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二章 ...
-
这天阳光正好。竹林旁的一枝杏花开了,发了几粒洁白的花骨朵儿,微风里摇摇曳曳,左清鸿便将它折下来,用师傅生前最喜欢的一只甜白瓷瓶贡在他的墓前,又倒了一杯去年酿的梨花白在墓前的土地上,就当是给他报春了。
老爷子一生风雅,就连到地下去也要折腾的弟子不得安生。临死前还要左清鸿按照时令给他折些四时风物供上。
就不能好好活着自己去看嘛。
左清鸿在朱谊墓前盘腿坐下,屁股底下的青石板有点凉,石质细腻润手,是他和江也花了一个月从深山中选出了打磨好给师傅修墓用的。师父不喜虚名,所以墓碑上只有“朱谊之墓”四个字,并一只正在盛放的梅花罢了。谁知第二年,师父的墓上倒真的发出一株梅树来,枝条幼嫩,高不盈尺。不过一指粗细,看上去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左清鸿估摸着是老爷子之前贪嘴吃了梅子,梅子的核便在他身上发出了芽。
左清鸿想这些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悲伤的感觉。老爷子早就说了,等他死了,就把他埋在江边的梅树下,给梅花做养料。到时候那株梅树开出来的每一朵花都是他。代他看尽世间风物。这对于爱梅成痴终生不娶的老爷子来说,也算是一个好的归宿。谁知在他走的前一年,那株梅树竟然死了。当时老爷子得知这个消息时,长叹一声,自此封笔,不到一年也仙逝而去。
他去世之前,让左清鸿和江也将他养的鹤全部放归山林。在最后一次被放飞的时候,鹤群在朱谊的墓的正上方盘旋鸣叫。整个九嶷山都回荡着他们的哀鸣。鹤群徘徊不去,整整三日才离开。
左清鸿想着一些有的没的,嘴里也有一道没一搭的说着。
“师父,我捡了一个人回来,师兄说他不是好人,我不这么觉得。”
“师兄可能是因为他没有那个人长得好看才这么说。”
“这是去年酿的梨花白,味道挺好,您尝尝?”
“还有一个月我就要下山了,我会让师兄常常来看您的。”
“……”
沉默了片刻,左清鸿才小声说道:“师父,我好想你啊。”
有清风穿竹而过,带起潇潇竹吟。朱谊墓上的梅树摆了摆叶子,像极了小时候朱谊摸他头时的样子。
春天到了啊。
————————————
师父的灵感来源是林逋。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汉族,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林逋善绘事,惜画从不传。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而清劲处尤妙。长为诗,其语孤峭浃澹,自写胸意,多奇句,而未尝存稿。风格澄澈淡远,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摘自百度“林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