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序 ...
-
不知何时,意外的“结识”了大清王朝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的元后——清世祖废后(静妃),同时疯狂的“迷恋”上她。也许是被她的“迷”而迷了心窍吧。翻阅了许多关于她的记载,但得到的都仅是千篇一律的负面评价。因为几乎所有的史料对她的生平记载都来自那一纸废后诏书和《孝献端敬皇后行状》中顺治帝对她的评价。这两处,成了目前我们所知的她的唯一生平。但她是大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后,昭圣皇太后亲侄女,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元女,“丽而慧”。难道顺治帝对她真如史料所载的那么无情吗?我不信。
在顺治十一年三月前顺治帝有六位皇子皇女出生:长子牛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长女顺治九年(1652)三月十五日生;次子福全生于顺治十年(1653)七月十五日;次女和硕长公主,顺治十年生(生月不详);三女顺治十年(1653)十二月十三日生;三子玄烨(康熙帝)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十八日。
从皇子们的出生时间上看,顺治九年三月至顺治十年七月的一年零四个月间,没有皇子皇女诞生,而十年七月至十年三月短短八个月诞生了四个皇子皇女。按这时间往前推十个月,即顺治八年五月后至顺治九年九月间,顺治帝与诸妃之间往来较少,而年轻的皇帝当时应该是如汤若望所述“和一切满洲人一个样,而肉感□□的性癖尤其特别发达”,在顺治九年九月至十年六月间“制造”出四个皇子皇女足以表明这一点,但这也似乎是一种对郁闷的发泻,以至皇后(静妃)“见容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虽朕举动,靡不猜防”。估计顺治帝与皇后(静妃)之间的感情是在顺治九年九月前后开始降至冰点(以顺治帝对蒙古五妃的态度来看,可能皇后是在争吵时常拿多尔衮和蒙古的功绩刺激他),促使顺治帝有疯狂的废后之举,还为废后一事郁慊成疾,甚至博得皇太后的同情和支持。因此废后诏书中的“自册立开始,即与朕志意不协,宫阃参商已历三载”只是托词,不可信。顺治帝自已都承认“前废后容止足称佳丽,亦极巧慧”,可见皇后(静妃)容貌、举止及智慧在顺治帝心中非一般宫人可比。不难看出当时他对皇后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
皇后在顺治十年八月被废黜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顺治帝也只是把她从与自已平起平坐的位置上拉下来,让她不那么嚣张而已,没有把她废为庶人或庶妃,而是给了她一个封号,她依旧居于其他妃子之上。顺治生前有封号的妃子只有静妃、董鄂皇贵妃及悼妃(去逝后才追封),其余妃子皆为康熙十二年尊封或追封。由此便可推断废后(静妃)是除董鄂妃外唯一的侧宫主位,应该是居于东西六宫,而且是离乾清宫和养心殿最近的永寿宫(东西六宫皆有前后殿及偏殿,往往两、三名妃子同住,只有一宫主位才会用宫名称之),并非像传说的那样屈居于某个荒辟的角落。因此《董鄂妃行状》“今年春,永寿宫始有疾,后亦躬视扶持三昼夜,忘寝兴,其所以殷勤慰解悲忧,预为治备,皆如待今后者。后所制衣物今犹在也。”所指的“永寿宫”就是静妃。仔细体会这句话,可见顺治帝对静妃的感情非同一般。
清朝前期的一些历史迷团似乎也于静妃有关:董鄂妃崩时,顺治帝逾制将她追封为皇后、举行丧礼,有记载当时顺治帝已丧失了正常理智,所有人都无法阻止他的行为。但唯独不在董鄂妃的谥号中加天、圣二字,这说明顺治帝对嫡、继后分得非常清楚,为什么?若说顺治帝是因为孝惠章皇后在,借口合理,但孝惠章皇后崩时,大学士们在上皇后谥号时没有系世祖谥号“章”,且未多上徽号(可能指天、圣二字),以至康熙帝雷霆大怒,连改数遍,至到满意才罢休。这等于众大臣不承认孝惠章皇后的嫡后地位,事实上孝惠章皇后的嫡后地位是康熙帝争取来的。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认为的嫡后是谁?
乾隆帝皇后乌喇那拉氏,逝后屈葬于纯惠皇贵妃的陵墓之中,无陵寝,无祭享。若不是后来东陵被盗,根本不可能发现她的地宫。乾隆帝之所以可以这么做,是否有前例可寻?如果是,那废后(静妃)应该就是前例,但清东陵除孝陵外所有陵墓无一幸免都因曾被盗。那么静妃呢?
她生于何年?逝于何年?葬于何处?被废后生活如何?这些目前看来都无处可考,只能将一些看似与她无关的史料拼凑,相信历史会留下了点滴属于她的痕迹,以慰芳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