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5、第45章 ...
-
李承安对爸爸和妈妈的事大多都是从外婆那里得知的。
父名李修砚,是大学外语系教授,母亲是他的学生,父亲比母亲足足大了十三岁。
虽然学校没有命令禁止,但是师生恋一直以来都会受到很多舆论,在以前那个时代更是不被看好。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母亲和父亲一直都很低调,可事情还是被传开了。在母亲大二的时候,那时她二十岁,事情被有心人杜撰谣传,闹得沸沸扬扬,一发不可收拾。
学校为了不影响声誉,劝退了母亲。
母亲背负了莫须有的罪名,父亲为此很愤怒,他向校方和众人澄明他们是自由恋爱,但是无果,愿意落井下石的人更多。
最后,母亲办理离校的同时,父亲也执意向校方请辞。其实在这件事情上,在开除母亲这个决定上,校方都是为偏袒父亲的,因为父亲在学术圈里声望很高,一旦妥协无异于落实了谣言,这对他的前程影响很大。母亲也是顾虑到这点,但是父亲并不在乎。
事情被传开后双方家里就都知道了,外公这边,母亲都如实交代。和一个大十三岁男人在一起,外公外婆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再加上为此事母亲被学校开除了,外公更是怒火中烧。
父亲那边更严厉,本来李家就不看好父亲和母亲。首先是家庭条件,他们家和李家相差太远了,李家有从政的、从商的、做科研的等等,每个人都很优秀,父亲也是优秀的其中一员。二来事情发生对家族名声也有影响,即使他们知道事情的并不是谣传的那样。
他们给父亲安排在另一所高校任职,父亲不愿,因为那所学校不能收母亲。他们又劝父亲去国外,父亲也不愿,因为母亲是家里的独生女,不能离开她父母。
最后父母回到了y县的市里,父亲在那里的一所二本大学教学,然后找关系让母亲继续读书。
母亲本科顺利毕业,并且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二人商定结婚,这些年来外婆和外公的态度慢慢有了转变,主要是二老看出父亲人真不错,也是真心对妈妈好。
为结婚父亲要回自己家办一些相关手续,顺便想问一下家人的意见。见家人态度依旧,他也就没再多说什么。
从老家回来后父亲跪在地上给外公外婆磕了个头,说在亏待了母亲,也愧对二老。
婚后,父亲还在那所大学工作,母亲则继续读研。
李承安是在母亲读研二时出生的,这个温馨平淡的小家庭顿时热闹起来。
外婆说父亲非常疼爱他,每天下班回来抱着他就不愿撒手,吃饭办公都要抱着,在他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听到父亲在书房教他认字背古诗的声音。
李承安也相信,父亲很爱他。
一年后,李承安正蹒跚学步,母亲刚毕业,父亲突发心肌炎,很严重,并发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短短十几天父亲被病痛折磨得苍老很多。
外婆说父亲之前一直都像是个大小伙子,穿戴都很讲究,每天神采奕奕的,和妈妈在一起也看不出来比她大。
家里也有几张父亲的照片,三十多岁的他,整体形象都紧随当年潮流。几张照片里,除了结婚证,没有一张是西服领带,一点没有他映像中教授的严谨的形象,倒像是个玩音乐的,气宇轩昂,和今天的赵云浩是一路人的感觉。
江博说他长得像妈妈,但李承安听过最多的是他长得像爸爸,只是少了他那份洒脱和不羁。
父亲生病后母亲和外公带着他去了很多医院,结果都一样,治不好,太严重了,只能靠药物延续生命。
在医院辗转大半年,想尽了办法,也耗光了家里的积蓄。最后母亲没办法,只身去见李家的人,希望他们能有什么办法,也是为了父亲弥留之际能和家人重逢。
这个消息对于李家来说无疑是一道惊雷,李家女室悲痛之余不忘痛斥母亲,说她先是毁了他的前程,之后害他重病。
当日他们就赶到医院,强行赶走守在病房的外公外婆,甚至也没看一眼李承安。
隔天父亲就转了医院,母亲四处打听,找到了医院。任母亲怎么求,她们都不允许母亲踏近病房一步,母亲只得徘徊在附近,偷偷向医护人员打听父亲的近况。
那时父亲经常陷入昏迷,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话也说不完整。母亲听说父亲说得最多的就是李承安和母亲的名字。
大概是护士被母亲感动,偷偷帮着她带着李承安一起进病房看望父亲,机会并不多,只去看过几次。
那时药物对父亲已经没有效果了,医院能做的就是让父亲少受点罪。
一个月后父亲离开了,离开时母亲没在他身边,是那位护士打电话偷偷告诉她的,当母亲去到的时候,看到的是父亲躺在太平间等待火化的冰冷的尸体。外婆说,没能在最后陪着父亲,成了母亲最大的心结和伤痛。
父亲的葬礼是由李家操办的,参加葬礼的人不多,当天母亲带着李承安,为了不让李家人发现只能远远的站着,一直站到所有人都走了才走近。
那之后就和李家人彻底没了联系,每年父亲的祭日母亲都会带他前去看望父亲,也就在那个时候母亲才会说一些关于父亲的事。
李承安也知道他是有爷爷奶奶的,还有一位叔伯和一位姑姑,甚至还有更多和他有血缘关系的同辈,但是他们不认他妈妈,甚至怨恨她。李承安也对认识他们没什么执念。
母亲说,父亲最讨厌的就是过度追求名和利,也不喜欢墨守成规。父亲曾对母亲说,在李家,从小就被各种规矩捆绑,名利大于亲情。李家的孩子必须成才,生活的道路都是被安排好的。
在母亲眼里父亲那样优秀,但是在李家人眼里父亲是最不成才的那个,也因为父亲是最不服管教的那个。
小时候李承安和妈妈一起住的那个家就是父亲曾居住的地方,李承安记忆中自然是没有父亲的身影,但是那个家里到处都有父亲的影子——书架里有父亲爱看的书,抽屉里是父亲的文章、笔记和笔墨纸砚,柜子里有很多父亲得的各种奖章和纪念品。
直到李承安懂事后母亲才允许他翻看父亲的东西,李承安从父亲的笔记里和所看的书里感受到他的才华和专业能力。他崇拜他的父亲,在他的学习路上父亲一直都是他的标杆,他对学医有某种执念也是因为父亲。
——
“你爸爸是个率性的人,对于一切事物都遵循自然规律,也最欣赏洒脱不拘小节的人。所以你爸如果知道,肯定比我要乐观,说不定会指着你‘哈哈’笑一通,然后说出他经常挂在嘴边用来督促自己的一句话:‘先磨好剑,再上阵杀敌’。我以前一直觉得这句话幼稚。”
杨淑雅说着声音带了些笑意。
李承安心中暖意升腾,默默跟着念了一遍:先磨好剑,再上阵杀敌。
“很抱歉,因为我的原因,很少向你提起你爸。”
“没关系,我大概能理解你的感受。”
李承安真的不怪她。
“还有,我对你要求这么严格,你怨我吗?”
杨淑雅的声音带了些迟疑。
李承安如实回道:“小时候怨过,特别是你收了我的漫画书的时候。
不过后来渐渐明白了。高中的时候,回望初中,回望我们的村庄,我真的很庆幸我走出这里,去到那所高中。那里的学习氛围让我紧张兴奋,在那里我明确了自己前进的目标,在那里我也遇到了人生中最好的朋友,一切都让我觉得庆幸和感激。
认识江博后我就更是感激,他那么优秀,他的家人也都那么优秀。真的,妈妈,我特别感谢您,‘先磨好剑,再上阵杀敌。’这句话真的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