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时光如水 ...


  •   李花谢了,桃花谢了,米粒似的青果隐在青枝碧叶间。野外,山花正烂漫,就连那些生长在野外田间,饱经沧桑的棵棵梨树也似乎“枯木逢春”,那些半截树干,那些树桩,也生机勃勃地长出了新叶,燕子们已经安家落户,春天越来越暖和。
      村里的那座神佛被打砸得支离破碎大庙住着的最后一位知青也回城了,只留下空空的灶台和那熏黑了的板壁。
      所有因知青的入住带来的正面的、负面的影响也随着他们的离开烟消云散。
      村里的广播响了,播送着最新消息,提醒着村民该分秧插秧了,今年的稻种是新品种,据说产量要高得多,不管信与不信,今年只有这种稻种,村民虽有犹豫,但还是相信政府,相信国家的。

      要插秧,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讲,劳力基本够的,小初母亲与二伯母、负责看孩子、煮饭;
      大伯娘、奶奶在田间帮忙,只是不下水而已。爷爷照旧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爷爷在院子里的石桌边摊开他的医书,医书全是他自己用毛笔手抄线装本,爷爷在那长声长调地读着医书,就像唱歌一样,院子里的几个孩子也跟着摇头晃脑。爷爷兴致来了,把这些小子召在一起讲故事,讲到某年某月村民在村子河里用打渔船抓住的像簸箕那样的乌龟,还从怀里掏出一大块厚实斑驳的龟壳,小子们想拿在手上看,爷爷宝贝地把龟壳揣在他的长衫内衣里,说是难得的药,现在找都找不到,小子们干望一阵,又学了两个字,就跑开了。
      日子就这样过去,日子也是一天天好起来,孩子们衣服上补丁渐少,饭桌上的饭菜也一天天丰盛起来,小初也像一棵小树一样慢慢长大。
      第五集分家
      俗话说树大分杈,人大分家,一个大家庭,人多了,久了,矛盾是自然的,就是自己的牙齿也会咬着舌头,更何况各自成家的兄弟呢,随着人口的增加,矛盾逐渐显现,为了避免兄弟之间最后闹得水火不容,爷爷主张分家。爷爷请来村长主持,又请村里的几个老人作证,把土地田产分成四份,抓阄以表公平,至于以后土地协调建房的事就留给弟兄之间各自调整。
      只是现在各家都没建新房,暂时还是在一起住,其实房间还是够的,不过分家时明确下各自财产而已。不同的是,桌椅凳床柜都作了分配,如果要搬出去住的时候就可以搬走。爷爷奶奶还是住后屋,后屋以后就是还在当兵的小叔叔的,后屋也有前后门进出,前门在堂屋之右,以前是紧闭的,现在打开,是厚重的木门,开关发出浑厚的“嘎嘎”声音,有高高的门槛,鸡都飞不出去,猫要出去都要先蓄势,一不小心就会挂在门槛上。这间与隔壁赵家同一土墙,上面是以木料做的隔断,但又没有完全隔断,土墙没有完全升向屋顶,隔断之间可以相互应答,关于东家长西家短的谈资,是毫无保留的交流,这就是爷爷奶奶的厨房。奶奶的厨房,厨房后面的空间是一大石磨,厨房左后,经过一道门,有一厅堂,只是不够敞亮,因为前面是大伯二伯家,且都有二楼,所以终年不见阳光,只有楼上在中午时分阳光透过明瓦,才有光线眷顾,好在后门有现成的井水,有洗衣槽,也算是方便的。
      在分家时,奶奶还抱出她的梳妆盒,打开锁,每家分了几根银簪,一个银手镯,一对金耳环,还有几个清乾隆年间的铜元,另外,每家还分了几十个小钱。之前大家都不知奶奶还有这些存货,现在分到这些也各大欢喜。
      小初见到自家的银簪的,比它小手还要长,尾部生了绣,头部呈椭圆形,上面刻的什么花模糊不清,不过,小初后来见父亲用过,那是几年后的事了,父亲用它来给猪放痧,当猪发烧的时候,父亲用银簪子来刺猪的耳朵,给猪放血,好像也有效果,猪的确不发烧了。
      对于铜元,长大点的小初也见过几次,很厚实,铜元四周亮亮的,小初脸上长癣,母亲就用粗瓷碗来磨铜元水来搽脸,相熟的人也借过几次,当然,这是后来发生的事。小钱小初见过用过,这是读小学时的小初用小钱做过好几个鸡毛键子,那时学校流行鸡毛踺,鸡毛踺是家家孩子的必备品。当然,这也是后来的趣事,不必细说。
      单说分家这事,其实还有点不同,每年父亲要拿一部分薪资,來弥补劳力不足,因为这时母亲也没另起炉灶,还是和大伯二伯共用厨房,一起吃饭,一起劳动。很多时候,要强的母亲都想着拥有自己的独立的家。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