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猜忌 ...
-
延福宫内。
太后让金嬷嬷把那九曜连珠重新串好戴在了手上,然后又整理好了衣衫,才重回坐榻之上。
太后看向那个正一脸阴沉之色的宣武帝。
“皇帝,心里有什么话就说出来吧。”太后不动声色地道,“到了母后这里,就不必思前想后的了。”
宣武帝叹了口气,才道:“母后,您今日为何要这么做?”
“皇帝指的是哪件事儿啊?”太后明知故问道。
太后比谁都更清楚,她这个皇帝儿子到底是个怎样的脾性!
她这个皇帝儿子啊,本就是个平庸之人。
小时候因为不受重视,所以受了不少白眼。可后来偏偏又被她捧上了那皇帝的宝座,然后又受了不少吹捧。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他内心既自卑又自大的个性。
这样的个性使得他心胸极度狭隘,容不得任何人比他强。哪怕那个人是他的亲生儿子。
太后之所以要单独留下宣武帝,自然是要解开他的心结。不然就算自己是他的生母,这个宣武帝要是发起狠来,也一样六亲不认。
可是在这之前,戏耍一下这个掌握有绝对权力的男人,太后觉得倒是格外有趣的。
毕竟深宫寂寞,拿最高统治者逗趣这样的机会可不是常常都有的。
“母后!”果然,宣武帝气急败坏地叫道,“您是真的不知道朕说的是何意么?”
“哀家今日做了好多事儿,说了好多话,所以并不清楚皇帝你对什么最为在意呀。”太后不咸不淡地说道。
“母后!”宣武帝急地直接站了起来,道:“所有事儿!是您今日莫名其妙地做过的所有事儿。您不觉得应该跟朕解释一下么?”
“怎么?皇帝当久了,在为娘的跟前,都要摆起谱了么?”太后边玩弄着自己的小指上所戴的甲套,边说道。
宣武帝愣了愣,赶忙收敛了自己的怒气,道:“儿子并不是这个意思。只是,不明白母后为什么要这么做!”
太后看了看宣武帝的表情,知道火候差不多了,才道:“为娘的意思,当然是要替作为皇帝儿子的你料理善后了!”
宣武帝愣了一下,道:“儿臣不明白……”
“寒食筵的事儿,皇帝你可是打算大做文章啊!”太后直截了当地问道。
“母后,您一直在这延福宫中,是怎么知道这件事儿的……”宣武帝试探地问道。
“哀家怎么可能不知道?”太后正色道,“就算不想知道,那到处传播流言蜚语的宫女太监们,就差站在宫墙上嚷嚷了!”
太后看着气焰终于被压下去的宣武帝,继续说道:“还有那张春宫图,就跟那护城河边柳树上的柳絮似的,到处乱飞!光哀家的宫人就捡到了两张!这样大张旗鼓的流言,恐怕连宫里的老鼠都知道信王要侮辱圣女了吧。”
“母后……”宣武帝不知道太后这番话的意义,但是他已经不敢再顶嘴。
“皇帝啊。”太后语重心长地劝说道,“哀家知道,自从信王真定府归来就抢了不少风头。而他一个庶子,竟也不知道收敛,总想着要往朝堂上凑。这样不知道进退之人,哀家也看不惯。”
太后这番贬低信王的话,果然让宣武帝的脸色好看了一点儿。
她继续说道:“可是啊,皇帝。哀家以前有没有告诉过你,任何事情都不能操之过急,不然必定会适得其反的。皇帝你这样大张旗鼓的要拿寒食筵上的事情做文章,那些勋贵大臣们如何看不出你的心思呢?”
宣武帝此时似乎又回到了十几岁的年纪,乖乖地站在那里听着母后的训诫。
“更加糟糕的是,皇帝你竟然如此贪心,还想一石二鸟。不但要打压信王,竟然还要一举除掉圣女!难道你是嫌边境这些年来都太过于安定了么?”太后的语气也愈加严厉起来。
“儿子只是不想那蛮族血统玷污我大周朝的皇族嫡系一脉而已。”宣武帝小声地替自己狡辩道。
“嗯。皇帝你这想法并非没有道理。”太后先肯定了宣武帝所说,才继续说道:“只是你也应该知道圣女在边境部族里的地位吧。而你这边才要打击刚刚在北方打了胜仗的信王,那边却又要得罪西北的边境部族。你难道就不怕西北的媃之族去和北方的姚国联合起来,一起发兵进犯我大周么?”
“他们敢!”宣武帝听了这个,也着急了起来,怒道。
“怎么不敢?媃之族一直都以为他们的圣女会当太子妃,所以这么些年来才一直对我大周朝恭恭敬敬。一旦这个念想破灭,谁知那些蛮族会生出多少事端。”
太后看了看被她说的哑口无言的宣武帝,继续道:“更何况你这回做的如此明显。但凡是有点儿心思之人都能看出你并不喜欢打了胜仗的信王。那么大家难免心里都会有了龃龉。如果到时边境真的有了来犯之敌,皇帝你岂不是连个将帅都派不出去了?”
“是儿子鲁莽了!”宣武帝这才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其实,哀家能够理解皇帝你的心情。”太后话锋一转,又替宣武帝转圜道,“你也是个做父亲的人了,想必也是替琮儿着急。他一向依赖于你,事事都要你为他操心。你是怕他以后会吃了亏,所以才会一时情急,察觉不到这些错处的。”
“唉……”太后边说着,边安抚性地拍了拍宣武帝的肩膀,继续说道:“就像是为娘的,就算说了再多遍不问世事,也还是忍不住要替皇帝你操心啊。”
“母后……”听到太后这么说,宣武帝也动了情,有些激动地叫道。
“不过好在皇帝你还知道轻重,在圣女出了那档子丑事后,没有硬生生地再把罪责安在信王的头上。”太后继续夸宣武帝道,“皇帝这下便处理的极好。外人看了必定会认为你庇护了信王,让他娶了自己心爱之人。另一方面,你又成全了圣女,让她嫁与了信王。”
“实则,皇帝你既打击了信王的声望,让朝臣都知道他是个为了女色不守正道之人。又让琮儿看清了那个圣女的真面目,知道她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这才是一箭双雕啊。”
“母后。儿子以后定当谨记母后的教诲,不再急躁了!”宣武帝被太后夸得心里还是很受用的,但是嘴上还是要积极表态,好让太后放下心。
“嗯。那便好了。”太后点头,继续说道:“今日,哀家不过是想替你多转圜转圜。人人都知道哀家重视那宝珠。所以,哀家把那珠子给圣女也是让众人不敢苛待圣女的意思。圣女现在表面上还是亲王的正妃,想必那媃之族也不会做出太过分的事情来。”
“母后,都是儿子的错。”宣武帝听到太后这么说,心里更加愧疚了,道:“那九曜连珠母后是多么喜欢,可是因为要替儿子善后如今却只剩下八颗。只是不知道八颗可还有功效。”
“哈哈哈。”太后边笑着,边想他这个皇帝儿子果然还在惦记她的宝贝。
“儿呀。你不会真的相信这时间有什么宝物可以让人长生不老吧。”
宣武帝被太后说的愣住了,他以为他的母后天天把那九曜连珠戴在身边,就是因为相信它的神奇功效啊。
“儿呀,这么多年了。如果这珠子真的有用,为娘的一定会感受的到。而为娘的一向都以儿子你为先。如果它真的可以使佩戴之人长生不老,那么为娘的一定第一时间就让儿子你佩戴了。怎会自私地留在身边呢?”
宣武帝细细地观察着太后的容颜。虽然太后显得气色极好,但是眼角的细纹还是连妆容都掩不住的显现了出来。
“那那个和尚竟然欺骗母后,让母后过了这么多年闭门不出的日子!”
宣武帝心里还是有疑问,既然他的母后早就知道了那九曜连珠没有用处,又怎么会继续按照那僧人所说,要过的这么无欲无求的呢?
“那大和尚也未必是真心诓骗哀家。只是他找到这宝物之时便真的出现了所谓的神迹了吧。所以他才会信以为真。”太后耐心地解释道,“这么多年来在这深宫之中,哀家不见那些俗人,也就不必被那些俗礼所拘束。所以慢慢地也就习惯了。以后,哀家也会继续这么做的。”
说着,太后又把袖子撸了起来。
她看着那墨绿色的手串说道:“就像这九曜连珠,哀家早就已经戴习惯了。现在要是让哀家把他们取下来,哀家还真是不太适应呢。况且,这珠子今天还派上了这样的用场,可以安抚到圣女,那么也算是物尽其用了吧。”
宣武帝慢慢地相信了太后的话。
毕竟如果这珠子真的有用,那么太后也就不会显出如此老态了。
更何况,这串珠子叫做九曜连珠,而太后手里如今只剩下八颗。它们要是真有那神力,想必也是要集齐九颗的。而太后主动把一颗珠子随意就送给了不相关的人,可见少那么一两颗也并没有什么大碍!
“可是母后,儿臣还有一事担心。”宣武帝道,“那九曜连珠实则跟媃之族有些联系。您现在贸然把一颗珠子给了圣女,会不会引起什么麻烦?”
“这个问题哀家想过。但那个大和尚曾说过,此宝物最初的形状是一块石头样的东西。他虽是在媃之族圣地得此宝物,但是圣地地形复杂又四处布满天然的陷阱,所以里面并没有媃之族的人驻守。他拿出宝石的时候并没有人知晓。现在这宝石早就变成了九颗宝珠,想必那媃之族的人也认不出来。”太后耐心地向宣武帝解释道。
“那儿臣便放心了。”宣武帝恭敬地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