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昨儿下了一夜的雪,早上起来,整个儿大地都是银装素裹,闪闪发光。
家家户户的男人早早的起了床拿着扫帚扫房上的雪,女人们也忙着扫门前的雪,路中央的雪,好方便过路人来往。
郑信义站在屋顶上咂着水烟,他戴着破毡帽,捂着毛耳罩,拿着扫帚准备继续扫雪。他所踩的这个土坯房下就住着他女儿郑翠兰。
翠兰对着镜子把自己的大长辫子剪了一截,披在肩上,又拿着剪子给自己修后面的碎发,她早就看这条辫子不顺眼了,它实在是太长了,她三年前穿越过来的时候就感觉这条辫子太长
她记得当时多喝了几杯酒醉了,醒了之后就到这个山村了,要不是看见土坯墙上挂着的日历,她差点以为自己是被拐卖的。
外面的雪已经积得厚厚的了,她猜她一出门准得踩出一个大脚印,没准儿还会遇到王素珍,那个经常说她脚大的女人
去年冬天的时候,她去山下的猪圈里喂猪,就听见路过的田家二儿子七岁的田轩,指着路上的脚印说“娘,这脚比爹的还大”
她娘王素珍朝山上的郑家努努嘴说“这一看就是她的脚印,咱们村的女人谁有她脚大,都二十四了还没人来娶,怕是当一辈子的老姑娘了喽”
她脱过鞋看过自己的脚,也不算大,只是比起正常女人的脚还大一些,但是长啊,她的脚细长细长的,丝毫没有男人的脚那样宽大。
之前她感受不到21世纪好,可是穿越过来以后她感受到了,21世纪不会管你的脚大不大,可现在脚大就是犯罪。
“翠兰,刚蒸出来的烧饼,快来尝尝”她娘说。
“知道啦”翠兰说,翠兰突然想起她的父母了,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幸好她穿过来之前家里有个哥哥,现在还能安慰安慰她的父母。
“来,趁热吃”翠兰娘把烧饼端进来了,说起翠兰的爹娘对她那是真好,白面馍留给她吃,黄面馍他们自己吃,偶尔过节才吃一次猪肉炖粉条,也是给她盛大碗,他们吃小碗。
郑翠兰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她哥郑满印去年娶了媳妇儿以后就非得分家,她知道是她嫂子要分的,她嫂子来的时候带了点嫁妆,怕郑信义夫妇要了她的,又怕郑满印偷偷给郑家父母粮票,非要独立门户。
两个姐姐也嫁了出去,大姐郑翠香嫁给了北宛村的医生李宗南,二姐郑翠竹嫁给了村上的二流子魏二辉,说起二姐这门亲事差点把她爹气死,魏二辉不是本地人,是战乱年间逃到这里来的,他是出了名的不务正业,不种地,整天跟着一个河南的卖皮袄的生意人跑东跑西,有一分花两分,剩不下钱,可翠竹鬼迷了心窍非得嫁给他,现在他们家里全靠她二姐翠竹一个人支撑。
但郑翠竹甘之如饴,她一早就认定了魏二辉就是她男人。
家里就剩下她自己了,她不愁嫁,可是她爹娘非常发愁她的婚事,村里和她那么大的女子孩子都有两个了,她却还没人来提亲,这几年她娘的白头发又多了一些,都是为她的亲事发愁。
“大哥大嫂,喜事喜事”郑二婶儿背着一筐鸡蛋迈着健硕的步伐走了进来。
郑信义夫妇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想了半天都想不出有什么喜事。
“郑婶,我们家里能有什么喜事?”翠兰她娘说。
“有人要向翠兰提亲,可不是喜事,人家还送了一筐鸡蛋呢”郑二婶用脚一踮坐到炕上,两只手插在袖子里抱着臂。郑二婶不高,她男人前几年在矿上做工,遇了难,矿上每年补给些钱,她过的也算可以,自从她男人过世,她就一直热衷于给人做媒。
郑家夫妇听了这句话,高兴坏了,他们心中最大的石头就是翠兰的亲事,他们总感觉对不起翠兰,大哥大姐都结了婚,就把她自己剩下了。他们认为翠兰脚大是因为小时候没鞋穿,当时郑家太穷,儿子女儿都要在家里吃饭,没有钱买鞋,现在有钱给翠兰买双鞋,却经常买不到合适的尺寸。
“是哪里人啊?”翠兰她娘问,
“吴家村吴家二儿子”郑二婶说。
翠兰娘不吭声了,翠兰他爹正在喝汤,听到这句话也不喝了。
郑二婶见他们不搭话,就自顾自的说“我见了,吴家那小子长得可是一等一的好,大高个子,和村边的柳树一样高,白净面皮,跟涂了层面粉似的,配咱翠兰这模样正好,人家可是高中毕业,从部队里下来的,家产够多,人家还领着部队的工资,将来可是会分配到城里去的,咱们翠兰嫁过去一点儿也不亏”
“她婶啊,咱十里八村谁不知道吴贵兴是个什么人呢,整天闲吃闲逛,再多的家产怕以后也被他败光了,这样一个人把我们翠兰嫁过去不是受罪去吗”翠兰娘说。
“大嫂,你这句话我就不爱听,翠兰好歹也和我是亲戚关系,我怎么也不会害了她啊,再说了,十里八村传的事情能信吗,咱们庄稼人就喜欢堆在一起说些有的没的,活的能说成死的,死的能说成活的,我看啊,那孩子不错”
“她婶儿你还是把鸡蛋送回去吧”翠兰娘说
“反正鸡蛋我拿不动,这么重,我可搬不过去”郑二婶说
“让她爹帮你送过去”翠兰她娘朝她爹努努嘴,她爹立马会意,把烟袋在地上砸了砸,收了起来,准备背回去。
“唉,大哥大嫂,你们这样是做什么,既然非得让我拿回去也行,让翠兰和我一起送过去,让她自己瞧瞧吴家怎么样”
郑老夫妇觉得这个建议不错,决定让翠兰跟着郑二婶一起去瞧瞧吴贵兴。翠兰觉得看看也好,她也想见见他们口中的不务正业的人长什么样子。
翠兰和郑二婶一起下了山,山下有条河叫清水河,河上有座桥,过了桥再往前走二十华里就到了石圪村。
这天石圪村在赶集,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很多老少爷们儿盯着翠兰看,这个外村女子长得确实美丽,丝毫没有小山村的小气,倒有一种大气,那种大气连男人都要望而生畏。
走到村东头儿的时候,郑二婶指着那个砖瓦房对翠兰说“那就是他家的房子,他们家是最早盖上砖瓦房的”,又指着那堵废墙对翠兰说“你在那边的墙头看着,我一会儿叫他出来,你瞧瞧”
翠兰倒想看看吴贵兴长得是什么样子,她跑过去,站到废墙底下,墙头正好在她鼻子那里,露出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和眉心的一颗美人痣。
她看见郑二婶背着鸡蛋走了进去,过了一会儿就出来了,后面还跟着一个男人,身高一米八以上,穿着军绿大衣,同样的军绿大衣,穿在他身上却很时尚,他站得笔直,一看就是当过兵的人,眼神像鹰的眼睛一样尖锐,忽然,他向墙头瞟了一眼,翠兰感觉自己暴露了,慌忙低下头,再抬起头时,他就不见了,郑二婶自己走过来了。
“怎么样?”郑二婶拉着她的胳膊问
“什么怎么样”翠兰说
“这孩子,还装傻呐,模样怎么样”郑二婶问
“模样好有什么用,又没本事”翠兰心里感觉吴贵兴在21世纪也是一枚人见人爱的小帅哥,但她当然不能这么对郑二婶说。
郑二婶以为她害羞,推推她说“我知道你心里怎么想的,你们大姑娘就是这样害羞”,翠兰不是害羞,她觉得吴贵兴长得很好看,怎么也让人想不到他是个闲吃闲逛的人。
过了桥,她就和郑二婶分开了,郑二婶儿还要去其他人家说媒去。
“爹”翠兰回到家看见她爹坐在门槛上吸水烟
“你见了那小子了吗”
翠兰点点头
“怎么样啊”她爹问
翠兰低着头说了句“还行吧”就跑进了屋。翠兰娘早就在屋里听到她和她爹的对话了,郑二婶走后,她想了想,其实翠兰嫁过去也挺好,吴贵兴不会勤俭持家,但翠兰会啊,他不当家,可以让翠兰当家。
晚上,翠兰躺在床上,脑子里都是吴贵兴笔直的身躯和凌厉的目光,一边想一边可惜,这么好的一个人,偏偏就是品行差。
第二天清早,天刚刚亮,翠兰就要拌猪食,她往筐里一看,里面的藤叶已经没有了,她只好背着筐去山下河边的小木屋里装一些藤叶。
走到河边的时候,她发现一个穿着绿色军大衣的男人背对着她,从后面来看,男人的背瘦削笔直,他的旁边放着一个竹筐,一根竹竿。
男人似乎察觉到背后有人盯着他,他回头一看,眼神凌厉尖锐,她忘不了吴贵兴那双透着清冷的光的双眼。
男人也认出了她,眼睛里那丝凌厉忽然带了些笑意“你就是翠兰?”,那口气轻快爽利。
翠兰点点头,也回敬了他一句“你怎么知道的”
吴贵兴没有回答,慢慢地踱步过来,凑近她的耳边,悄悄地说“只许你偷看我不许我偷看你吗”,他的声音圆润而清爽,
翠兰感到自己的耳朵有点热,在这寒冬腊月里,她像是过着夏天,火热热的,她想起了那天偷看吴贵兴的事情。
不到0.01公分的距离,她感到了他身上热量,嗅到了他的炙热的气息。吴贵兴没有离开,而是继续道“听说你不想嫁给我?”,过了一会儿又问“为什么”
翠兰小心翼翼地回答“他们都说你……”,她觉得自己不应该再说下去。
男人没有听到回答,抬起头来盯着她“嗯?说我什么?”
“说你不务正业”翠兰终于说出来了。
他严肃的脸上突然带着笑意“还说什么了”
说你赔光了两头牛四只羊啦,说你把你爹气的卧床不起啦,说你整天去人家小媳妇儿家逛去啦……
翠兰当然没有这么说,她要这么说感觉自己也许会吃不了兜着走。
“没有什么了”翠兰觉得他们距离太近,她突然想起来自己是来装藤叶的,她背着竹筐准备离开。
吴贵兴抓住了她的胳膊。
翠兰一脸茫然地看着他,她也没有说什么他的坏话啊。
“你吓跑了我的鱼,怎么赔?”
翠兰根本不知道自己怎么就吓跑了他的鱼,明明是他自己过来的吧
“你刚才站在我的身后,我分了心跑掉了一条鱼,我可是在这里待了一早上钓鱼啊,你是不是应该负责”
“……”这是什么歪理啊,不过看来如果自己赔他一条鱼的话,估计他是不会放她走的。
“那怎么赔”翠兰问
“和我抓鱼去”说着吴贵兴自己走了过去,翠兰只好跟着过去。
翠兰看见光滑滑的冰面时才发现自己被骗了,冰都没凿开钓什么鱼啊,但现在来都来了,看看他怎么钓鱼也不错。
吴贵兴掏出热水壶,蹲在河边,往冰上倒了些热水,拿着破冰锤继续凿,终于凿出一个口子。
“你抓过鱼吗”吴贵兴问
“没有,我只见我二叔抓过”吴贵兴就着口子凿出了一个老大的冰窟窿。他拿起老长一根挂着网的竹竿,塞进窟窿里。
“来,你自己试试”吴贵兴让翠兰在他前面拿着竹竿的前半部分,他自己拿着竹竿的后半部分。
“压低一点,鱼聪明着呢,太浅了它不游过来,太深了,咱们没有它反应快”翠兰听见,就把网又深了一些。
两个人没说话,等了一会儿,他们感觉杆子在晃动,两人互相看了看,一起猛地把杆提出来,果然一条带着黑色鱼鳞的草鱼蹦出了网,在冰上翻滚着。
吴贵兴走过去抓起鱼送给翠兰。
“不是说这条鱼是赔给你的吗”翠兰说
“所以它是我的鱼,我爱把他给谁就给谁”吴贵兴把它放进鱼筐里递给翠兰说“现在我送给你,拿着”
翠兰不接。
“那就把它扔在这里吧”吴贵兴放下鱼筐,戴上手套,拿着竹竿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