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6、011-文人扇胸醒木为七(关于扇子醒木和手帕)。 ...

  •   011-文人扇胸醒木为七(关于扇子醒木和手帕)。

      相声舞台上最费的是什么?扇子。
      最脏不拉几的是什么?手帕。
      买回来后十几年不带换的是什么?醒木。

      说相声大概真的是一个很费扇子的行当。砸坏的,摔坏的,扇坏的,反正舞台上掐起来受伤的总是无辜的“扇子兄”。所以“姬家班”的每季固定成本支出里,总有“扇子采购费”这一条,买起来还都是按箱批发的。

      这一季,“姬家班”的女主人-“汪师娘”在做仓库盘点的时候发现,上季的扇子损耗率似乎有些高的异常,是之前的两倍之多。
      “奇怪,上季度也没有巡演商演几边开工啊,怎么扇子坏了这么多?手帕居然也报废了几条,使什么活啊,居然能把白手绢使成黑的……”

      在经过仔细的盘查后,她终于找到了这一离奇事件的幕后“真凶”,
      ——当时还只有7岁的亲儿子姬高至。

      “坐好喽!”这事儿让姬班主知道后,自然是少不了一顿教训。

      “我问你!扇子是干什么用的?!”
      “扇……扇风”。小朋友弱弱的回答到。

      “再问你一遍,说相声的扇子是干什么用的?!”
      “……扇,不扇风”。

      姬小高至小朋友怕怕的坐在自家亲爹对面。回想起之前“元师父”好像教过自己相声舞台的扇子就是一种道具,可以模拟各种东西。吃饭的筷子,写字的毛笔,耍武的刀枪棍棒什么都行,但除非角色和故事需要,否则绝不能当把普通的扇子热了扇扇风。

      “那你拿着扇子都在干嘛?!”
      “……转。”自知理亏的小朋友声音是越发的变小。

      事情的过程是这样子的。当年还处在“熊孩子”期的小殿下姬高至小朋友,见着师哥拿着折扇转扇子觉得非常的霸气,便决定也修炼下此绝世神功。不仅要转扇子,还要转手帕转书转笔,反正能拿到手上的东西,都不转上几圈不踏实。
      其实这已经不是姬小殿下第一次把“相声三大宝”当玩具使唤了。三两年前还在玩过家家的那会儿,他就拿着手帕裹着一块醒木,插上把扇子扛在肩上,便自称是“离家出走的打包包袱”了。
      那时候,损坏的道具数量还算少,小屁孩也尚在“幼齿保护期”,所以当家的也没怎么责难他反而乐呵呵的看着小子一本正经的扛着“包袱”在院子里晃悠。这一回,“新手保护期”已过,又啪叽啪叽的摔坏了十来把扇子,嘿嘿,日子可就没这么好过喽。

      那一次,是以“姬小朋友伐抄弟子规三十遍”作为惩罚收场的。人都说“吃一堑长一智”,但在姬高至的词典里可不是这么写的。“好了伤疤忘了痛”,才是我们这位少班主的真实写照。

      这不,若干年后,又一次发生了“折扇迷之高损耗”事件。一看支取记录,犯人啊,还是姬高至。被师娘逮住的时候,他正得意洋洋得在屋里教周小禅绝活呢!

      【……未完待续】

      —正文分界线—

      知识点1-【什么是相声三大宝】
      相声舞台上,有三样最传统的专用道具,那便是“醒木,扇子和手帕”。它们也被称为“相声演员的三大件”。
      其一,醒木。也成“醒目”或者“醒子”,最在是评书和双簧演出时所使用的道具。其最大的作用是“压言”。最在在相声演员表演单口的“八大棍儿”的时候,都会用定场诗开场,醒木这么一拍,也起到了引起观众注意的目的。
      其二,扇子。行话也叫“折叶子”,基本使用的都是竹制的素面折扇。在舞台上可以手持折扇或开或合来模拟任何物件。
      最后一个,手帕、行话也叫“幅子”,多为绸质白布,于桌面放置两条。在舞台表演中多用于化妆和拟物。如汾河湾中扮演女性角色时的手帕包头,卖估衣时的手搭布匹吆喝等等。
      和扇子不能热了扇扇风用一样,手帕也基本不能作为演员擦汗的布来使。

      (作者注:传统的相声演出道具还有快板,御子板,钱板,五佛冠之类的,下一章节我会细述。)

      知识点2-【十三木归源】
      咱相声行的这块醒木,其来源分类有不同的说法。常见的“七木归源”、“九木归源”、“十三木归源”等分类。
      按照“七木归源”的分法来分的话,就是“君臣文武儒释道”。曲艺名家连阔如所著写的《江胡丛谈》中有一首叫做《醒木赞》的诗。诗曰:“一块醒木七下分,上至君王下至臣。君王一块辖文武,文武一块管黎民。圣人一块传儒教,天师一块惊鬼神。僧家一块说佛法,道家一块劝玄门。一块落在江湖手,流落八方劝世人。湖海朋友不供我,如要有艺论家门。”7块醒木,用的人不一样,功能也不一样。说书人用的便是这流落江湖的第七块木头。(作者注:劝世人中的劝其实就是“宣传游说”的意思。说书先生在历史中的社会职能一直都是把那些某种宗教和思想推广出去的。所以在艺人们的眼中,这一行堪比高台教化。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消遣,而是传播真善美的使者。所以说书人通常自封为“先生”。)

      关于这小木块,还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叫《惊堂木》。其诗曰:
      君称龙胆凤翥妃,
      文握惊堂武虎威;
      戒规振坛僧道津,
      唤醒压方紧相随。
      里面说了天底下的“九块惊堂木”,哪九块呢?
      皇上一块,叫“龙胆”;又称“震山河”,搁龙书案上底下文武群臣。天子一拍,四海皆闻,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威。
      娘娘一块叫“凤翥”;又称“凤霞”,其实没啥大用处,拍一下,显示下其高贵。
      文官用的那叫“惊堂”,御史、知府、县令等人会用。惊堂木这么一拍啊,气氛立马严肃了。(作者注:同是文官的丞相手里的木头,也能叫“运筹”,或者“佐朝纲”,以显示其宰辅重任身份)。
      武将用的是“虎威”,也叫“惊虎胆”,用以壮军威所用的。
      和尚手里的是“戒规”,出家人规矩多,要戒的东西也多。
      道士手上的叫“振(镇)坛”;还有“驱邪”啊“令牌”啊之类的称呼,听名字估计就知道是干嘛的了,施法用的。
      钱庄里也有一块,叫“唤出”。钱铺嘛,钱都是进进出出的。
      评书、鼓书艺人手里的是“醒木”,也有“过板石”、“拎儿”、“穷摔”之类的别名。
      最后药铺子也有块压着大夫开的药方子用的,所以叫“压方”。
      这首诗来源民间,流传的也广。现在也会有一些评书舞台或者相声舞台会引用。这便是天下的“九木归源”。(作者注:有一说药铺的压方算半块的,所以是八块半)
      (作者另注:这首诗其实还有个后续故事,传说中阿彦涛先生有一块醒木。一侧刻了这首诗,另一侧则刻下了“不驾鸾舆非紫帏,修论民词莫立麾。免朝雷音决东土,手持擎天驾海推。”一句,正面则是“次岁庚戌,贤契张傑垚笑纳,侍生恩致存,恩柯拉图指正”。后面写的两段一个描述了相声艺人的社会职能,一个是留给爱徒恩绪的话。这小小一块醒木里记载了如此多的故事。)

      类似的还有“十三木归源”的分法,每一块木头都有其独立的名字和各自的用途。传统单口相声中有这么一段关于“十三木归源”的,相声艺人汤金澄先生在单口表演中说道:“这块醒木一共有十三种人用,十三种名称:皇上一块,娘娘一块,文官一块,武将一块,和尚一块,老道一块,中医大夫一块,中药铺一块,当铺一块,钱庄一块,教书先生一块,戏台上一块,说书的一块。……”
      十三块木头,比起诗歌里的九块多了四块。多了块中医大夫用的“慎沉”;当铺里的“如意”;教书先生的“戒尺”和戏台子上面的一块“如意/响堂”。其他几块和之前的差不多,名字略有一些区别罢了。

      这木头不管怎么分,分类方式几乎都是一样的,就是把人分为了“三六九等”的社会阶级,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提醒。
      帝王将相的木头块儿名字也都跟着霸气得很,什么龙胆惊堂,拍着都用来吓唬人用的;而市井民众的呢,名字上气势就弱了很多,压方穷摔的,全是自家吃饭家伙。
      作用呢其实都差不多,大多是提醒自己的“观众”。注意了啊注意了啊,我说的你可得认真听啊。所以这些大大小小木块的总称呢,都能叫惊堂木或者醒木。

      (作者注:王决先生在《曲艺漫谈》一文中对“十三木归源”有另外一种分法,大的几块还是那样,就多些客栈糕点铺的商人手里的木头。见过算过,知道有就行。
      王决先生介绍的十三种人所用醒木的名称为: 1、皇帝、君主用名“龙胆” 2、皇后、娘娘用名“凤翥” 3、宰相、大夫用名“运筹” 4、元帅、将军用名“虎威” 5、知县、知府用名“惊堂” 6、塾师、教习用名“醒误” 7、评书、大鼓书用名“醒目” 8、当铺用名“唤出” 9、中药铺用名“审慎” 10、点心、糕干铺用名“茯苓” 11、医家、郎中用名“慎沉” 12、戏曲艺人用名“如意” 13、客店、栈房用名“镇静”。
      然后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哪儿蹦出来的还有另外一个和朱元璋皇帝有关的故事,有点扯,篇幅有限我不放进来了。
      再然后关于《惊堂木》那首诗里到底说了几块木头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又说7块的,有说9块的,有说8块的……反正就是最后那一句诗到底说的是啥有不同解释,笔者我就用了我比较认同的说法,有错误欢迎留言指出。)

      知识点3-【醒木/惊堂木的由来和一些其他规矩讲究】
      醒木是一块长方形的小硬木块。尺寸不一,一般长约一寸,阔约半寸。上面抹边,共二十条边线,十个平面。因为放在桌上外露九个平面,所以也叫“九方”。
      关于“九方”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各种传说和说法。往上了说,可以追溯到唐朝甚至更早。

      第一个传说版本和咱的评书有关,在本书第六章节—来瓶水给您口吐莲花(关于打哏和闹哏)中作者我曾经提到过,说书这门艺术来源于唐宋时期的俗说佛教典籍的曲艺“说话”。那时候,“说话”的就是和尚。尚说讲佛经故事劝人向善,顺便募化十方,哪家的香油钱是都能收下的。
      到后来,评书独立了,有专门说评书的艺人了。但和尚毕竟是说书人的老祖,这钱可要不得。所以和尚听评书不用给钱。评书艺人不挣和尚钱,就只能募化九方,用“九方”木。

      第二个故事版本是和咱的老俗话有关的。俗语言“和尚大嘴吃八方”,再大嘴的和尚听书也得掏钱啊,那评书艺人可不就是“吃九方”了么,所以便用那九方木。

      咱也不吐槽和尚很忙一会掏钱一会不掏钱的了,反正这两个版本作者我是都不太相信的。啊,哪有这么巧吃了九方饭就削了九个面了啊。这么玄乎的理由听着就像是编的啊。抛开这个名字的由来,让我们来聊聊惊堂木诞生的历史。

      其实早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惊堂木就已经出现和使用了。这回这个故事版本,说的是在公元前696~前682年的周朝。有四位大臣建议当事的皇帝周庄王减少苛捐杂税,广施仁政,并将忠孝节义的事例编成故事到各地说唱。自此天下太平,和泰安康。周庄王便封他四人为“四大善相”,各授圣旨一道、宝剑一口、堂印一方、堂鼓一面。后来逐步发展演变,这四物就成为了曲艺及评书艺人所用的醒木、扇子、手帕、和鼓书艺人所用的扁鼓。当然啦,这个版本的故事,作者估摸着十有八九还是后人编出来的。

      唐代之前的“惊堂木(醒木)”并无图案,只是为方便起见,将其顶面做成弧形而已。到了公元627年~650年的唐太宗时期,有人开始为了美观在木头上雕刻下龙虎狮等动物图案。公元689年的永昌年间,女帝武则天统一规定了朝廷用的惊堂木上刻龙形,取龙乃皇权之象征意,各级衙门都可以在开庭时使用。
      自此,惊堂木上应雕龙的这个规矩就一直流传了下去。宋代为卧龙,龙、龙纹大都是3爪或者4爪,张牙舞爪;元代刻三爪或四爪龙形,嘴尖头大,颈细身肥;明代龙形略有变化,嘴凸头大,颈粗身肥,刻有五爪,且头上有角。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也就是公元1662年,朝廷又将惊堂木上的龙形加以统一修改,使之嘴缩身瘦,看起来就像一条小蛇。

      惊堂木这玩意开始只是官员才能使用,慢慢的才流传到民间,从九五之尊走向了三教九流。
      也不是所有的小木块都能叫惊堂木的。无论从大小还是质地上都有一些讲究。

      从造型上,“九方”已经成为了一个通用的规定。选木也尤为讲究,要结实耐摔。红木,如檀木、酸枝、黄花梨、鸡翅木、黄杨木等,敲击桌案时声音响亮就非常适合用来制作惊堂木。而在北方也有用桑、枣、黑槐木制作惊堂木的,没有统一定死的规定。
      惊堂木的大小重量也有规矩,不多不少应为 “两斤十三两五钱四分”重。两斤代表南北两京,十三两代表南七北六十三省,五钱四分则代表五湖四海。一块惊堂木在手,握着的,便是天下间的人与事。

      曲艺艺人手里的这块醒木,即是吃饭家伙,也是身份的象征。在以前可不是自己准备自己刻的,都是师父在“毕业典礼”的时候当做“结业证书”发的。徒弟学艺成功出师了,给风风光光搞个仪式,当众接过师父给的醒木,就证明自己也有吃法家伙了,可以独立卖艺了。
      师承的门户不同,其醒木的尺寸大小雕刻内容也略有差异。在江湖行走的时候,还能靠这块木头认下亲,知晓下你师从何门何处。

      此外,关于拍醒木应该用那只手没有特定的规矩。从美观角度出发,如果是单口说书的或是站着桌子里头的捧哏演员多用右手执木;而逗哏演员在表演中醒木多在左手边位置,左手执木能避免侧身及交叉双手面对观众,这时候左手拍醒木显得更为美观一些。

      据说啊,说书行当的醒木使用规矩比咱相声行当还要细一些。比如开场定场诗的结尾一摔摔在哪个字儿的位置根据地域有所差异。段子内容里有什么打门敲击的声音也不像说相声的用醒木敲击发声,只能全凭一张嘴学发音。醒木在说书中的作用基本就只有“压言”一个。开场一拍,好戏开场;结尾再一摔,欲听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注:醒木的使用规范根据不同地域和不同流派的先生也会有细微的差别。)

      知识点4-【文胸武肚僧道领,书口役袖媒扇肩】
      介绍完了醒木,咱们来看看相声舞台上使用频率最高的道具——“扇子”
      清代文学家范祖述在其著作《杭俗遗风》中书:“大书,一人独说,不用家伙,惟有醒目一块,扇子一把。”这里面所说的“醒目”指的就是上文的“醒木”;扇子就是那一把小小的折扇。

      扇子在曲艺行当,算得上是一门必修的基本功课。根据《评弹文化词典》中所写,曲艺艺人必须掌握“八技”,其中一技便是“扇子使用”。扇子表演的技巧具体包”括与歇”、”展与收”、”替与更”、”转与握”、”抛与接”、”战与礼”、”移与定”和”文与武”。从业的艺人对此要做到精熟活用。

      相声艺人的扇子以前最早是用来接钱的,后来才变成了道具。扇面一般都是空白的,这样不会太多吸引眼球好让观众集中注意力听演员在说什么。尺寸上没有特殊的规定,但是一般跟着评书门的那把扇子一样用小扇。评书用的折扇一般约在尺二左右,也有一些先生说才子佳人、古今传奇的节目时爱用九寸左右的玉竹小扇,取其文雅书卷之意的。
      因为相声舞台有“打哏”这种传统包袱,所以相声舞台上的折扇也会经过一些特殊的处理。或火烤或拆钉或垫纸,为的就是能拍下去的时候“雷声大雨点小”。

      使用扇子也是有讲究的,拿起扇子三句话以内就必须要用上。绝对不允许拿起扇子半天不动弹的或者拿在手里把玩,更不允许用扇子扇风降温,这都是规矩。
      那扇子干嘛用的?主要是拟物用的。在台上,手持一扇,刀枪棍棒,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刃都可以用它表现出来。
      有一说,表演中途,有时候会遇到同行来盘道考核,“突击检查作业”的。盘道的人拿起扇子就说“扇子古时有,指点分文武,假笔可代书,兵刃借它舞”。演员此时可以回答“扇子原本古有,刀枪棍棒凭它。文武九流各有时,惟我不分冬夏”。这两段词,将折扇在评书和相声舞台上的用处悉数道明。

      不仅如此,学人物扇扇的时候,扇哪儿也有讲究。用扇按行当而别,才能凸显角色人物身份。
      传统单口相声里有这么一句介绍扇子的话,叫“文胸武肚僧道领,书口役袖媒扇肩”。后来其他相声演员说此段删去了“书口、役袖”,改为“文胸武肚媒扇肩,和尚老道扇大领”。
      文胸,指的是文人墨客扇风的时候扇在胸口,斯斯文文的比较儒雅。
      武肚,习武之人,比较豪迈。五大三粗光着膀子,扇子一开扇在肚子这。一般也不像文人那样用折扇,直接踹一把大蒲扇搁那儿扇。画面瞅着就跟那胡同口大夏天纳凉遛弯大爷似的。
      僧道领,说的是和尚老道这些出家修行之人。为什么要扇领子呢?因为穿的厚啊,什么袈裟道袍哪个不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密不透风的。你扇胸扇肚风都进不去啊,就只能从领子那儿进风了。
      书口,说的是说书之人。嘴皮子买卖,说累了,往嘴里扇扇风。
      役袖,指的是跟班儿的小差役。拿扇子给老爷扇风的,自己呢,就只能从袖子那蹭点风也凉快凉快。
      媒扇肩,说的是媒婆扇肩膀。用的不是折扇,是团扇,芭蕉扇之类的大扇子。媒婆走东串西的为人说媒,回来给老爷们汇报的时候,为了避免扇子扇风动作影响说话,挡住了主人的视线,和挡住了嘴不礼貌,所以只能打开扇子轻微的扇扇肩膀。一边扇一边念叨说词,什么好听说什么。
      这是不同人拿扇子的不同扇法。即便是现在,也在戏剧和表演舞台上被保留了下来。一看角色扇哪儿,观众就知道,哦~这人是这么个身份啊。

      相声艺人的扇子按照和说书人的一样,应该是属于“书口”这一挂,往嘴里扇的。但实际上无论是评书艺人还是相声艺人,基本都不会把扇子拿来扇风用。究其原因,有一个坊间流传的版本。说是以前的表演都是按照时长来收费的,演员要是热了扇扇风,台下头的观众也会觉得热就会早早的离开。这样就等于挣的钱少了,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总之啊,就是一句话:扇子在演员的手里,它可以什么都是。但是,唯独不是扇子。
      谁要在舞台上热了扇风使了……嘿!这孙子心虚了!

      知识点5-【扇子及折扇的起源】
      扇子这种东西,在现代,基本就沦为了一个纳凉的道具。但是搁在古代,扇子自古以来一直都是一种礼仪工具,在作为礼仪工具的时候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翣”。

      单论扇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禹舜时代。最初被称为“五明扇”,晋代文学家崔豹的《古今注·舆服》中记:“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
      而古时候的扇子一词泛指的是团扇。后来花样多了起来,什么羽毛扇、蒲扇、雉扇、团扇、折扇、绢宫扇之类的,大大小小五花八门,扇子一词才逐渐变为一种统称。

      其他的扇子我们也不多说,就再讲讲咱们的那把小折扇的故事吧。

      折扇一名“折叠扇”,又名“聚头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也又称“撒扇”。因其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 “仁风”等雅称。
      折扇什么时候诞生的有很多种说法,有说其诞生于东晋时期的;也有认为最早的折扇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还有学术观点认为没那么早,撑死唐朝五代时期;还有说是这小玩意是日本进口过来被本地化了的。众说纷纭,历史太古老也实在是没法定论。
      不过,历史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明代是折扇流行的开始,而清朝才有了中国折扇的大发展时代。

      明成祖朱棣非常喜欢折扇,不仅是因为上面的诗词歌赋,更是因为携带方便。他不仅自己用折扇,还提倡别人也一起用折扇。这皇帝说的话能不顶用么?所以一时间就刮起了一股用折扇的风潮,并诞生了杭扇、苏扇、宁扇等各种不同的流派。男人在正式场合都使用折扇,团扇就变成女性的专用物了。

      到了清代,折扇在文人官员间的使用更加频繁。成为文人官员身份地位和趣味品位的象征。对于那些文人雅士来说,折扇是必不可少的东西。题词作画交换赠礼,从扇骨扇面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家底。也有专供女性使用的小折扇“秋扇”。而折扇也是这个时候传入的欧洲,成为了欧洲贵族的把把玩之物。不夸张的说,清朝时期的中国几乎人手一把扇子,须臾不离手边,其重要性堪比如今的手机。

      至于这把小小折扇是如何跑到说书艺人的桌面上变成一个道具的。这里头又有另外一个故事了。

      故事是这么说的,说是想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站立于桥上诗兴大发吟诗一首。怎料桥下有一老叟给工工整整的对上了下句。乾隆一听,这谁啊,大白天光着脚丫子在桥底下突然冒出来吓死个人。一问,是个说书的江湖艺人。老爷子说累了,就到这桥底下休息钓鱼,洗洗脚凉快凉快。两人就这么交上了朋友,临走时乾隆送给老头一把折扇。提笔在扇子上写到:“朕与江南走,桥下遇老叟。原是说书人,与我交朋友。赏官他不坐,赠金也不收。持于风凉扇,便于天下游。逢县县官接,逢洲洲官留。哪个敢不从,定斩颈上头——乾隆亲题”。老叟接过扇子谢过皇上,就继续去说他的书去了。
      说书的那个老爷子有了这把扇子,可不得小日子过得美滋滋得很啊。搁哪儿地说书去都能上人家县衙官府蹭吃蹭喝的,对方还不敢怠慢。这事传开了之后,其他说书人也学他,也拿着把扇子招摇撞骗。一直到如今,你还能看到说书的都手拿一把扇子,边说边比划呢。

      故事嘛,看过算过,这些戏剧性的故事吧,反正作者我是觉得十个里面十个是瞎编的。
      至于手持折扇的规矩又是怎么从评书舞台跑到相声舞台上的?让我们在后面的知识点再详述吧。

      知识点6-【手绢的规矩和作用】
      相声舞台的第三宝,便是手帕。一般以绢质棉质为主,白底,叠成四方状在桌上放上两块。
      手绢是在表演某些相声段子时候用的,比如《卖布头》、《汾阳河》等。往相声演员头上一包,就算简单化妆扮演了个女人;或者是当做一封信一道圣旨,打开一看。当然,这手绢是绝对不能用来擦汗的,真要很热的话,可以在桌上另放一块擦汗的小毛巾。
      以前,在相声隔壁的的评书艺人那里,“三大宝”的摆放位置也是有讲究的。假设说书先生正坐在桌后的正中央,醒木和折扇需要放置在先生的右手边,而手帕则应当放置在左手边。到了相声舞台这儿,使家伙的主要是站在桌外边的逗哏演员,所以其摆放位置也就没有什么讲究了。

      手帕的在评书舞台上的由来,作者我只查到了上文曾经记述过的“四大善相”的那个传说的后续版本。
      说是“梅,衡,胡,赵”这四个说客啊,在受到了周庄王的嘉奖后,带着御赐的那四方神器(圣旨、宝剑、堂印、堂鼓)继续云游四海满天下的说书。但不知道为什么,来听的人特别的少,就只有几个六十岁老头。他们非常纳闷呀,咦?怎么没人来听呢?一问老头才知道,哦~你挂俩宝剑和圣旨在那谁敢来听书啊。也就老爷子们不怕死过来凑凑热闹。那怎么办呢?几个人一合计,要不把东西换换,用扇子代替尚方宝剑,用手绢代替圣旨,用醒木代替印堂,鼓么……就还是那个鼓吧,凑合用用。就这么地,这些东西就成了说书人的传统道具。
      (作者吐槽:这个番外篇的故事用脑子想就知道还是扯淡的。四大善相什么年代啊,咱上文说过折扇撑死追到东晋南北朝时期。你换个毛线折扇~要么以前说书的都拿个大团扇比作刀枪棍棒……这画面想想就搞笑好么。)

      至于手帕进入说书舞台的正经历史,作者我翻阅了很多资料还是没有找到。如果有知道的读者,欢迎留言联系补充。

      知识点7-【手帕的诞生起源】
      手帕是从手巾发展而来的。最早在先秦时期,人们每天洗脸时,就已经使用了手巾,当时称之为“巾”。在汉朝之前的手巾,只是为了洗脸时才用,所以称之为“面巾”更为恰当。汉朝以后,“巾”的用途逐渐扩大,平时流泪也拿能来揩拭使用。这时,就变成了“手巾”。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有“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一句,此处的“手巾”其实便擦眼泪的手帕。

      而“手帕”一词是唐朝才兴起的。唐代诗人王建在《宫词》之四中写到:“移来女乐部头边,新赐花檀木五弦。缏得红罗手帕子,中心细画一双蝉”。这时候的手帕,就已经不仅仅是擦拭眼泪的布头块了,有了它的寄托之意。女子们会在上面绣上花鸟山水,送给郎君或者小姐妹。送情郎的手帕可以用丝绸裁成,谐音一个“思”字。“丝织”又谐音“思知”,睹物便能思人。送给小姐妹的手帕,则具有递结友情的意思,故两人又能互称结下过“手帕交”的“手帕姐妹”。

      手帕自古就和女性群体有密切的关系。无论是在作为“面巾”时期规定的执拿人必须是女性,还是到了“手巾”“手帕”时期的拭泪赠物,都是一种妇人们的象征之物。

      这么看来,咱相声舞台上,演员兄贵们绑着块大白布就算化妆成女性了,也算是颇有些道理的。

      知识点8-【相声三宝进入相声舞台】
      从上文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醒木扇子手绢这“三宝”本都是说书人的吃饭家伙。
      那它们是怎么从说书人的手里又跑到说相声的人手里的呢?

      作者我翻查了大量的文案后依旧没有查到准确的说法,只能做一番如下的猜测。
      有两种可能,一个是相声最早本就是单口,又扒了人家说书人的”八大棍儿”。可能是扒的时候就一起扒了过来了吧。但是这种猜测可能性不大,毕竟以前相声演员是要云游四方画锅卖艺的,你带一方大桌子摆道具四处跑明显不现实。祖师爷的“左手太平歌词右手白沙撒字”里也没提到过有一方桌子杂七杂八的摆上了道具啊。

      继续按照时间线推测,到了定时定点撂地卖艺期间,桌子可能就和三大件一起出现在相声艺人的表演中了。钱板收钱,扇子比物,手绢包头什么的,既然都说定场诗了,醒木自然也就少不了了。
      到了相声表演入驻茶馆以后,茶馆肯定也有说书的呀,场地方估计也就一起提供了桌子和配套的三大件放那儿备用。久而久之啊,这基础的“三大件”就这么定下了。

      以上仅为作者的猜测,如果读者中有知道更明确历史缘由的,欢迎留言指正,谢谢。

      知识点9-【盘道,反盘道与横买卖】
      所谓盘道,用字面解释就是“盘问门道”,用现代的话来说就叫“同行来踢馆”。盘道不一定都是来恶意滋事的,有的时候也是一种门派之间的交流。就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行走江湖,两个高手相遇,先问一下对方姓甚名谁,师从何门,又修为了何派绝学。然后两人切磋一番武艺,打着打着就成为了好基友,也是正常的事儿。

      敢去盘别人道的,一般都是对自己功力有信心的,认为“你水平不行啊”,才会上去盘人家道妨碍人家买卖。被盘道的,就得机智应对。如果问话答不上来的,也就由不得别人说你“学艺不精,买卖不济”了。只好自认理亏。

      同行盘道,通常就是从“三宝”下手做文章的。
      拿起醒木提问“醒木一块为业,说书以作生涯。走遍江湖会名家,而今请问阁下”考的是对方这醒木打哪儿来做啥用的呀?被盘道的可以回答“此木始周祖,文武分龙虎,我辈上场用,其名曰醒木”。你要是答不上来这吃饭家伙是什么来头……好像还真是有那么点尴尬的。

      扇子也有盘道词,除了我们上文中的“扇子古时有……”那段,还有一些用全了“三宝道具”的句子。

      踢馆的人,有的时候一句话不说,也能盘人家道。有一种方式,叫做“横买卖”或者“携家伙”。道上人走进馆子一看,嘿呦~今天说书这人面生看着好欺负!上去,用手帕盖住醒木,将扇子横放在手巾上,东西一摆,这就算杠上了。
      被盘道的人,按照规矩,要先用左手拿起扇子,说到:“扇子一把抡□□棒,周庄王指点于侠,三臣五亮共一家,万朵桃花一树生下”然后放下扇子拿起手绢往左边一放接着说“何必左携右搭。孔夫子周游列国,子路沿门教化。柳敬亭舌战群贼,苏季子说合天下。周姬佗传流后世,古今学演教化”。说完末句一拍醒木就能继续开书了。
      碰上套路深的,还能玩一回“反盘道”。说书的人把词儿说一遍东西拿开了,再把他原样放一便推到“踢馆兄弟”的面前。意思是:“来呀~我解完啦~接下来轮到你小子啦”。盘道那孙子这时候也得守规矩。左手拿开扇子,“一块醒木为业,扇子一把生涯,江河湖海便为家,万丈波涛不怕”。说到这得拿开手帕放在左边,然后再用右手拿起醒木“醒木能人制造,未嵌野草闲花,文官武将亦凭它,入在三臣门下。” 说完,拍醒木替说书的说下一段书也算能放他离开了。一来一往,算是互不相欠。

      再者,也有把醒木横过来,用扇子竖着压在醒木上,接着把手绢盖在扇子上面,最后问你师承门户的摆法。你可以回一句“双足踏地头顶天,乌云遮盖是惘然,左手抄起量天尺,右手推出一泰山!”一句一句说,道具一样一样拿起来,最后惊堂木一拍,也能继续开书了。

      如若说书的没拜过师,不懂这些事,过来“横买卖”的人就把演出道具连同所挣的钱一并拿走,不准这说书的再说书了,道上的人也都没啥意见,谁让说书人自己没学好呢。
      反之,这人拜过师,懂说词,就能化解这位盘道同行出的考题。倒霉就是那个捣乱的兄弟了,按照规矩,他就得包下整场,赔出整场演出的费用损失。

      横买卖这事儿吧,也都是以前的行规了。反正这些年是没听见过谁又横了谁的买卖了。估摸着也是时代发展了,大家也都其乐融融了吧。有句话说的好,叫“火买卖不横别人”,说的是忙着自己演出的人大概也是没什么闲工夫去别人那砸场的吧。

      (作者注:化解盘道的对答词不一定是唯一,每个演员会有些自己不同的说法,只要能化解让演出继续即可。)

      知识点10-【关于相声道具的使用与否】
      “三大件”虽然是最最传统的相声道具,但是也并非是必需品。
      现代相声的表演中两手空空上台,就靠一张嘴也是正常的。特别是一些晚会演出上以“说”为主的相声,也用不着化妆也不需要比划得,你搞一个桌子搁那放一堆东西又一个不用好像是有那么点没啥意义。
      同样,相声的道具也不仅仅限于传统的物件了。有时候抓了点奇奇怪怪的道具带上场或者使唤观众现场赠送的小物件也是常有的事。

      随着相声的发展,也许会跟多你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东西出现在舞台上,让表演更加丰满和多样性吧。

      —参考文献—
      [1]薛宝坤等.相声大辞典[M].2012.百花文艺出版社
      [2]李敏. “说书”艺术:第七块醒木
      [3]小小惊堂木里面学问多
      [4]百度百科:醒木
      [5]百度百科:惊堂木
      [6]徐炳寿.评书的道具
      [7]传统相声杂谈——扇子、醒木和手绢,道具有讲究
      [8]说书人:一桌、一扇、一醒木就可以了
      [9]传统相声的桌子上都放些什么?
      [10]百度百科:扇子
      [11]百度百科:折扇
      [12]360图书馆:中国古代文人折扇欣赏!
      [13]“中国古代文人折扇欣赏!
      [14]评书先生用的三样东西个个都有来历,你知道吗?
      [15]百度百科:评书道具
      [16]德云段子手:相声演员“三大件”—扇子
      [17]相声桌子上那些不得不说的秘密—手绢篇
      [18]评书的三件宝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19]百度文库:评书发展简史
      [20]百度百科:盘道
      [21]长城曲艺网:刘立福:张慰臣与横买卖
      [22]单口相声艺人的醒木--殷文硕
      [23]爱问知识:手帕的由来
      [24]百度百科:手帕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6章 011-文人扇胸醒木为七(关于扇子醒木和手帕)。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