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第22章 ...
-
除夕当日,苏府早早就换了门神,贴了春联,挂在大门上的桃符也新油了漆。檐下挂着大明角灯,正门大开,两边抄手游廊俱挂红纱宫灯,到了傍晚灯烛齐点,映照的整个院子朱红一片。
合欢宴摆在了正厅,用过饭,众人围在正堂说话。窗棂上新糊了绿纱,当地放着象鼻三足掐丝珐琅大火盆。苏老夫人换了一身暗红色八宝纹襕衫,坐在正中一张紫檀木透雕罗汉床上,笑呵呵的给孙子孙女们分发押岁钱。
柔嘉得了一只青花绿织锦荷包,打开一看,是两对倾刻精细的金锞子,一对梅花式的,一对海棠式的,小巧玲珑的,倒是很好看。
因着要守岁,苏老夫人吩咐孙妈妈把马吊拿了出来,在西次间摆了一张四方桌,众女眷都挪去了那里。小厨房做了点心送过来,摆在一旁的高几上,红木攒盒里放着花生瓜子、糖果蜜饯等物,柔嘉就坐在林氏旁边一边捏盐津梅子吃,一边帮她看牌。
这会子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只听得巷子里传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苏陟带了苏鹤清和苏鹤济去院子里放烟火,苏柔谨早就坐不住了,听到声响就拉着柔嘉出了正厅。
屋子里暖融融的,乍一出来北风扑面,冷气嗖嗖往脖子里灌,蔷薇和紫芝跟在后面拿了斗篷和手炉出来,柔嘉披上斗篷才感觉暖和了些。‘蹭蹭’几声响,花筒里绽出明亮的光芒,在半空中散开,犹如流星一般缀下来又慢慢消失在黑漆漆的夜色中。
柔嘉仰头望着烟花在空中消散,忍不住朝英国公府的方向望了一眼,想来这会子应是吃过了年夜饭,在亭榭里联诗猜谜。
她想起那日永宁郡主问徐凤卿的话,也不知大过年的他去蓟州做什么,身边可也有人陪着?
柔嘉想到这里不由蹙了蹙眉,徐凤卿怎样又关她什么事。他堂堂一个侯爷,身边恭维之人众多,哪里要她来操这个心。
柔嘉有些气自己,转身正要回屋里去,却见苏鹤清朝这里走了过来:“嘉嘉,你跟我来一下。”他朝她招手。
柔嘉便跟了上去,苏鹤清步子迈得大,没几步就走到了夹道那里,苏鹤清停下来等她。柔嘉连忙小跑着跟上去,问道:“哥哥是有什么事吗?”
苏鹤清见她梳着桃心髻,鬓边簪了一支赤金凤镶红宝石的衔珠钗,毛茸茸的白狐毛贴在脸上,倒是比前些日子圆润了些。他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说道:“有东西送给你,跟我来。”
两人沿着夹道过去长松院,门口点了绰灯,几个小厮正在偏堂里打闹,传出来一阵嬉笑的声音,看到院子里进来两个人,都连忙噤了声。听雨推开房门出来,见是苏鹤清带了柔嘉过来,惊讶的道:“公子怎么这时候回来了?”
往年二公子都是要在正厅守了岁才回来的,他们就和正房院子里的几个小厮约了在一起吃酒。二公子最不喜身边的小厮吃酒了,这可怎么办?听雨有些忐忑的跟在后面。
苏鹤清闻到听雨一身酒气,皱了皱眉,却也没有出声责怪,只道:“莫要吃多了酒误事,我回来拿个东西,你去吧,这里不用伺候。”
听雨见二公子并未责怪,心中窃喜了一番,这才退下了。
苏鹤清带着柔嘉进了书房,从多宝格里拿出一个雕漆红木盒子。柔嘉接过来,问道:“这是什么?”
“送给你的礼物,看看可还喜欢?”苏鹤清笑着道。
柔嘉眼眸一亮,冲苏鹤清笑了笑,把手炉放在炕桌上,这才把盒子打开,见里面放着一对赤金累丝海棠钗,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做工倒十分别致,只怕花费了不少银两。
柔嘉低着头,半天没有说话。苏鹤清还以为她不喜欢,问道:“可是不喜欢这个金钗?”他记得苏柔嘉一直都很喜欢海棠花,就想着给她买个海棠簪子,挑来挑去总是不太如意,他就自己画了图样,请了长安街王氏金银铺的老师傅,费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才打好。
他脸色有些黯然,面上还是带了笑意,说道:“等过几日灯市,我带你去街上挑两对簪子吧。这个金钗你若嫌不好看,叫丫头拿到外头倾了也行。”
“倾了做什么,这么好看的金钗,哥哥一定挑了很久吧,多谢哥哥了。”柔嘉把盒子盖上,像宝贝一样捧在怀中,又道:“只是哥哥送了我这么贵重的礼物,我好像什么都没有准备。”
苏鹤清闻言又笑了起来,声音格外温柔些:“你不用送我礼物,在家多练些字帖就好。我们回去吧,等会子祖母见不到我们,又要叫人出来找了。”
柔嘉虽听他这样说,但心里打定了主意,想着等下回去街上的时候挑一台端砚送给苏鹤清。
回到正房大院,已经是亥正了,又在正厅里坐了半个时辰,众人才各回了院子。柔嘉早困得两眼睁不开了,回到棠棣院,洗漱了一番就歇下了,二日一早又要早起拜年。
苏陟带了苏鹤清去了外头贺节,近邻都过来拜访苏老夫人,柔嘉被林氏叫出来见人。她在外头的名声不好,大家也都是知道的,存了几分好奇,也有几个不屑的,可一见到人儿出落得娇俏明丽,又都唏嘘起来,却也不敢当着苏老夫人的面叹息,只拉着柔嘉的手夸道:“……三姑娘真是百里挑一的美人儿。”
柔嘉出身侯府,后来又嫁到英国公府,见的世家的太太夫人多了,岂又看不出这些人心里面是怎么想的,她面上带着微笑,行事得体,又仪态大方,倒是很得几位官家夫人的心意,转着弯子从林氏那里打听柔嘉定亲的事。
林氏又岂是圆滑之人,三两句就被问了出来,苏老夫人就阴沉着脸说她:“人家问你,你也不必字字句句都要回的。”
林氏有些不解的道:“我瞧着他们是想给柔嘉说亲,这些本来也没什么不能说的。”
苏老夫人觉得她迟早有一日会被二房的人气死,她强忍着怒气说道:“你难道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若是真把柔嘉嫁给那样的人家,你可放心。”
一个王大人家,从九品的钦天监五官司晨,夜夜在青楼厮混;一个冯大人家,认了宫里的太监为干爹,才捐了个从六品的镇抚,却娶了九房姨太太,还仗势打死过人。
林氏坐在交椅上想了想,出了一身的冷汗,自此之后再有太太夫人问起柔嘉的亲事,都只按苏老夫人跟她说的推脱道:“我这二女儿年纪还小,还想留她在家中多住两年。”
过了初七初八,前来拜访的人才少了些,苏老夫人拘了三个小姐在安僖堂跟着绣娘学女红,苏柔淑年纪还小,绣娘主要教授的对象是已经十四的苏柔嘉以及十三岁的苏柔谨。
柔嘉从前在侯府里也学过女红,只不过侯府的绣娘教的是蜀绣,而苏府的绣娘教的则是湘绣。柔嘉以前不曾绣过湘绣,初学时绣的并不好,针脚过密,又或者过疏都不行,她中午跟着绣娘学半日,下午就坐在棠棣院的临窗大炕上练绣货,几日后倒堪堪能绣出一朵海棠花来。
绣娘就夸赞柔嘉有天赋,柔嘉却知这是她往日里做针线积累出来的,绣娘和苏老夫人夸她时也就腼腆一笑,并不骄矜,苏老夫人看在眼中,心中暗赞。
苏柔谨是个坐不住的,拿着绣绷绣一段时间就往外瞧一瞧,看到苏老夫人的眼神又连忙低下头,可是难为了她。好不容易熬到正月十五这一日,苏老夫人才松了口,答应她们去长安街逛灯会。
天刚刚暗下来,苏柔谨就带了丫头婆子过来了棠棣院,柔嘉正靠着窗做针线,小丫头挑起帘子,苏柔谨走了进来,她打扮的很是俏丽明媚,穿了一身粉红妆花缎棉袄,外罩鹅黄褂子,催促柔嘉赶紧换一身衣服。
柔嘉见她着急的模样,便回内室换了一身大红缎缠枝莲花妆花缎棉袄,葱黄绫十二幅湘裙,还是梳着桃心髻,戴了珠花,在发间插了除夕那一日苏鹤清送她的累丝海棠金钗,又带了两只玉石耳珰。
大周皇朝每年上元节都会在长安街举办灯会,官府还会制造巨大的花灯,百姓们提着花灯竞相出游,街上还有鼓吹、杂耍、弦索。
前院的管事已经套好了马车,正在大门口等着,苏柔谨和柔嘉上了一辆马车,直奔长安街而去。到了街边,早已人山人海,只见各处路两边商铺林立,都挂着各色彩穗灯。
车夫在沁水桥畔停下,柔嘉和苏柔谨下了马车,便直往承天门的方向过去,远远的就看到那里摆着鳌形形状的巨型花灯,还有舞狮的队伍,街道两旁有不少卖花灯猜谜底的小摊,捏泥人的手艺人,在人群里来回走着的则是卖冰糖葫芦的小贩。
越往里走人就越多,比肩接踵的,也有不少官家小姐,手中都提着一盏莲花灯,苏柔谨看到就拉着苏柔嘉去买灯笼,她走的快,一下子挤到了前面去,手却还紧紧拽着柔嘉。
柔嘉觉得手臂被扯的生疼,后面的人群又挤了上来,推搡之中差点摔倒在地上,身后一个有力的臂膀及时扶住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