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有感于《梅兰芳》与表哥的两耳光 ...

  •   跟风看了《梅兰芳》,看到梅的表哥拉他去陪酒,梅给了他表哥一耳光,表哥回敬梅一耳光,于是我笑了,可回头一想,又生出满肚子的牢骚来。
      觉得这个场景很突兀,从表哥突兀的出现,到突兀的以两耳光告终,表哥下次出现的时候就是梅兰芳唱完《一缕麻》以后的合影,这个时候兄弟俩又变得其乐融融,更显得两耳光那个场景的突兀。
      仔细想一想,原来那个场景,完全就是为了表现梅兰芳的清高,以电影中的语言来说,就是:梅兰芳是干净的。
      他是不是如同电影中所表现的那么“干净”呢?倒也未必。
      首先一说,我没有贬低梅的意思,我只是满肚子牢骚无处发泄,有点看不顺眼电影中的“春秋笔法”,想秀一下我微薄的学识,且来说说我所知道的东西,各位就当个消遣看吧。
      一、梅家
      梅家的历史是很有意思的,从头讲起,希望各位不要嫌我啰嗦。
      梅家算得上是梨园世家,头一个入了梨园行的,就是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
      梅巧玲是同光十三绝之一。啥是同光十三绝?就是同治光绪年间最出名的十三个名伶。
      梅巧玲出身于醇和堂,创立了景和堂,没错,就是堂子,我文中的那种堂子,梅巧玲是堂子的主人。
      曾经有人向梅巧玲借钱,没还就死了,梅巧玲在他的灵前将借条烧掉,落下了侠义的名声。
      但是《怀芳记》有这样的记载:“时小福当同治初国恤时,以清唱登场,有弦索无金鼓,揭帘一声,重垣属耳,遂负盛名。性又谐媚善合,久而巧龄妬之,至置药茗饮中,哑其喉。治之愈。俊至歌场,自携饮食,不啜杯水。巧龄乃教弟子余紫云,尽习小福所能之剧,欲以掩之。紫云名遂噪。出师后,所居仍名胜春堂。啭喉发响,终不及小福之自然。予观巧龄之毒小福,乃知太行孟门,岂云险绝,人生世上,何在而非危机哉!”
      这段相信各位都能看懂吧?这是我的文里借鉴的一个桥段。
      梅巧玲因为妒忌时小福,顺便提一下时小福也是同光十三绝之一,在他的茶水里下了药,时小福中招,幸而治好了。梅巧玲教出了徒弟余紫云,专拣时小福擅长的剧目教,就是想压倒他,可最后仍是不敌。
      可见,梅兰芳的祖父就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可惜文人不屑于记述伶人们的勾心斗角,令我们如今无法得知当时梅巧玲和时小福斗成怎生模样,想来会比我杜撰的还要精彩。
      出自景和堂的弟子名字都带“云”字,足有十多个,著名的有景和五云:紫云、瑞云、霭云、福云、啸云。值得一提的是霭云,朱霭云,这也是个风流人物,梅兰芳将来就是投在了他门下,这是后话,后面再说。
      这群徒弟为景和堂,为梅家带来了显赫的名声和丰厚的收入。
      梅巧玲死后,梅兰芳的父亲就成了“景和二主人”。(也有说梅兰芳的大伯梅雨田是景和二主人的,但按理来说,梅雨田是琴师,琴师那是傍角儿的,不应该是他做堂主,所以我比较倾向于梅兰芳的父亲。)
      梅凌云,字肖芬,小名二琐。
      《伶史》记曰:“二琐性温婉,貌姣好如处女,唱青衣不亚巧玲,且承父业,为景和堂主。当时士大夫以爱巧玲者,移而以爱二琐。樊樊山、易实甫皆为其入幕宾。顾二琐体弱,昼歌夜饮,因致肺疾,支离床次,瘦如枯柴,未几遂死……”
      梅肖芬没有什么名气,也可能是来不及出名,他虽然“唱青衣不亚巧玲”,但因为受不了“昼歌夜饮”(说白点吧,白天唱戏晚上陪酒)的生活,很早就死了,他一死,梅家就没落了。
      此后,梅兰芳靠大伯梅雨田养活,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他大伯把他送进了梅巧玲弟子朱霭云创办的云和堂。
      这不是我瞎说的,有史料为证:
      《伶史》:“朱小芬(朱霭云的儿子)……时方于韩家潭营云和堂私寓,亦风月场中班头也。裙姊(梅兰芳小名)既入云和堂,署名兰芳,字畹华,以年稚貌美,其香车恒无停轨。士大夫识巧玲、二琐者,无不推其爱于兰芳……”
      《京剧二百年历史》:“次裙姊者,即梅兰芳……自七、八岁,承继家学。二琐逝后,大琐(梅雨田)之家计不如意,家道益衰。裙姊遂入朱小芬之门。小芬者,霞芬之子,幼芬之兄也。时在韩家潭经营云和堂私寓,裙姊遂被质而成其弟子,自此始名兰芳……”
      自此,梅兰芳入云和堂,确确实实做过陪酒的活计,甚至“以年稚貌美,其香车恒无停轨”,并非如同电影中说的那样,叫他去陪酒他就发怒,或者那正是欲盖弥彰?

      二、云和堂
      说到云和堂,就不得不先说它的创始人朱霭云。
      朱霭云,字霞芬,我前面说过的,这是个风流人物,我实在对他很感兴趣的。
      如果读过《孽海花》,也许对他有印象,书中写做“朱薆云”。
      《孽海花》中写金霁青去拜访曹公坊,看到他家里出来一个相公,就想“不要是景和堂花榜状元朱霞芬吧?他的名叫薆云,他的绰号叫小表嫂……公坊名以表,大家就叫他一声表嫂……”
      朱霞芬的外号“小表嫂”确实是有的,这个外号来得也很暧昧。《孽海花》中的人物曹公坊,原型是作者曾朴的父亲曾之撰(字君表),这声小表嫂,是否正来自于真实中朱霭云与曾之撰的交往,未见于史料,不敢妄言,不过……偷偷的说,我猜就是的。
      《孽海花》中还有很有意思的一段:“霞芬是梅慧仙(梅巧玲)的弟子,也是我们苏州人,那妮子向来高着眼孔,不大理人,前月有个外地来的知县,肯送千金给他师父,要他陪睡一夜,师父答应了,他不但不肯,反骂了那知县一顿跑掉了,因此好受师父的责罚。”
      这里用了一个很有趣的词“妮子”,代表当时和相公们交往的人多是把他们当成女人看的。但“曹公坊”不但给朱霞芬出了师,还替他掏钱讨了老婆,这就是中国古代同性相恋的一个奇怪的现象了,同性恋归同性恋,娶妻生子归娶妻生子,两者绝不矛盾。不过这不是我牢骚的主题,且不谈论,回归正题。
      朱霭云(朱霞芬)出师以后,自立门户,按当时的习俗,为了表示不忘本,取师父堂号的一个字做自己的堂号,创立了“云和堂”。
      云和堂二主人是朱霞芬的儿子朱小芬(看看,他们的习惯,都得连着一个字)。
      朱小芬是梅兰芳的姐夫,可是他并不喜欢梅兰芳,认为他没有天赋,只有吴菱仙因为受过梅巧玲的帮助,花了很多精力培养梅兰芳。
      吴菱仙是谁,那是时小福的徒弟。
      真是世事无常,梅巧玲和时小福不对付,却施恩于他的徒弟吴菱仙,最后又是吴菱仙做了梅兰芳的启蒙老师,带他进了戏曲的门。不由得让我想,梅巧玲那么八面玲珑的一个人,要恨到什么地步才肯对时小福下黑手?真叫人遐想连篇。也幸好梅巧玲到处施恩,才使梅兰芳免于被打入冷宫,也算是祖上福荫了。
      当时,与梅兰芳同在云和堂的,就有他的表哥王蕙芳、他姐夫的弟弟朱幼芬。由此看来,电影中那个油头粉面的“表哥”指的就是王蕙芳了。
      1928年《北洋画报》168期刊登过一张照片,里面一共12个人,梅兰芳在其中,刊出时题为“廿年前北京云和堂十二金钗之合影”,后来这张照片作为史料屡次被引用,但注解就从“云和堂十二金钗”逐渐变成了“梅兰芳与幼年学艺时的小伙伴”,虽然不能说是错的,但怎么看怎么觉得好笑。为什么这样,原因和那两耳光是一样的,为了要撇清和“堂子”的关系。为了塑造一个干净的梅兰芳,坚决否定了他的堂子出身。

      三、梅党
      1、六爷=冯耿光
      电影中那个胖乎乎戴眼镜,在银行工作的六爷,我猜他的原型就是冯耿光,冯六爷,坚定的梅党之一,做过中国银行总裁,大款一个。
      梅兰芳14岁的时候,他的姐夫云和堂主朱小芬,把他送到科班喜连成去“附学”,也就是不算科班的正式学生,只是“旁听生”而已,虽然去镀过金,却并不是正经的科班出身。《伶史》说:“小芬以兰芳有色而无艺,乃使入喜连成附学……兰芳以私寓子弟,颇为同学所轻,动遭侮辱,而亦无可如何。”梅兰芳因为出身堂子,很受同学的欺负,可见当时堂子业已经走向末路,逐渐成为被人轻视的行当,这也是后来梅党、梅家人,乃至梅兰芳本人千方百计掩饰他出身的主要原因。
      梅兰芳应该就是14岁(1908年)附学喜连成科班的这一年,认识了冯耿光。
      虽然云和堂主是梅兰芳的姐夫,但亲戚归亲戚,买卖归买卖,他当初入云和堂一样是签了“卖身契”的,前面有提到《京剧二百年历史》说:“裙姊遂被质而成其弟子”,“质”就是这个意思了。虽然他进了科班,但还是堂子的人,仍然不是自由身,不过梅兰芳一生运气都不错,在这个尴尬的时候,他遇到了“贵人”。
      《京剧二百年历史》说:“京僚文博彦,出巨金为梅兰芳脱籍”。
      《伶史》说:“诸名流以其为巧玲孙,特垂青焉,幼薇(指的就是冯耿光)尤重兰芳。为营住宅,卜居于芦草园。幼薇性固豪,挥金如土。兰芳以初起,凡百设施,皆赖以维持。而幼薇亦以其贫,资其所用,略无吝惜。以故兰芳益德之。尝曰:‘他人爱我,而不知我,知我者,其冯侯乎’”。
      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梅兰芳脱籍后,几乎什么都是冯耿光给置办的,他就是梅兰芳命中的“贵人”,而后两人之间有四五十年的交情。
      梅兰芳自此脱离了堂子,避免了深入到这个“侑觞媚寝”的行当里去,能够专心的唱戏。
      而民国元年(1912年),名伶田际云上书北京外城巡警总厅,请禁相公堂子,自此相公堂子就被官方封杀了。

      2、邱如白=齐如山
      邱如白=齐如山,这个恐怕大家都是知道的了,我也就不多加废话,只是稍提一提。
      《齐如山回忆录》中记述:“我给他写了两年多的信,我还没跟他长谈过……一因自己本就有旧的观念,不大愿意与旦角来往。二则也怕物议……三则彼时相公堂子被禁不久,兰芳离开这种营业,为自己名誉起见,决定不见生朋友,就是从前认识的人也一概不见……”
      可见当时梅兰芳和齐如山都谨慎到何等地步,这就是电影中邱如白给梅兰芳写信,梅兰芳去拜访,他却避而不见的来源了。

      3、春秋笔法
      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不该写的不写,不能不写的绕着弯子写。在鄙视相公堂子的社会主流下,梅党们就是这样把梅兰芳重新进行了“包装”。
      当时的《时报》记者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续编》中写《申报》的主笔赵叔雍说:“畹华的为人,真如出淤泥而不染,你先生也赏识他、呵护他的,关于云和堂的事,大家以为不提最好,免成白圭之玷。”
      梅兰芳的祖父、父亲,都是在“淤泥”里打滚的,可到了他就要“出淤泥而不染”,堂子出身,不能再提。梅党们便不遗余力的为梅兰芳粉饰出身,有这么个例子,1919年,有人写过一部小说《梅兰芳》,其中详细记述了梅兰芳的出身,附有彩照,冯耿光把这部书全部搜购焚毁,以至于这本书现在几乎找不到了。
      不止是梅党,就连梅兰芳自己也是一直这样努力的。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里写:“九岁那年,我到姐夫朱小芬家里学戏。同学有表兄王蕙芳和小芬的弟弟幼芬。吴菱仙是我们开蒙的教师……过了三年,我就正式搭班喜连成……”
      他只是强调了自己和朱小芬、王蕙芳、朱幼芬的亲戚关系,却没有提“云和堂”,没有提“侑酒为业”,没有提“卖身契”,没有提后来有人“巨金”为他脱籍,后面却强调了他入过科班喜连成,似乎想给人造成他是科班出身的错觉,不可否认他说的也是事实,但却是修饰过的事实。
      看来有心人觉得这样还不够,梅兰芳尸骨都寒了,拍了个电影,还要特意粉饰一下,生怕他从神坛上栽下来。

      四、表哥
      再次回到让我纠结的两耳光上来。
      前面说过,梅兰芳的表哥是王蕙芳,电影中油头滑脑的一个人,可事实上他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是清朝最后一次花榜的状元。
      有人作过一首诗:“菊榜随同蕊榜开,但论门第不论才。王郎晚蹇朱郎死,风雪天涯独忆梅。”
      按照这首诗记述的,“菊榜”(指的就是花榜)是和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同时进行的话,时间应该在1904年,这最后一次花榜中,王蕙芳状元,朱幼芬榜眼,梅兰芳第七。
      第二句“但论门第不论才”指的是朱幼芬,似乎有为梅兰芳抱不平的意思,认为朱幼芬完全是因为是名门之后才得了这个位置,但是当时王蕙芳14岁,朱幼芬13岁,梅兰芳才11岁,我可不认为他才这点大就能压倒王朱二人,何况要算名门,梅兰芳又何尝不是名门出身。
      “王郎晚蹇朱郎死,风雪天涯独忆梅”,王蕙芳没落了,晚景凄凉,朱幼芬早死,只有梅兰芳笑到了最后,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英雄不论出身。就算当时社会环境让他不得不隐瞒自己的出身,但都过了这么多年了,久到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堂子为何物了,还不愿意大大方方的正视现实,未免显得心胸狭窄。

      针对堂子而产生的牢骚暂且发到这里。
      对于电影中的其他部分,赞的多了,骂的也多了,我也就不来多嘴了。
      只是顺带一说,余少群的扮相不错,可我就是看不顺眼他的下巴和那画得太浓太直的眉毛。
      黎明和章子怡雨中清唱《游龙戏凤》的那场,我又笑喷了,章子怡穿了老高的高跟鞋还矮黎明大半个头,黎明的体型几乎是她的一倍半,偏偏矮的调戏高的,瘦的调戏壮的,十分滑稽。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