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 5 章 ...
-
即将到来的知青对沈岫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最多不过是有几天沈父因为和村干部讨论如何安置这些人回家晚了,顺带沈家开饭的时间也往后推了一点。
开学之后正式上课,沈岫大半的精力都放在备课上,以及批改作业上。但其实也没怎么占时间,毕竟小学的课程难度也就那样,实在算不上难,更何况沈岫教的是三年级的学生,这个年级的学生已经不像刚入学那会儿一样懵懵懂懂,已经稍稍养成了一些学习习惯,不至于要沈岫手把手地教。
至于作业,更是简单了。这时候还没有后世那些层出不穷的试卷,练习册。学生们的学
习资料只有一本教材,包含了课后习题的教科书,既是学生们的教科书,也是习题库。老师们布置的作业直接就是课后的习题。
一个班上的学生也就那么多,确实用不着沈岫费多大的功夫。
因此,在沈家,沈岫是肉眼可见的清闲。拿沈安家的话来说,他妹妹教书之后简直比上高中那会儿还闲得多。
这会儿已经收割了稻子,田里闲置下来,但离播种下一季的稻子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很短,地里不能种其他的作物,但花生番薯这些粮食还是要照顾的,村里人还是有的忙。
因为担心水渠的淤泥堵塞,村里一般会趁这段时间修整水渠,把上半年淤积在水渠里的泥沙挖开,堆到田垄上,这是一项力气活,累人得很,大多数时候只有身强体壮的男人才会被安排干这个活。不过公分也是最高的,有些壮年妇女为了补贴家计,有时候也会自动参与进来。
沈父是支书,这几天都在盯着他们干活。事关下半年的水利,村里都很上心,得防着有人浑水摸鱼。
等沈家安出差回来了,沈父依旧忙碌。沈家安对此心里有数,每年村里都要挖两次水渠,年年如此,也是这样才能把村里三条水渠维护得这么好。
吃过了晚饭,一家子在堂屋里叙话。
沈家安先问过沈岫的工作情况,这才跟沈父打听他最感兴趣的知青的事情。
“爸,不是说知青过几天就到了吗?怎么我都回来会没见到人”沈家安一直是个好奇心旺盛的小伙子,这一点从小到大都没变。他长这么大,还没见过知青这个物种呢。虽说他也知道知青,也就是知识青年,跟他初中高中的同学没什么两样,也就是读的书多了一点,但,重点是,据说这批知青来自五湖四海啊,此处画重点。他沈家安也是出过省的,但最远的一次也就到过闽省,其他地方还是一片空白。
这已经算得上见多识广了,不少人一辈子连自己省城都没到过。
沈岫笑着说,“你当人家会飞不成,据说知青都是坐火车过来的,人家火车什么时候到,他们自然什么时候到啊。”
沈母也说道,“你急什么,你爸说了,明天他们就到了,知青办已经通知村里明天派人去接了。是吧,他爸?”
沈父点头,对沈家安说,“既然你回来了,明天你代替我去吧,跟你胜伯一起,听你伯的话就行。”胜伯就是沈胜,他们上村村长。现在不兴叫村长了,叫队长。
沈父跟沈胜还是隔了几房的兄弟,打小一块长大,感情好的不行,沈家的孩子对沈胜也熟悉。沈父派沈家安替自己去,一是村里的农务忙,他分身乏术,叫儿子替自己去,一个队长加村支书的儿子,这待遇也算是看重了。再一个就是,让二子给老哥哥打个下手,分担分担。反正他这儿子闲着也是闲着的,人又活泛,可以跟这些同龄人好好打交道。
天黑了,沈岫点上油灯,提着灯放到桌子上,对沈家安说,“哥,明天你什么时候出发,叫一声我,我跟你们一起去。”
“你去县里干嘛,有事?”沈家安好奇,秀儿一贯不太爱动弹,能窝在家里基本就不会出门,不跟村里同龄的小姑娘整天嘻嘻哈哈在外头疯玩,这会儿主动提出要出门实在让他惊讶。
沈岫一眼就瞧出沈家安心里转悠着什么念头,能说什么,什么都不能说,是她不想出门吗?不是,也不看看他们到县里就要一个多小时,就算有自行车,泥路也颠簸的要死。这年头物质不发达,就算是县里,也没什么好玩的,好吃的。对沈岫来说,出门是一点诱惑力都没有的。
“我估摸着我之前投稿的文章的稿费已经到了,去拿钱不行?”沈岫说。
她这样一说,其他人就明白了。说起稿费,他们都知道沈岫从上高中开始就给杂志报纸投稿,过稿率还很高,每个月都收到稿费。不过由于沈父一向喜欢闷声发大财,也没有宣扬什么,只是第一次拿到属了沈岫名字的报纸时,兴高采烈地请了自己老哥们沈胜吃了一顿饭,喝醉了拉着人家的手絮絮叨叨了半天。
那些稿费沈父也没过问,就让沈岫自己拿着,自己用。在他看来,沈岫一个月能有一篇文章过稿就不错了,稿费也不会太多,就算让孩子自己拿着也没什么。
不过知道沈岫又过稿了,沈父和沈母还是很高兴的。
沈父直接给沈家安包揽了下来,“没问题,明天叫你哥跟你一起去。等你哥哥接完人,你们再一起回来。”又跟沈家安说,“你明天骑车带着你妹妹,也省的走路了。”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沈家安还能说什么,只能答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