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冬至 ...


  •   老吴回家的时候,和往常一样,没人开门迎接。
      老吴把手套摘下来,摸出一串钥匙,楼道昏黄的灯光下,僵硬的手指攥着一根小金属捅进钥匙孔里。
      家里的气味和外面是不一样的。老吴早就习惯,觉察不出来了。摘下帽子,理理不多的几缕头发,换上拖鞋,趿拉着走进屋里。
      “回来了。”吴诗思头也不回,听脚步就知道是爸爸回来了。
      “嗯。”老吴把包扔在沙发上,便随口答应了一声。
      几秒钟后,老吴察觉到不对。
      “干嘛呢?怎么没复习?”老吴走到女儿身后,看着面前的电脑屏幕。
      “休息一下。”吴诗思平静地说道。
      老吴走出书房,打开电视。
      吴诗思撒了谎,她上了一天的网。
      她报考了研究生,买了一大摊复习材料后,却后悔了。12月,本应该复习,她翻开书本,却根本看不下去任何字眼。吴诗思打开电脑,顿时觉得神清气爽。
      网投了两份简历,一份是做新闻业,一份做广告业,可吴诗思本身是学金融的。吴诗思在投完简历后心里并没有平静,反而愈加踌躇。她是单眼皮,上网时间过长的时候就不知怎的,左眼变成双眼皮。她揉揉那只长着双眼皮的干涩的眼睛,摇摇头。前途无量,可惜没看见希望。
      吴诗思最近迷上了摇滚,准确地说是日本摇滚。这种欧美发源的玩意竟然在日本有了立足之地,在中国却始终被妖魔化了。她不清楚自己喜欢日本摇滚什么,是喜欢那种爆发的情感,是喜欢那纠结的噪音,是喜欢日本摇滚那独有的妖媚装扮,还是喜欢在一群欧美摇滚爱好者之中鸡立鹤群的叛逆感。仿佛要把世界打碎,仿佛要撕开眼前的荆棘,仿佛在呐喊。吴诗思的青春期在几年前就走到了尽头,现在她却突然重温了青春。
      她在网上听了一天的音乐,什么考研、工作,全都抛在脑后。

      冬天了,天黑的很早很快,一会儿工夫,天就暗下来。
      老吴刚把电视打开,家门就“吱呀”一声响了。
      老吴的妻子快步走进家门,靴子在地砖上敲出清脆的响声。
      “都在啊。”她惊讶地说着,脱下长靴。
      “嗯。”
      “嗯。”
      “今天冬至,晚上吃饺子,刚才买了肉馅和饺子皮。”
      “哦。”
      “哦。”
      “今天真冷。”
      没人应声,老吴在看球赛重播,吴诗思戴上了耳机。
      老吴的妻子、吴诗思的母亲——林娟,脱下围着皮毛领的长大衣、深棕色的羊绒毛衣和羊毛裙,换上家里穿的“工作服”——一件宽松的运动服和穿了5年的牛仔裤,完成了从高级职业女性向普通家庭妇女的转变。
      林娟屋里屋外地忙开了,从阳台拿了白菜,钻进厨房。
      虽然超市里的饺子很方便,但自己包的饺子更适口。林娟喜欢做饭,更喜欢看丈夫女儿吃饭的样子。吴诗思小时候还常常帮着妈妈包饺子,长大了却帮不上忙了。但林娟没抱怨,反而乐在其中。
      电话铃响了,吴诗思摘下耳机,提起话筒。
      “喂,您好。”吴诗思接电话的专业口吻常常被人误会这是办公室。
      “吴院长在吗?”一个年轻男子有点焦急的口气。
      “您稍等。”吴诗思不慌不忙地放下话筒,站起身转过头看着沙发上抬头张望的两个人。
      吴诗思看着爸爸,头一摆,眼睛一斜。老吴站起身走向书房,林娟低下头又开始包饺子。
      “吴院长,岗位评估……”年轻男子焦急的声音穿过话筒传了出来。
      “哦。”老吴镇定地表示同意。
      吴诗思重新坐在电脑前,戴上耳机,立刻沉溺在自己的摇滚世界里。

      冬至的饺子和平时的饺子没什么不同,只是今天白菜少了点,肉多了点。
      做饭是母亲的活,洗碗就是父亲的活了。老吴走进厨房,扎上围裙。林娟和女儿坐在电视前看着电视。
      待老吴洗完碗走出厨房,吴诗思正搂着妈妈说着什么。
      老吴坐在沙发的一侧,看着自己的女儿,好像和小时候没什么两样,还在和妈妈撒娇。
      “看什么?”吴诗思发现了父亲的眼神,那眼神里甚至还有一丝嫉妒。
      “看你跟你妈长得一模一样。”老吴装作颇不满意似的说。
      “就一样,就一样!”吴诗思搂着妈妈得意地说着。
      吴诗思突然想起了什么,说道:“奶奶家的供暖费今天又有电话来催缴了,让咱去之前预约一下。”
      “哦,这两天太忙,过两天。”老吴说道。
      “房产证老下不来,这房子不能租也不能卖,只能往里交钱。”林娟打了个哈欠说道。
      “是啊,奶奶走都……四年了。”老吴神色有点黯淡。
      吴诗思没听到父母下面又说了什么,电视新闻刚说到今年的就业形势,她换台了,换了个闹哄哄的娱乐节目。
      吴诗思看着娱乐节目,跟着装傻充愣的主持人和嘉宾一起笑,一笑之下,仿佛丹田里有了中气,本来冰凉的手脚一下子就热了。娱乐节目结束的时候,吴诗思有点惋惜,提起遥控器,按顺序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地拨了两遍,过去了40多分钟,然后把遥控器扔给老吴。
      老吴在家里就是这么个地位,女儿老在他头顶上。老吴重新按下“1”,是中央一台。报喜不报忧的节目倒了老吴的胃口,直接把电视频道换成凤凰卫视。
      老吴喜欢凤凰卫视,央视不敢说的人家能说。今天也不例外,凤凰卫视正在播放一个关于老北京胡同拆迁的节目,惋惜的旁白语气能把拆迁贬个无地自容。
      林娟早就倒在沙发上睡着了,占了沙发的一大半,几乎每晚如此,还发出微微的鼾声。
      “诶哟。”老吴突然身体往前一倾,轻轻拍了一下大腿。
      “啊?”吴诗思看到爸爸的眼神明显地亮了。
      “□□之前,我就住在这儿啊!”老吴叹道。
      电视上播放着孟端胡同45号未拆除前的样子,国家文物局局长走进去以后兴奋地表示:“太好了,这是四合院中的上上品”。历史学家梁从诫在电视台采访时曾感叹道:“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四合院”。
      就是这么个院子,在4年前,拆了。玻璃幕墙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
      “诶哟,太可惜了。”老吴感慨道。
      “我小时候在这儿住过5年,就是这个院子,那时候不叫45号院,叫甲21号。小学也在附近的胡同里。没事的时候就在胡同里到处转,那一片都特熟悉。”
      “甲21号院有三个院子,前中后仨院。那是个特别正规的四合院,不像那些大杂院什么的。三个院子住了好几家人,我住中院儿。那院子,门前有门墩,一进大门是影壁,左右两侧都是回廊。穿过书房走到正中间的正房,右手边是书房,左手边是两间卧室。老房子都大,而且阴冷冷的,不过夏天特别凉快,就是蚊子多了点。”
      “院子里竹子,还有枣树,枣成熟了,我们就打枣吃。后院那家人种了棵桑树,那时候我养蚕,就跑到后院去摘桑叶喂蚕。”
      “后来□□了,我就搬走了。后来那时候听说那片要拆迁,我就老想着去拍几张照片。结果一忙,就顾不上了。再去孟端胡同,早没了,金融街都建起来了。”
      …………
      吴诗思没听过爸爸一口气说这么多话,即使在谈到老吴最喜欢的数码器材的时候,他也没说过这么多。在女儿眼里,爸爸一直是个不爱说话的人。吴诗思睁大了眼睛,看着爸爸眼里的亮光,好像被爸爸带着回到了童年时居住的那个四合院,身边的爸爸好像突然回到了小时候,神采飞扬。
      “他们怎么就拍到了呢……”
      “唉……可惜了……”
      老吴叹息着,唠叨着,眼睛里都是不舍。
      只是住了5年,那院子却融着童年最纯真最美好的记忆。推土机就这么把那院子推倒了,一片砖瓦都没留下,好像推倒了心里最深处最柔弱的那根弦,那根弦叫做家。
      吴诗思看着老吴秃秃的头顶,院长,也不过是个可怜的中年人,一个找不着家的中年人。但吴诗思开始羡慕爸爸,他起码有个能回忆的地方。
      林娟醒了,揉揉眼睛,看着女儿和丈夫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推土机继续在电视里行进着,轰隆隆地扬起一片尘土。
      时钟走到了晚上11点。夜很黑,风声很大。
      今天是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夜晚最长。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