的锅给赵高背,逻辑也合理,但不如从更真实的角度来说是他的授意。对燕国太子姬丹,有同为质子的友谊到敌人,不如说是嬴政当年做质子痛苦记忆作祟。
      至于一直处于被八卦状态的感情线上,虽说不立皇后有一部分原因是公心,但孙老还是有点夸张,后宫不可能无六国王女的,而且就《秦谜》之类的书的推断(我个人更偏信于后者),因为华阳太后楚国外戚的关系,扶苏作为长子,他的母亲很大程度是楚国王室或者贵族,这条线索就能联系上成蟜(有名有姓记载的弟弟,二者虽然有竞争关系,但我觉得根据一些记载的话,二者关系是很特别的,甚至关于秦三世子婴,是有成蟜后代的推测的)和昌平君(表叔)叛秦投楚,包括后面的扶苏流放(我不敢轻易判断嬴政对扶苏的感情,派与蒙恬,是一种苦心吧,但也许也是扶苏身份有隐情的线索),而且是外戚干政的大问题上了;加上赵姬捅的篓子,让他失去了对女性的信任也不是不可能。由此解释,不立后,于公于私都合理。当然也有可能像孙老所说,他太忙了辄无时间沉溺后宫之事,这里还是要提,嬴政每天规定自己要批完定量公斤的公文才休息,真的是勤政的皇帝,所以胡亥选择做个逍遥玩乐的皇帝很大程度是怕像父皇一样劳累过度致早逝。所以,这个角度解释也有一定道理。
      最后是荆轲·高渐离·张良之类的刺杀行动,小说里也没有更多的笔墨再作描写,这其中涉及的故事我虽然如数家珍,但是没有必要再作更多的讲解,从迷信的说法而言,也许真的是祖龙转世,命数未尽(博浪沙刺杀和咸阳郊的刺杀是真的命悬一线);而荆轲嘛,作者从第一部就埋下关于其身世的伏笔,我还以为作者能多加塑造,结果真的因为篇幅有限没写,加上其好友高渐离,确实有可能是因为考虑到嬴政统治下的益处而自我了结,当然这样说的话艺术效果过强,可以再作讨论。
      嬴政这一生,功大于过。可这千百年里当诋毁层层袭来,总已经让人心里对他有了不是最真实的那一面的印象,似乎还是难以动摇啊!而对于执着于秦的人而言,不得万世山河,悄然逝于沙丘,一个伟大王朝决速崩塌,什么也不能改变,只能品尝着无声的苦涩,到底说不出不甘和无奈。“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最后还是变成了帝国绝唱,那一个总能掀起我心中涟漪的誓言......
      希望有识之人能再作秦帝国与中华文明的探讨吧,也向孙老致敬。以那句经典的话献给这一巨作吧——“于后世千秋万代,每一户人家的窗口,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6章 终章 千古一帝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