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自掘坟墓 ...
-
下午两点二十分,贝林琪已经赶到王思成家附近。
昨天晚上,浦南下了一整夜的雨,中午的时候天气还不明朗。她害怕堵车,所以提前打车过来了,结果路上居然出奇地顺畅,于是,她就提前四十分钟到达了目的地。
王思成住在三环浦南商业银行的家属楼,这是一个80年代的小区,很多墙面在几十年风雨的冲刷下,显得老旧且沧桑,有的甚至露出砖色。很多老住户都已经搬走了,一直留在这里的寥寥无几。
“一直以为王思成是个挺有名气的大作家,就住在这么老的小区?”贝林琪还是有些不敢相信,在她心中,能成为父亲榜样的人,应该是名利双收吧,虽不至于腰缠万贯,但最少也应该住在低调奢华有内涵的高端别墅区吧!
时间尚早,贝林琪想着可以巡视一圈,毕竟现在的任务是与王思成沟通,那就对王作家了解再多也不为过吧!
她四处一探索,发现小区门口的槐树下,一个小推车上面摆满了各类书籍,是一个流动小书摊。
贝林琪不自觉地走了过去,自从入职东岭社,她对书不知道多了多少兴趣。尤其是,与东岭社有关的,都会让她留心一下。看书先看书脊,有东岭字样的就会先拿出来瞧瞧,然后翻开版权页,看看是不是自己认识的编辑。
摊主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小伙子,头上一顶鸭舌帽,上身穿一件褶皱的休闲西服,腰间挂一个腰包。他挤眉弄眼地,不时地向过往的行人打招呼推销。
书摊上,各类书分门别类,但摆放有些杂乱,看印刷质量也是良莠不齐。
贝林琪快速地浏览起那些置于上方的图书,一眼就看到了《浮沉岁月》,便顺手将其抽出——这样也能邂逅,看来自己与此书缘分不浅啊!
与贝林琪同时围着书摊的,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大爷,仪态安详,一尘不染的白色衬衫和休闲裤显得素净。他把拐杖靠在槐树边,慢条斯理地翻动着手中的厚书。
“大爷,您看的可是好书!《激荡年华》啊,就一本了!”鸭舌帽吐出浓重的北方口音。他最会看人说话,瞧见大爷似乎对手中的书爱不释手了,便见缝插针似地及时推销。
《激荡年华》?好熟悉的名字,贝林琪马上意识到,这不是那本与《浮沉岁月》并称的书?不就是那本在书间香露被穆尘抢走的书吗?
“大爷,看您也是从国家单位退下来的老干部吧,看这书,肯定有共鸣!根据我的卖书经验,很多文化人特别喜欢这本书。您是浦南银行退休的吧?”鸭舌帽感觉有戏,就跟老人套近乎。
老人微微一笑:“呵呵,这你都看出来了?”
“那是,我是火眼金睛啊!一看您就是看书的主儿,这本书别看是十年前的,比现在出版的书强多了!真的,这可是我这小书摊的主打产品。人家那商战写的,出神入化,锣鼓喧天,特别励志,我就经常翻。”顿了顿,鸭舌帽继续说:“别看我这书摊小,将来也会做大做强的。”
看到老人笑呵呵地附和着,鸭舌帽更是备受鼓舞,开始吹嘘图书内容,什么“中国最优秀的商战小说”“当年销售量达到几千万册”“经商者人手一本”等等,这架势摆明了是不把老人拿下决不罢休。
“几千万册?您是说新华字典吧?”听着鸭舌帽满嘴跑火车,贝林琪终于忍不下去了。
鸭舌帽听到贝林琪的打趣,也不生气,觍着脸,笑嘻嘻地:“你这小姑娘,读过几本书?这本书的故事多了,你不懂!”
“我怎么不懂,我比你懂多了!大爷,那本《激荡年华》写的真的一般,要不您看看这本吧,《浮沉岁月》,比那本书还早十年呢!”贝林琪说着,就把手中的《浮沉岁月》朝老人递过去。
老人接过书,翻了几页,悠悠地说:“二十年前啊,书太老了!”
“大爷,您这么说可不对了!”贝林琪也来了兴致,“这本书才是商战的巅峰之作。书好不好,可不是看出版年份的,新书不一定好,老书才是精华所在。”
“对对!小姑娘说的对!您看哈,“西游”“红楼”老不老,都几千年了!那也是经久不衰啊!都是精华,现在出版的这些书哪能比得上啊?这些书我这摊上都有,都是好书!”鸭舌帽立即把话接过去,熟练地把手指到了经典文学区域。在鸭舌帽的眼中,只要把书卖出去,具体是谁买,买什么,新书还是旧书跟他都没什么关系。
贝林琪讨厌鸭舌帽一脸的世俗,没搭理他,而是继续跟老人说着《浮沉岁月》:“这本书是以改革开放为背景的,讲的是服装制造商胡氏家族的发展史。当时国家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具体走什么发展道路都需要探索。这也是服装行业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胡家抓住了商机,锐意创新,敢为天下先。胡家从零做起,几番坎坷,带领中国的服装产业走出国门!他们的故事很值得一读的!”
贝林琪特意把话说得更书面更官方一些,她是编辑,可不能像小商贩那样一味叫好。为了故意区别于鸭舌帽,她对图书的介绍当然也更严谨和准确。
老人对着贝林琪慈祥地一笑:“小姑娘对改革开放背景的书还有兴趣啊?”
“有过涉猎,这本书的写作手法真切而激扬,虽然围绕的是改革开放时代,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故事,但却落脚于民营企业,站在民间的角度。在社会和商业的大起大落中去书写个人的激情和呐喊,这样显得更真实,也更让人产生共鸣吧?”贝林琪不加思索,这几句话是网上现成的书评,她是直接借用了。
“言过其实了!一本书而已,哪有那么厉害啊!倒被你说成了教科书了!”老人摆摆手,放下了图书。
鸭舌帽愣愣地看着他们俩,又插一嘴:“小姑娘说的是什么我听懂,但我觉得说的挺对!反正啊,你把书买回去看,绝对没错!”
贝林琪不理鸭舌帽,仍在向老人据理力争:“您可以看一下,看一下就知道我是不是‘言过其实’了!无论是不是喜欢商战的读者,只要耐着性子看完都会被吸引进去的!”
“大爷,你看着小姑娘介绍的多好,我都不舍得卖了!”鸭舌帽又一贫嘴。
“你们这一唱一和的,好像这就是最好的书了?”老人打趣着。
“总的来说,这本书确实不错,但是就是有一个问题……”贝林琪边思考着边说。
老人见贝林琪话锋一转,更有兴趣了,认真地看着她,等待她的长篇大论。
然而,贝林琪还没来得及说,就被背后的一个声音打断。
“王老师,您好!我是穆尘!”不知道什么时候,穆尘已经站在老人和贝林琪的背后,恭敬地朝老人打招呼。
“小穆你来了,我也正准备回家呢,可是巧了!”老人笑呵呵地回答。
贝林琪直感觉晴天霹雳,脑子里如狂轰滥炸一般:“王老师?什么?这个买书的老人是王思成?”
“我刚才开车过来,就看到您了。这位是我的同事贝林琪。”穆尘介绍,又面向王思成:“这位是王思成老师。”
“啊!!王老师,您好!我刚才……”贝林琪异常窘迫,刚才那般大放厥词,岂不让王老师抓住了大把柄。
王思成看出了贝林琪的窘迫,淡淡笑着说:“你好,东岭有这么年轻有位、能说会道的编辑了!走,我们回家聊。”
三个人离开书摊,鸭舌帽吐吐舌头:“说半天话,一本也不买。”
去往王思成家的路上,穆尘一直跟王思成对话,很熟络的样子,王思成还问询了钱穗兰主任的近况,然后又大大夸赞穆尘年轻有为,搞的穆尘直说客气话。贝林琪跟在后面,行尸走肉一般,他们说什么完全没听进去,她还在纠结于刚才跟老爷子到底说了什么,不会有什么不妥的吧。
终于进了王思成的家门,是一楼,楼前是一个小院的门,院子单独围起来,被打理的非常精致,里面种植了很多的花草,花草掩映中,还有一套木制的桌椅,是王思成平时喝茶聊天用的。贝林琪还思忖着刚才的一幕,只见王思成和穆尘已经在朝一楼门口的一位老太太打招呼。
老太太是王思成的妻子李玲,是浦南市中心医院的退休护士长,她笑脸相迎,拉起穆尘的手热情地说起话来。
三个人来到书房,分宾落座,李玲端上茶水,摆上几个果盘,一脸慈祥地说:“老王,你最近不是得了几幅字画,让小穆帮着鉴赏鉴赏。”
“我们还有正事要谈呢,老婆子就不要添乱了。”王思成摆手。
李玲朝王思成一嗔嘴,悄悄出去了。
这时,贝林琪慢慢看清了房间的摆设,陈设简单朴素却大方利落,除了基本的生活用品,墙上的几张字画,就没有多余的物件了。毕竟是八十年代的老楼,屋子内部显得有些昏暗。书房倒是很大,四周几个陈旧的木制书架,密密麻麻地装满了书。屋子里一尘不染,极为素净。
“贝编辑,刚才说《浮沉岁月》有一个问题,我想请教一下!”王思成坐下后,说了第一句话。
很明显,穆尘也向贝林琪投来狐疑的目光,贝林琪瞬间傻眼:这岂不是自掘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