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月娘传 ...
-
月娘传
——有关昭君三嫁未死的设想
人物关系简表
王政君:汉元帝后
王莽:汉元帝后之侄
呼寒邪单于、复株累单于、搜谐若鞮单于是昭君先后三任丈夫
序章
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卒。次年,宁胡阙氏饮鸩而亡。
雨淅淅沥沥下了整夜,窗外竹叶上的雨化成碎珠不断跳进屋来。月娘睁开眼,天刚蒙蒙亮,远处似有鸡啼。回想起梦里少女如泣如诉的模样,月娘摸着脸上凸起的伤疤,心里绵密密地疼。
起床梳洗,背上箩筐,上山采摘一些野果时蔬,回来做些女工,这是月娘一天全部的生活。这样的日子,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竟也忘了过了几个年头。每每回想起往事,月娘觉得就像做了一个好长的梦。
月娘是很多年前突然来到这个荒僻的小村落的。当时她带着一儿一女,据说是家乡发了洪水,闹了饥荒,父亲死了,家人散了,不得已逃难出来的。
说起月娘,村里人很是同情,同情他们娘仨这可怜的遭遇。所以起初有些热心肠的村里人会送去一些鸡蛋、果子什么的,可月娘却是不收的,怎么劝也不收。不只如此,村里人渐渐发现,月娘虽然对待他们向来客气有礼,但却也生不出热络的感情。日子久了,他们对这娘仨的关注也就淡了。
又过了几年,月娘的女儿云当与邻家丧母的光棍好上了。月娘也没反对,只吩咐他们找个合适的日子时辰定下来,安稳过日子。倒是月娘的儿子这许多年一直未娶,小伙子长得丰神俊朗可惜是个不爱说话的,村里人私下以为这儿子真是随了他娘。
山里一入秋,雨就缠绵起来,滴滴答答敲在人的心坎上。月娘又梦见她了,这次竟看不清脸,只听得一声声“云儿想您”,直唤得月娘愈来愈清醒。她坐起身怔愣了一会儿,挑起床头的灯缝补起来。
窗外的雨,仿佛知道人醒了似的,越发肆无忌惮地吵闹着。
一
公元2年,王莽示乌珠留单于遣昭君女须卜居次入侍元帝后。
王政君时隔多年再次见到这样一张脸,有些恍惚,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好像都要翻涌出来。
“姑母。”王莽在她近前悄声提醒,她才回过神来。
再次仔细打量那阶下的女子,王政君觉得这女子和她母亲也没有那么相像,只是举手投足间都透着她母亲的神韵。
“听说你汉名叫云,哀家以后唤你云儿可好。”王政君看着面前女子得体有礼的应答,思绪又飘回了当年。
依稀记得,那女人面圣时也是这般不卑不亢。王政君本是很同情她的,或许是因着同为女人命运身不由己的感同身受,又或许是为那女人的容颜而可惜感慨。可谁能知道,就那短短一面,竟叫刘奭(元帝名)那个软弱虚伪的痴情种念念不忘,后悔莫及,愈加郁郁寡欢,王政君现在想想都觉得讽刺。
当年,那稽侯栅(呼寒邪单于名)为着自保求娶汉室公主,冠冕堂皇地说要与汉室永修秦晋之好。元帝不屑,又不好当面折辱,便叫人从那些宫女画像中挑个丑些的敷衍于他。可谁知这画像里的原是个绝色佳人,元帝郁结,竟在美人出嫁后将一众画师推出斩首。那个向来仁和柔懦的帝王,竟也有冰冷铁血的一面。
王政君当时说不上有多怨恨,但却有满腔的不甘。她虽是被元帝选中的,但却一直不得其宠幸,后来生了儿子,也不见元帝心里有多重视她。那美人出塞后,元帝对她更是冷言冷语,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自己虽贵为皇后,但却不及一个庶民出身的小宫女对元帝的触动来的多。王政君自认自己长得不差,她也曾做过宫女,于是她不禁想,自己若是那个出塞的宫女,元帝又会如何?有时想得多了,王政君都觉得自己矫情又可笑,她不是那个宫女,她们很不一样,她早就不是能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后来元帝死了,王政君成了太后,便很少会想起这些,久而久之,连心底的那点不甘也消散了。
她现在位高权重,王家也受她提携,官运亨通,富贵无极。虽说小辈们有的骄奢放纵了些,但她的侄儿巨君倒是个好的。
王政君看着面前女子温良的样子,觉得她和巨君的性子很像,同样的谦和有礼,定也是个极孝顺的。
长乐宫外的蝉咧咧地叫着,一派生意盎然。
二
同年,因边境冲突,车师国王姑居、去胡来王唐兜投胡,致王莽与胡交恶。
须卜云觉得王莽真是与众不同。
他身在王家这样显赫的门户,却谦恭俭让,礼贤下士,丝毫不见贵族子弟的纨绔之气。他是个能做大事的,但私下又很孝顺体贴,对自己的姑母多加陪伴,有时费尽心思就为了讨老人家欢心。往日母亲曾说汉室男儿博学多才,温文尔雅。须卜云想也不过是如此。
想起母亲,须卜云不免又要一阵伤怀。母亲的痛楚,她是知道的。
那时候,哥哥正值青春年少,经常跟着父亲叔叔或者一众同龄的兄弟出去骑马、射箭、打猎、斗勇,好不快活。而妹妹还尚在襁褓,大多时候都跟着奶母。须卜云喜静,没那么多朋友,所以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跟在母亲身边。
须卜云只记得那时母亲会一边做着女工,一边跟她讲一些汉室的故事,偶尔还会教她写字和跳舞。须卜云那时候觉得母亲和父亲一样,是无所不能的。
只是有一晚,她起夜,突然听到女人压抑的哭声。她好奇地凑过去,不想却窥到了母亲脆弱不堪的模样。母亲为什么哭?彼时的她不明白却也不敢问,只是悄悄地留了心。
于是,她开始发现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比如母亲在提到汉室时,复杂又深情的眼神,微红的眼角和微微颤抖的指尖。她缠着母亲教她学汉字,只为了能偷偷地翻阅母亲床头的那一箱竹简。她装作不经意的样子去打听母亲以前的事情,收获颇丰。她好像从撞见母亲哭泣的那一刻起,飞速地成长起来,连一直说自己是小姑娘的母亲,最后都温柔地望着她,说:“我的云儿长大了。”当她终于能理解母亲时,她出嫁了,为了政治。
后来父亲归天,须卜云还没从悲痛中抽出身来,就又开始担心母亲,她经常陪在母亲身边,就像回到了小时候。但悲剧还是发生了,母亲在新婚当天的夜里饮鸩而死。
须卜云再见到母亲时,灼人的火浪仿佛要将天燎出一个窟窿。后来,哥哥打猎时被野兽攻击掉下山崖,妹妹前去寻找也下落不明。须卜云觉得,当时她真应该纵身跳进那火海里,与母亲作伴,也不至于如此无依。但她有所牵挂,一如她的母亲。她的奢儿需要她,母亲用一生换来的和平她想守护。
入冬了,昨夜的一场雪让整个皇宫都变得朴实而肃穆。须卜云觉得太后近来愈发慈祥温和,对自己更是多加照抚。
太后经常会与她话家常,王莽有时也会陪在太后身旁。提到母亲的死和兄妹的下落不明,太后娘娘会摸着她的脸轻声说:“好孩子”,呼出的白气惹得须卜云眼热。每当这时候,王莽就体贴地退居一旁,这让须卜云很是感激。
须卜云知道最近王莽与族人交恶,她想帮他,可谁知聊着聊着就又聊到母亲。王莽不知在思考什么,神情有些古怪。须卜云问他,他却只道无事,让须卜云好生照顾太后,他可能要离开一阵。
须卜云想王莽应是心里有了成算,便也不再叨扰,施礼回长乐宫。
最近的天总是阴郁着,偶尔会有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洒下来,可顷刻间又不见了。
三
当那个年轻人找上门来的时候,月娘正给外孙做一件小衣。
他身上有粗布衣服掩盖不住的气宇不凡。月娘站在儿子身后,只觉得心突突地跳。
终于,“王莽拜见宁胡阙氏。”月娘听见他说。她脸上陈年的伤疤隐隐作痛起来。明明是个看起来温和有礼的年轻人,可月娘却只觉得冷,冷酷,冷血。他侃侃而谈,言明利害,谈笑间牢牢锁住了她和儿子的七寸。月娘看见他眼底志在必得的光,像极了那个带她出塞的男人。
她出塞时还不叫月娘,她有另一个名字——王嫱,或者说,是世人所熟知的,王昭君。
稽侯栅比她大了很多,对待她几乎像对待女儿一样宠着,封她做他的阙氏,照顾她的起居。那时候,她觉得在这里比在那冰冷寂寞的汉宫要好得多。可时间一长,对于家人、家乡的思念和身体的各种不适开始轮番折磨她。
她经常夜里梦醒痛哭,这时候稽侯栅就会将她搂在怀中,唤她“嫱儿”,告诉她,是她换来了汉胡的和平共处;又或者告诉她,因为她,她的父兄都很受朝廷重用。月娘想,她那时应该是从心里依赖着那个男人的,不然她怎么会信了他的话,真的活在了骄傲里。
直到两年后稽侯栅去世,那个曾经叫自己母后的人来求娶自己,月娘才觉得恍然梦醒。她上书汉室,请求回朝,却只得到“从胡俗”的回应。她拿着诏书,感觉整个人泡在布满浮萍的冰凉的河水里,寒冷又恶心,她心里闪过许多个念头,可又想到了一张肉嘟嘟的脸,她咬咬牙,把尊严和眼泪一并藏进诏书里。
当昔日的长子真的变成自己的枕边人,月娘望着蒙古包顶,久久睡不着。她想,亏她在爹爹跟前读了这么多年书,真是白读了。从古至今,什么时候两邦建交会是因为一个女人,只是双方各取所需罢了。和亲的婚姻不过是块遮羞布,和亲的女人也不过是颗棋子,更何况她出塞前只是个宫女,于是就更加微不足道,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
好在雕陶莫皋(复株累单于名)与她年龄相仿,待她很好,婚后的生活也还算幸福,还先后生下了云儿和当儿。前者温顺懂事,后者活泼可爱。月娘看着自己的儿女们,觉得不虚此生。可老天就像故意作弄她一样,她与雕陶莫皋的婚姻生活只持续了十一年。他死了,王位按照约定传给了他的弟弟且麋胥(搜谐若鞮单于名)。
月娘清楚地明白自己将面对什么,她决定最后赌一把,再次上书求归,得到的是意料中的答复。
云儿那时候一直陪着她,月娘觉得欣慰,她的大儿子已经成年,很有主见担当;大女儿已为人母,越发成熟稳重;小女儿虽还未说婚事,但哥哥姐姐会照看她的。
月娘想,她终于了无牵挂。
与且麋胥大婚的前夜,她吞下了毒药,但却被且麋胥派的人救了下来。他说可以设计放她离开,前提是必须带走伊屠智伢师(昭君之子),为了他自己的儿子。月娘想到儿子的前程,犹豫了。可没想到新婚当天,儿子和小女儿竟一同来到新房劝她离开。于是她便“死”了,儿子与女儿也相继“下落不明”。且麋胥承诺,会好好照顾云儿。之后,她与一儿一女平静隐忍地生活着,许多年都未再生波澜,直至今日。
月娘看着面前的男子文质彬彬,嘴巴一张一合说得却是要用儿子的命去成全他的野心。月娘久违地情绪失控,几欲扑上去撕烂那男子的嘴。儿子拦住了她,对她说:“交给我吧,娘!”儿子的眼神一如当年在新房里一样让她安心。
那男子与儿子谈了好久,月娘把小衣做得乱七八糟。
儿子回来后欲言又止的表情,激得月娘一针扎在了食指上。她时隔这么多年后,又一次哭嚷起来。可儿子的眼底像是有一簇火苗,熬煎着她的心,他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这么有生气。月娘妥协了,她幽幽地说:“你不愧是你父亲的儿子。”
一样地温柔,也一样地有野心。
四
寒意还没有退去,嫩黄的迎春花却已经迎风开放,像个无畏的勇士。
云当起身摸摸儿子肥嘟嘟的小脸,迎着朝阳在灶台前忙活起来。
哥哥已经离家两月有余,至于去了哪里,云当也不知道。问母亲,母亲却总是沉默地做活不理她。
后来许是被她问得烦了,母亲停下手中的活,看着她说:“当儿,娘这一生都渴望有人尊重我,成全我,可我最终也没等到,”说着,母亲又开始绕线团,“如今……如今这样,是你哥哥自己的选择,我想成全他。他……他有他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能做的就只有等。”母亲吐了一口气,慢慢地轻轻地说,“当儿,我相信你哥哥会回来的……”
云当最后也没明白哥哥去哪了,只是她分明看见,有一滴泪从娘的眼眶里掉出来,顺着伤疤一路向下碎在线团上,绽出一朵花。
后记
一、关于剧情的走向
“昭君未死”是我的老师即兴布置的一份作业,第一次写小说,拿出来分享一下。
针对这个题目,我搜集了一些资料。关于昭君的死,网上的资料大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昭君寡居闺中,幽怨而死;一类是,昭君不堪三嫁,服毒而亡。
我不想把昭君塑造成一个怨妇,也不想太违背历史。我不相信她在远离家乡多年,甚至已经成为汉室的一枚弃子时,与两任丈夫死别后,儿子因王位继承问题被杀的情况下,还可以振作起来。那样的话,对于王昭君的各方面都要求太高了,我希望我笔下的王昭君是坚韧的,却也应不失女性的柔软。
于是我顺着第二种思路展开联想。我发现,昭君若不死便要继续嫁下去。我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写,无非是年过30的她继续嫁,继续生,不断放弃自己的伦理原则,最后变得麻木。时隔多年,已经是两任匈奴王阙氏的她还要继续任人拿捏。那太悲惨了。所以,我设计了昭君的假死,我想放她去过另一种生活。
最开始我的大纲是,昭君带着一儿一女过田园生活,最后因缘际会又和已经出嫁的须卜云相逢的圆满故事。可浏览的资料越多,我就越觉得不可能实现。昭君脱离了政治身份,只是一个知书达礼而又手无寸铁的妇人,想求圆满,就会牵扯太多人和事,而我还是想忠实于昭君出塞的故事本身。所以,便有了这篇故事,一篇算是由四个女人的精神世界拼搭嵌合出来的故事。
二、关于昭君的一些设定
“月娘”的“月”字来自昭君的乳名“皓月”。
“宁胡阙氏”是昭君在嫁给呼寒邪单于时的称谓,她改嫁复株累单于是否会有新的称谓,我没查到相关的资料,无从得知,于是沿用。
昭君自小读书习字,应当是与当时的大多数女性有所不同的,会更有自己的原则和主见,所以她的逃离在我看来是一次有关女性尊严及命运的抗争。她在二嫁时觉醒,在三嫁时完成了自己的委曲求全的反抗。但在儿子与女儿之间,昭君还是更倾向于为儿子牺牲,这应该是骨子里去不掉的东西。
三、关于称呼
首先,故事里的王政君和昭君分别是汉室和匈奴最尊贵的女人。所以我觉得她们在心里称自己的丈夫,是可以直呼其名的。王政君打心眼儿里看不起匈奴,所以更不可能称其单于。
其次,在两个女人的内心独白里,还要称自己的丈夫汉元帝,或某某单于,太有距离感。更何况,昭君曾把她的第二任丈夫和第三任丈夫看作儿子。
四、关于历史片段
正文中,有三个短小的历史片段,除了昭君饮鸩而亡是我加上去的。其余的都是真实的。我由这三个片段串出了这个故事,其中也有我创作的部分,所以故事并不是完全依着历史的脉络在发展,只是走了个大概。
对于一些历史上记载非常模糊的人物,比如昭君的小女儿,我改写了她的结局。
汉元帝后王政君在我看来也是个可怜的人物,被父亲利用,背负“克夫”名号被世俗抛以白眼,成为帝后却备受冷落,最后被侄儿欺骗,幽愤而死。所以我对她的形象稍微做了一点美化。
五、最后
文中的其他细节,不再做一一解读,非常感谢您能看到这。这是我第一次写故事,可能会有不周到不合理的地方,还请海涵,我也会虚心接受有建树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